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年思考:區域國别研究入門資料比較閱讀與心得(王慧慧)

作者:大外交智庫GDYT

區域國别研究入門資料比較閱讀與心得

作者/王慧慧

第13期大外交青年發展與實踐啟航項目班學員

就讀于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

來源大外交青年智庫(GDYT)

編者按:本文系大外交青年智庫(GDYT)第13期大外交青年發展與實踐啟航項目班“區域國别研究與國際傳播實踐專題”專題學員階段學習與實踐的思考。

一、區域國别研究方向

區域與國别研究是對其他國家、域外地區做研究,它不屬于某一個特定的學科,而是多個學科共同的努力。每一個學科都有其研究某一區域或國别的視角,但是急需一個學科視角将各個學科整合起來,這便是區域國别研究的課題方向。并且每個地區所抽象出的理論經驗也可适用于其他地區,這便是區域國别研究的理論所在。

區域國别研究具有地域性、全面性、跨學科性、在地性和經驗性的特點。

地域性:區域國别研究有明确的地理範圍,以具體的地區、具體的國家為研究對象。

全面性:區域國别研究試圖對具體地區和國家做全方位研究,通過研究整理出完整的知識譜系,建構整體認識論。

跨學科性和多學科性:區域國别研究的範圍涉及一國、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政治、曆史、文化、自然、資源、民俗、軍事、外交、語言、宗教等各個方面,隻有通過許多學科的共同努力、合作研究才能進行。

在地性和經驗性:研究者必須在對象國或對象地區生活和工作一定的時間,沒有當地的生活體驗和實地考察是無法做研究的。

區域國别研究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對特定地區或國家的深入了解,更在于為全球治理和國際合作提供有力的知識支撐。通過對不同區域和國家的比較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文化、政治和經濟體系之間的共性和差異,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參考。同時,區域國别研究也有助于推動各國之間的互學互鑒,促進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間的友誼,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在全球化背景下,區域國别研究的意義更加凸顯。随着各國之間的互相依存程度加深,區域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區域國别研究正能夠提供全面、深入和專業的知識和見解,幫助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更好地了解和應對複雜的地區和國際形勢,促進世界和平、穩定和發展。是以,我們應該加強對區域國别研究的投入和支援,推動其不斷發展和完善,為建構更加和諧的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區域國别發展曆史與趨勢

中國的區域國别研究發端較早,過程曲折,與整個國家的命運密切相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區域國别研究經曆了一個曲折演進的過程。中國的區域國别研究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當時,出于開展外交工作的需要,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了關于加強國際研究的會議,會後,中央外事工作小組起草了《關于加強研究外國工作的報告》。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區域國别研究得到恢複性發展,進入“第二期發展”。進入21世紀,随着中國的對外交流活動不斷增加,對區域國别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凸顯,國家對區域國别研究的思路日益清晰,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區域國别研究已經列入國家學科目錄中的“交叉學科”門類,得到了制度性保障。

如今,中國的區域國别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從最初的基礎研究,到現在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研究體系,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各類研究機構和學者積極參與其中,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表現提供了堅實的學術支撐。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區域國别研究更具戰略意義。通過深入研究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特點,中國能夠更好地了解和應對外部挑戰,維護自身利益。同時,也為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支援。

未來,中國的區域國别研究将繼續深化,研究領域将進一步拓展,研究方法也将不斷創新。相信在不久的将來,中國的區域國别研究将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為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和全球治理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區域國别研究的獨特性在于跨學科屬性,從多個學科出發對特定國家或區域進行“全息式”研究。國際問題研究的一大缺陷即在于視角單一和學科分散。

推動區域國别研究應該整合基礎性的學科資源,涉及高校科研架構及其組織。推動高校區域國别研究的基礎資源重組,積極引導區域國别研究與較具普遍性的理論問題相結合,走向“有學科意識的區域國别研究”。

區域國别研究要求多學科、“深紮根”“融入式”,對研究者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實作學科導向的國際關系研究和問題導向的區域國别研究的“無縫對接”,應當如何做好人才培養工作。

三、區域國别人才培養背景與目的

人才培養在區域國别研究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區域國别研究涉及到對特定地區或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的深入研究,需要具備廣泛的知識儲備和深入的分析能力。是以,培養具備這些能力的人才成為了區域國别研究的關鍵環節。

為了有效地進行區域國别研究,我們需要培養具備跨學科知識背景的人才。這些人才不僅需要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靈活的思維方式和廣闊的視野。他們應該能夠運用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特定地區或國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的見解和建議。

為了實作這一目标,我們需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養機制。這包括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建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和科研項目,以及提供必要的職業指導和就業支援。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可以培養出更多具備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區域國别研究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總之,人才培養是區域國别研究的核心。隻有通過不斷地加強人才培養工作,我們才能推動區域國别研究的深入發展,為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區域與國别研究需要有許多團隊,互相取長補短。任何學者個人,都不可能掌握作為研究對象的區域或國家的所有相關知識,是以區域與國别研究需要有許多團隊,互相取長補短。區域與國别研究中的團隊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各個團隊可以針對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通過交流和合作,将各自的研究成果進行整合,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認識。這種合作方式不僅可以提高研究效率,還可以促進知識的共享和傳播,推動整個學科領域的發展。同時,團隊合作也是培養青年學者的重要途徑。在團隊中,年輕學者可以接觸到更多的研究資源和經驗,通過與資深學者的交流和合作,不斷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水準。這種團隊合作的精神和氛圍,也是推動區域與國别研究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區域與國别研究是一項綜合性的任務,它要求研究者具備雙重身份。

首先,他們必須成為特定區域或國别的專家,這意味着他們需要深入了解該地區的曆史、文化、政治、經濟和社會背景等。通過深入研究這些方面,他們才能準确地把握該區域或國别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其次,研究者還需要是某個學科的學者,具備紮實的學科基礎和專業知識。無論是曆史學、政治學、經濟學還是社會學,都需要研究者掌握相應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架構。這樣,他們才能對區域或國别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釋,提出有見地的觀點和見解。

然而,在區域與國别研究領域,如果不進行适度的整合,研究者很容易陷入一種片面的強調對象國别和區域特性的現象。他們可能會過分關注某一特定區域或國别的獨特性,而忽略了與其他地區或國家的聯系和比較。這種情況下,研究者之間可能會出現競争有限物質和人力資源的情況,導緻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研究者應該加強跨學科和跨區域的合作與交流。他們可以通過參加學術會議、組織研究團隊、開展合作項目等方式,促進不同學科和區域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這樣,他們不僅可以共享資源和資訊,還可以互相借鑒和啟發,共同推動區域與國别研究的發展。

區域與國别研究作為一個跨學科的領域,需要培養的人才類型多樣,既有通才、“雜家”,也有專家、“工匠”。這兩種類型的人才在研究中都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他們的職責和定位卻有所不同。通才,或稱“雜家”,是指具備廣泛知識背景和跨學科能力的人才。他們通常能夠跨越不同領域進行思考和交流,具備全局性和綜合性的視角。在區域與國别研究中,通才的作用在于能夠從宏觀層面把握區域或國家的發展脈絡和整體趨勢,為決策提供全面的背景分析和戰略建議。而專家,或稱“工匠”,則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具有深厚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人才。他們通常對某一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能夠提供專業性的分析和解決方案。在區域與國别研究中,專家的作用在于能夠從微觀層面深入挖掘某一特定問題或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為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和可行的操作方案。

盡管通才和專家在區域與國别研究中都不可或缺,但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別。通才更注重全局性和綜合性,強調跨學科思維和多元文化背景的了解;而專家則更注重專業性和深入性,強調對某一領域的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積累。這種差別可能會導緻兩者在研究過程中産生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甚至産生沖突。

是以,在區域與國别研究中,需要平衡通才和專家的關系,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促進不同觀點和看法的交流和融合。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區域與國别研究的發展,為相關決策提供全面、科學、可行的建議。

四、區域國别研究理論與方法

傳統的區域與國别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文學科方法的研究,這種方法的顯著特征是:以對象區域與國别的語言訓練為基礎;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的實地考察;高度重視對象區域或國别的曆史,重視本土資料的收集與解釋;采用多學科或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二戰之後,尤其是最近幾十年來,區域與國别研究愈來愈傾向于運用政治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法,試圖以理論分析的方法、比較的方法甚至量化的方法建構區域與國别研究的分析架構。區域與國别研究方法論的争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關于演繹和歸納邏輯、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争論。

韋伯提出的理想類型概念,對将區域與國别研究的人文方法與社會科學方法相結合的路徑具有借鑒意義。鄒谠教授對運用社會科學方法進行個案研究的路徑做過十分精彩的概括:“具有理論背景及理論相關性的個案研究”。對于中國的區域與國别研究而言,鄒谠教授的概括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社會科學方法能夠提供有價值的貢獻;另一方面,運用社會科學方法研究區域與國别問題不可能代替傳統的人文式研究。

區域國别研究的推進及發展,不完全是學術服務于對外政策的結果,而是有着社會科學知識積累、學科發展的内在邏輯,反映出人們對于探究外部世界的強烈求知欲望,這是一個學術探索的過程。但很多研究長期停留在曆史或現狀描述的初級階段,缺乏學術意識和理論思維,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區域國别研究的延展性。由此導緻的後果是造成圍繞特定區域或國家展開的研究常常脫離于國際研究的主流,碎裂成以地域性為分界的窄國小術圈,很多時候自我設限,這極大地限制了學術互通、彼此借鑒和理論創新的可能。

免責聲明

文章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