天天看点

汉文帝刘恒本是无人问津的藩王,为什么继位后,就变得非常厉害?

作者:陈词a

汉文帝刘恒本是无人问津的藩王,在偏远的代地默默无闻,但一旦接手大汉王朝,就变得非常厉害。刘恒此前从未在朝政中有过建树,甚至连他的母亲薄姬都只是一名淡泊名利的贵妇人,然而在诸吕专权被肃清后,竟然被陈平、周勃选中继承皇位。这究竟是何原因?难道只是因为他在刘氏子嗣中年纪最大?还是说他身上另有过人之处?对于这个从无人关注到一跃成为汉文帝的男人,我们不得不追问:他到底有何独特之处,竟能在继位后立刻主理朝纲,稳固根基,使大汉王朝更加强盛?

汉文帝刘恒本是无人问津的藩王,为什么继位后,就变得非常厉害?

谨慎而果断的决策力

汉文帝刘恒在进京继位的这一关键时刻,展现出了过人的谨慎与果断。当陈平、周勃率先使者来到代地,催促刘恒尽快进京继任皇位时,刘恒并未贸然从命。他首先向左右郎中令张武等人征求意见。张武深知京城新旧权臣之间暗流汹涌,忧心忡忡,建议刘恒暂且拖延迁延,以观后变。

汉文帝刘恒本是无人问津的藩王,为什么继位后,就变得非常厉害?

然而另一员重臣宋昌却力陈不同见解。他认为汉室根基已经深深植入天下人心,诸吕作乱也不过是蝼蚁暴动,虽遭扑杀但终归无伤大雅。此时朝野已尽归心效忠于刘氏,群臣迎接代王入主更是出于民心所归,代王岂有置疑之理?两说之下,刘恒依旧未果断答复,而是返回向母亲薄姬禀报此事,并占卜龟兆以决大事。

直到薄姬命占龟卜者回报吉兆,加上薄昭亲自向周勃、陈平核实无诈,刘恒方才放下心中顾虑。但他并未就此痛快前行,而是下令宋昌等六人先行长安,到渭桥停驻,而让宋昌继续前往京城探视实地动向。果然,宋昌一到渭桥便遭群臣拥迎,这才彻底消除了刘恒的疑虑。

汉文帝刘恒本是无人问津的藩王,为什么继位后,就变得非常厉害?

刘恒进京之后的一系列举动也印证了他谨慎果断的品性。他不但立刻拜宋昌为卫将军,掌控京师内外军权;而且亲自令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宫中禁卫。一应安排得当后,他方才正式入主未央宫,统领天下。这一连串谨慎而理智的行为,正是刘恒在继位前能够被陈平等人看重的重要原因。

出人意料的政治智慧

继位即位后,汉文帝刘恒出人意料地展现了过人的政治智慧。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藩王,外人原以为他将会被功高盖主的陈平、周勃等人摆布,但刘恒立刻洒脱施展权术,主动出击,巧妙应对。

汉文帝刘恒本是无人问津的藩王,为什么继位后,就变得非常厉害?

首先,汉文帝对功臣们态度宽和,未对他们有丝毫戒备。他不但未对曾主张立齐王或淮南王的人加以猜忌,反而视若无睹,予以宽恕。在入主未央宫后,更是大度任用陈平、周勃等人为辅佐大臣,未加贬斥。这种宽仁有德的做法,令朝野上下无不感佩,也减轻了陈、周等人心中的戒心,为日后施政扫清了障碍。

其次,汉文帝妥善安抚了野心勃勃的诸侯王。虽然淮南王刘长、琅邪王刘襄等人因年岁稍轻而未入选,但文帝并未遗恨,反而挺而重用,将他们安插在枢要地位,以正其锐气。更妙的是,文帝还顺水推舟,巧借淮南王刘长的事例,体现"立长故顺"的传统,以慰籍其他被冷落的藩王。这种政治智慧,既化解了诸侯王的不满,又坚持了中央权威,可谓权衡施展得当。

再次,汉文帝果决压制了潜在的叛乱隐患。继位之初,膝下并无子嗣,存在诸多亲信外戚觊觎皇位。汉文帝敏锐意识到这一危机,于是迅速调遣亲信重臣驻守京城,密切监视这些靠山子弟。一旦有风吹草动,立即严惩不贷,杀鸡儆猴,夷平了一切威胁。通过这些积极有为的手腕,汉文帝在短时间内就巩固了皇权,肃清了京城的党争阴谋。

汉文帝刘恒本是无人问津的藩王,为什么继位后,就变得非常厉害?

总的来看,汉文帝刘恒在出人意料之余,也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政治智慧。既宽仁礼待陈平等人,又巧妙安抚诸侯野心;既打击潜在威胁,又避免引起大动荡。可谓权衡利弊,谋定后动,体现了一代明主的超群手腕。这种睿智,正是他能够在短期内巩固根基,统一朝纲的关键所在。

独特的施政理念

汉文帝刘恒在继位后施政理念独树一帜,与其他王朝开国君主有明显区别。他的施政理念可谓简朴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循礼守则,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汉文帝刘恒本是无人问津的藩王,为什么继位后,就变得非常厉害?

其一,汉文帝坚持"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他认为,汉高祖刘邦开国之初,曾极力革新旧制,改革法律,收编贤能,正是这种大刀阔斧的作风,才使大汉王朝得以建立。但如今大汉根基已经稳固,国力渐盛,朝纲日趋完善,再行推行彻底的变革不啻于徒劳无功,甚至可能造成天下大乱。因此,汉文帝上位后主张"无为而治",不做大的改革,只需遵循已有的成规,维持现状即可。这样的施政思路虽被当时一些开明大臣所诟病,但汉文帝审时度势,坚持己见,最终亦无大过错。

其二,汉文帝注重"循礼守则"的治国方略。作为传统士大夫阶层的代表,汉文帝自幼受到深厚的儒家教育熏陶,对于遵守礼教、秉持节制甚为看重。因此在他的治理思路中,礼法传统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不但亲自撰写《临朐令》,巩固了汉代法律制度的基础;更是在朝政中屡屡强调"修明吉凶之典,隆重礼乐之事"的重要性,力图通过严格的礼教约束,达到"移风易俗"的终极目标。这种循礼守则的施政理念,与其出身背景是分不开的。

其三,汉文帝在施政中借鉴了汉高祖的成功经验。作为高祖之子,汉文帝清楚高祖当年克服重重困难、夺取天下的种种艰辛过程。因此在他治理天下的时候,时常回顾高祖的做法,视之为圭臬。比如在用人方面,汉文帝就极为重视贤良方正、勤恳尽职的人才,视之为"肱股股肱"。这一做法与高祖时代的"黥布"相通,旨在延揽人才,广纳贤路。又如在军事方面,汉文帝也沿袭了高祖"精加钻研"的做法,大力整饬军务,加强军纪,从而确保边疆无虞。可以说,汉文帝在施政理念上,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高祖之基础上,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的结果。

汉文帝刘恒本是无人问津的藩王,为什么继位后,就变得非常厉害?

总的来说,汉文帝刘恒继位后的施政理念并非由他个人主观臆造,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结合汉王朝实际情况,汲取儒家智慧和汉高祖经验的成果。这种独特而务实的施政理念,无疑也是汉王朝在他统治时期能够持续太平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顺势而为的权谋手腕

汉文帝刘恒雄才大略,不仅施政理念独到,更展现出了过人的权谋手腕。继位之初,他就着手培植亲信,疏远异己,为日后统治计划布局。

汉文帝刘恒本是无人问津的藩王,为什么继位后,就变得非常厉害?

首先,汉文帝倚重了宋昌等心腹亲信。上文已述及,宋昌是最先劝说刘恒进京的重臣。继位后,刘恒便拜宋昌为卫将军,掌控京师军权。不仅如此,宋昌还专掌机密之务,成为汉文帝的得力智囊和谋臣。除了宋昌,汉文帝还广纳其他亲信重用,如陈礽、周勃弟周苛等人,均获重赏实权,成为汉文帝的左右手。通过这种亲信用人之策,汉文帝在短时间内就构建起了自己的核心团队,为日后施政奠定基础。

其次,汉文帝有意无意地疏远了功高盖主的权臣。诸如曾建议立齐王、淮南王等人,都不再获用重任,反而被边疆放逐。即便是当初力主刘恒继位的陈平、周勃,在初期虽仍留任,但渐渐也被裁撤权力,调离核心决策层。有趣的是,汉文帝对这些人采取的并非直接开革的手段,而是循序渐进、游刃有余的安排。如周勃虽仍留任丞相之职,但已名存实亡;陈平更是被委以名誉荣衔"汉王",事实上已被排斥于朝政核心之外。

再次,汉文帝权谋手腕之妙,还体现在灵活运用赏罚激励贤能之策上。他时常设置各种名分荣衔,鼓励群臣励精图治,如"昆弟九卿"之称号便是对刘氏宗室中有贤德者的嘉奖。对于政绩卓著者,则未雨绸缪,提拔重用,防止其生出异心。反之,对于那些朝野上下有异动的人,则严加处罚,绝不姑息,以儆效尤。如平定淮南王之乱后,虽淮南王获赦宥,但所有党羽皆遭严惩,确保根除隐患。

汉文帝刘恒本是无人问津的藩王,为什么继位后,就变得非常厉害?

由此可见,汉文帝刘恒不仅有过人智慧,更具顺势权谋的超凡手腕。继位之初,他就有意培植亲信团队,逐步疏远异己;在日常施政中,亦能灵活施加赏罚,激励贤能臣工。这种出神入化的手腕,无疑是他能够持续统治四十多年、确立汉朝基业的重要原因所在。

卓越的文治武功

除了过人的谨慎决断、政治智慧、施政理念和权谋手腕,汉文帝刘恒在文治武功方面亦有卓越建树,可谓当之无愧的一代明君。

汉文帝刘恒本是无人问津的藩王,为什么继位后,就变得非常厉害?

文治方面,汉文帝不仅着重修明礼教,保持朝纲大统,更亲自撰书立说,推动文化繁荣。他编纂的《临朐令》,借鉴古礼而有所创新,系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典籍。他又亲撰《淳于氏》、《皂隐洞室》、《师曾经》等诗文,可谓文韬武略,才华横溢。为激励士人笔耕,汉文帝更专门设置博士馆和"太常馆"博士等名衔,确立儒生在朝的正统地位。这些做法,无疑奠定了儒学在汉代的基本格局,为后世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武功方面,汉文帝亦着力整顿军务,厉兵秣马。他深知当年汉高祖为了夺取江山付出了何等艰辛,因此非常看重野战军事,屡屡亲自临幸军营,训练士卒。为加强军纪,他专设"五更"制度,规范军事行动;又令御史监军,严惩违法纪律。在经历了数次边军出师征战,消弭外患之后,汉文帝更是订立下"与戎居陆梁"的准则,训练有素的精兵日夜同戎士共处,从而强化了边防实力。

汉文帝刘恒本是无人问津的藩王,为什么继位后,就变得非常厉害?

当然,文武并举,汉文帝更加注重文德之修。他将西北边疆的一些富庶人家充任吏员,多方面开导他们,号召重视读书修身,禁止争斗嗜酒等陋习。同时,在京师等中央地区,汉文帝又广设学校,鼓励风雅诗书。这种重文轻武、文治理念,与汉高祖有所区别,反映出汉文帝时代社会大治、基业渐稳的发展趋势。

结尾

可以说,汉文帝刘恒在文治武功方面的建树可圈可点,既涵盖了制度建设,又注重人才培养,文武并重,相得益彰。正是这种睿智全面的作为,奠定了汉王朝长治久安的根基,使得汉文帝无愧于"文治武力"的赞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