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仅凭孤城襄阳,可以抗元六载,为何襄阳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国了?

作者:陈词a

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历史疑问。在南宋与蒙古帝国的激烈对抗中,襄阳城可谓是关键的战略要塞,其坚固的城池和地理位置使其能够抵抗蒙古大军长达六年之久。然而,在襄阳沦陷后,南宋王朝却迅速走向覆灭,短短三年后便宣告灭亡。这种巨大的反差令人费解:一座孤城虽然重要,但怎能决定一个庞大帝国的生死存亡?除了死守襄阳,南宋是否还有其他的求生之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南宋的陨落?让我们一探究竟。

仅凭孤城襄阳,可以抗元六载,为何襄阳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国了?

南宋衰败的根源

宋朝原本是一个强盛的王朝,文治武功,两者并重。可是到了南宋时期,国力明显走向衰落。其根源在于统治阶层贪恋享乐,荒淫无度,致使皇室日渐专横腐化,加之门阀士绅把持朝政,皇帝的权威名存实亡。

宋高宗赵构是一个好色无度的昏庸之主,他在位期间整日游乐纵欲,朝政大权尽归宦官和奸佞亲信手中。宋高宗的龙阳宝掌门人张邦雄,不但通过假造文件骗取了巨额巨资,还操纵朝政,与宦官团伙作恶,罪不可赦。

随着统治阶层日渐腐朽,百姓的生活也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赋役刁钱征收过多,久旱年年发生,百姓流离失所。就连著名诗人陆游也写下了"税亭长短垣,衙门深自锁;自从地过狭,无复有人家"的诗句,形容当时百姓的艰辛处境。

在这种统治阶级日渐腐化、人民生活贫困潦倒的背景下,南宋的国力自然也就一蹶不振。尤其是军队建设,更是一片荒芜。南宋废除了岳飞的府兵制,将军权收归中央。大量优秀将领也因为时局动荡而被排挤。如此一来,即便蒙古铁骑压境,南宋也很难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予以抵御。

这种上至统治阶层、下至黎民百姓的全面颓废,注定了南宋将在与蒙古大军的对垒中节节败退,最终归于覆没的命运。当然,蒙古军队强大的战斗力也是导致南宋覆灭的一大重要因素。

仅凭孤城襄阳,可以抗元六载,为何襄阳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国了?

襄阳城的战略意义

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地处南北走向的重要交通要冲。在南宋与蒙古对峙的大背景下,襄阳的军事战略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襄阳位于汉江与汉水的夹角处,东临江汉,西通秦川,南通湘粤,北达中原。这一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南北分疆的咽喉要地,谁若把控了襄阳,就等于拥有了进攻对方的主动权。

就地形而言,襄阳城地处汉江大迂回处,三面环水,唯西面临陆,却有群山拦阻,形成天然屏障。城外又有180米宽的护城河环绕,使之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坚城。

仅凭孤城襄阳,可以抗元六载,为何襄阳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国了?

因此,对于善于骑射却不擅攻城的蒙古军队而言,要攻陷襄阳着实是一大挑战。蒙古先是试图从川陕方向进犯,但长江上游的地形太过险峻;又想从淮河流域直扑而入,但那里水网纵横,着实不利骑兵机动。

于是,蒙古大军将主攻方向锁定在襄阳城上。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汉江以南修筑了数十里的大堡垒,将襄阳包围重重。

面对蒙古大军的重兵压境,襄阳却并未轻易投降。主要原因在于它固若金汤的城池本身,加上守将吕文焕早有准备,囤积了足够的粮草。在蒙古军队未能调遣足够的攻城器械之前,襄阳确实难以被攻陷。

这使得襄阳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双方都在耗费国力,谁也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然而就在这场消耗战逐渐走向白热化之际,一个由南宋方面的粗心大意所酿造的重大失误,终于为蒙古军队带来了绝佳的机会。

仅凭孤城襄阳,可以抗元六载,为何襄阳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国了?

内忧外患,绝境中求生

面对蒙古铁骑的步步紧逼,南宋内部的局势也是岌岌可危。统治阶层分裂争权,奸佞当道,再加上赋税剥削百姓,民不聊生,国力日渐衰微。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南宋王朝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朝政腐败是南宋最大的内忧。宋理宗赵昀被奸臣裴度等人操控朝政,大权旁落。宗室贵族如钱俶、张浚等人也都各怀私心,互相勾心斗角。最终导致朝廷上下门户对立,难以形成统一战线,应对即将到来的蒙古铁浪。

百姓则是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南宋后期,朝廷征收赋税过重,加之连年旱灾,百姓流离失所,饥民遍野。就连遭贬谪的诗人陆游也写下"朝野何其困,山川具危象"的痛诉。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指望百姓能为王朝效忠尽瘁。

仅凭孤城襄阳,可以抗元六载,为何襄阳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国了?

外患则是蒙古大军的步步紧逼。忽必烈统帅蒙古大军,决心一举消灭南宋,终结漫长的征战。在攻不下襄阳后,他们转而从别处渗透突破。1273年,他们先攻陷了河南的彭城,次年又拿下了武汉的重镇鄂州。眼看长江天险已被攻破,南宋的根基就要不保。

在这危难时刻,南宋朝廷也做出了一些自救的努力。他们重金买通了蒙古军中一些投诚的汉人将领,企图从内部瓦解蒙古军队。同时大量招募民夫,加固襄阳等重镇的防御工事。但这些努力都是白费。

最终,襄阳在1273年2月沦陷,标志着南宋的命运就要终结。接下来便是南宋腹心被彻底刺破,化为一盘散沙的过程。虽然一些大臣还拥立过年幼的帝王,建立流亡政权继续抗拒,但最终都是徒劳无功。南宋王朝,就这样走向了它注定的终局。

神助攻经典计策对局

襄阳之战不仅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更是一场兵书智谋的较量。双方都曾援引兵法古籍,施展过种种巧计。这场头脑与勇气的博弈,可谓精彩纷呈,堪称经典。

仅凭孤城襄阳,可以抗元六载,为何襄阳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国了?

蒙古军队素来重视兵法谋略,忽必烈统帅再临襄阳,自然也是料敌从书。他们首先参考《孙子兵法》,依循"攻其无备,出其无虞"的原则,打算从襄阳的西北方向渗透包抄。

蒙古军首先出其不意,直扑襄阳西北的襄阳县,迅速拿下这座襄阳的"虎口"要冲。随后调兵直逼襄阳城西门,意图从这个最薄弱的环节强攻而入。

面对蒙古军的迅猛进攻,襄阳守将吕文焕也并非坐以待毙。他参照《六韬》三着中的"候"之计策,坚壁清野,固若金汤,打算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仅凭孤城襄阳,可以抗元六载,为何襄阳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国了?

吕文焕下令烧尽城外居民房屋,切断蒙古军的掠夺来源;又将数万平民疏散出城,削减了口粮消耗;最后在城外焚烧树林,扫清蒙军的藏身之处。

双方在襄阳西北郊区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会战,但蒙军最终还是被打了个灰头土脸,退到了二十余里之外,一筹莫展。

于是蒙军策略根本转向,改从汉江以南发难。他们先在汉江岸边修筑数十里长的大营,方圆百里均被所控制,将襄阳彻底包围起来。

然而蒙军没有料到的是,襄阳城头上竟悬挂起了一面巨大的旗帜,正是南宋方面以《清明上河图》中的计策模仿而来。

仅凭孤城襄阳,可以抗元六载,为何襄阳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国了?

旗帜巨幅,迎风招展,在空中呈现出一幅偌大的山川河流图景。这正是取自《清明上河图》的巧计,意在营造一种"济河渡口看山行船"的假象,迷惑蒙古军队,使其陷入迷津。

果然,在蒙古军营中很快便流传起种种邪乱言论,有人说这是南宋方的天书巫术,也有人说这是来自大汗祖先的旨意……军心渐次动摇。

最终,双方在襄阳城下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你来我往,智计迭出。南宋虽然暂时守住了襄阳,但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可承受的巨大。直到1273年春,守将吕文焕不得不开城献城。这场具有传奇色彩的襄阳之战,就此告一段落。

失守之因,灭亡之路

仅凭孤城襄阳,可以抗元六载,为何襄阳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国了?

虽然在襄阳城下,南宋军队抵御蒙古铁骑长达六载之久,但最终也还是难逃失守的命运。襄阳沦陷后,南宋便走上了灭亡的不归路。

襄阳固若金汤,南宋王朝视之为铁桶般的根基,因此孤注一掷,倾尽全力死守。可是当重镇相继陷落,长江天险尽失后,南宋根基便已不复存在。

1275年,蒙古军队拿下了长江中下游的汉口、武昌两大军事重镇,将南宋割断于内陆之外。1276年,他们又攻陷了湖北的岳阳关,杀入赣湘走廊。次年,更是突破永州,直逼岭南要地。

一座座坚城陆续破裂,南宋的根基已是虚枷浮夷,危如累卵。加之蒙古军队日益壮大,久攻不下的武汉重镇也终于失守。就连襄阳城的防守兵力,也不得不被调往他处救火。

仅凭孤城襄阳,可以抗元六载,为何襄阳失守,南宋三年就亡国了?

可以说,失去襄阳后,南宋已无立足之地,军民的斗志也随之扫地。大批将士投降叛逃,军心涣散,国力日衰。就连主帅陆秀夫也不得不在军心溃散时率众出逃。

更糟的是,就在蒙古军队步步蚕食之时,南宋内部矛盾也在此时白热化升级。姚柔等奸臣窃国大权,宗室贵族自立门阀,朝廷就连皇帝也难以左右。国势日非之下,内讧外忧,四分五裂,顷刻之间便化为了一盘散沙。

1279年,蒙古铁骑更是直逼临安都城,堪破不堪陷。南宋临安内外交困,已几近绝境。幼帝宋恭帝被迫率文武百官出逃,前往舟山群岛避难。

可即便如此,叛将张世雄、陈元佐等人也并未罢手。他们纷纷向蒙古大军投诚,助阵进攻。短短几日,南宋流亡政权便被彻底消灭。一个曾经雄霸天下、生生不息700多年的王朝,就这样走向了终结。

结尾

南宋从襄阳失守到灭亡,这惊心动魄的三年历程,实在是太过仓促。可归根结底,这却是一个因祸积重、积重难返的必然结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