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傅璇琮:《東京夢華錄箋注》資料之繁富,是同類著作所未有的

作者:中華書局
傅璇琮:《東京夢華錄箋注》資料之繁富,是同類著作所未有的

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是一部緬懷舊都開封繁華富庶、描繪多彩市民生活的著作。伊永文先生曆時二十多年,著成《東京夢華錄箋注》一書,全書資料豐富,插圖準确,面世以來備受好評。

本書2006年首次出版時,傅璇琮先生寫作序言,介紹了書的出版過程和價值特色,稱“這一《箋注》本資料之繁富,可以說是同類著作所未有的。”

傅璇琮:《東京夢華錄箋注》資料之繁富,是同類著作所未有的

這部近一千頁,約六十餘萬字的《東京夢華錄箋注》,經伊永文先生曆時二十多年的專心研究,艱苦努力,現在終于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我内心深有欣慰之感。我與伊永文先生于上世紀90年代初即已相識,那時他從天津南開大學來北京,轉緻前輩學者王達津教授一信,信中介紹了永文先生對《東京夢華錄》的箋注工作。我時正任中華書局總編輯,就抽時間閱看永文先生帶來的部分樣稿,對他的研究思路與箋注方向甚為贊賞,後經交談,雙方達成一緻意見,表示中華書局可以接受這一項目。從此以後,他的這一《東京夢華錄》箋注工作就全面展開。我對《東京夢華錄》一書是深有感情的。1955年我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浦江清先生助教,重點在宋代文學教學,那時我就讀了《東京夢華錄》。此書著者孟元老于北宋晚期即徽宗崇甯二年癸未(1103)即居住于汴京,至靖康二年(1127)因金人入侵,才避亂南下。他在汴京住有二十四年,很有感于當時“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後于高宗紹興十七年丁卯(1147)作此書序時,就特描述汴京城内“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于天街,寶馬争馳于禦路,金翠耀目,羅绮飄香”。正是以,那時不論“垂髫之童”、“班白之老”,皆“時節相次,各有觀賞”。這确如南宋時洪邁《容齋詩話》所說:“國家承平之時,四方之人以趨京邑為喜。”也正是以,孟元老在南方居住時,緬想當年風情,“節物風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于時立志就省記所及,“編次成集”,“庶幾開卷得睹當時之盛”。孟元老一方面富有情緻地緬懷北宋都城的美麗景觀,另一方面則以極為精細的筆調描畫市民日常生活,應當說這是有關大陸城市社會文學作品的開創之作,極有曆史文化價值。也正是以,1980年間,那時我剛由中華書局古代史編輯室主任調任副總編,就建議與商務印書館協商,将商務于1959年出版的鄧之誠先生的《東京夢華錄注》列入中華書局的“中國古代都城資料選刊”,重新出版。但此後聽說友鄰國家日本有譯注本出版(即永文先生本書序中提及的日本京都大學入矢義高、梅原郁《東京夢華錄譯注》),對鄧注本多有批評。那時我對京都譯注本原書雖未看到,但甚有所感。《東京夢華錄》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名著,作為本國的文化遺産,中國的學者有責任、有義務對此作出更大的努力。八十年代以來,我們中國學者關于《東京夢華錄》的釋義,也有一些文章刊發,但還處于零散狀态。正因如此,九十年代初,我一晤及伊永文先生,即以學術同行與出版者身份,表示極為贊同他的工作意向。

傅璇琮:《東京夢華錄箋注》資料之繁富,是同類著作所未有的

《東京夢華錄注》(中國古代都城資料選刊)

永文先生一開始作此專題,就已有創新意識。上世紀七十年代中,他就讀于南開大學中文系,與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著名專家王達津先生接觸甚密,在王先生指導下,開始對《水浒傳》進行研究。後又受到南開幾位學者如明清史專家鄭天挺先生、小說戲曲史專家甯宗一、朱一玄先生等指導,寫有《〈水浒傳〉是反映市民階層利益的作品》一文,刊于1975年《天津師院學報》第四期,頗受學界的關注、重視,古代小說研究界就有一種“《水浒》市民說”。由此,他就由《水浒傳》研究而進入對市民、城市的探索,這就必然觸及《東京夢華錄》,于是有關《東京夢華錄》及市民生活的資料就逐漸有所積累。八十年代起,一方面他獲睹中華書局出版的鄧之誠注本,一方面在作《宋代城市風情》一書,就将二者結合起來。那時他又較為全面地查閱了宋代筆記小說,一邊寫書,一邊就作《東京夢華錄》注,于1987年完成十五萬字的初稿。據說他曾以這一初稿與一家出版社商議,但卻未被接受。他當時已調至黑龍江商學院工作,就又從事于資助項目《明清飲食史》之研究。不過這一飲食史項目,仍有益于對《東京夢華錄》作注,特别是是以而熟悉和掌握了許多烹饪資料。鄧之誠注本自序中曾特提出:“斷句以伎藝飲食為最難。”永文先生因搜集了不少這方面的資料,由此對鄧注作了不少補正,并曾寫有好幾篇有關宋代飲食、科技等專文,在一些學術刊物上發表,據我所知,有《宋代船塢考略》(即《東京夢華錄》“奧屋”之釋文)、《中國最早的暖水瓶》(即《東京夢華錄》“提瓶賣茶”之釋文)、《唐宋“文身”及其文化意蘊》(亦即《東京夢華錄》有關“文身”的釋文)等。這都為《東京夢華錄箋注》作了充分的準備,提供了紮實的史料基礎。

傅璇琮:《東京夢華錄箋注》資料之繁富,是同類著作所未有的

伊永文先生在書案前工作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永文先生後雖又調至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在這長時期從事箋注工作,從未得到過科研經費資助。這樣,他有時出外查閱資料,參加學術會議,長途跋涉,都是自己出錢的。但他不為所動,不受阻撓。《莊子·德充符》有雲:“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我想,就我們學者來說,此所謂“有德”,當應是一種理性的認識和奉獻的氣質。就上所述,我覺得,從這部《東京夢華錄箋注》成書過程與書的本身來說,此書确有兩大特色,即一為專,二為通。所謂專,即前所說的,超脫名利,一心為學;專心一緻,力求創新。當然這也展現在書的本身,而就書本身而言,則主要是博通,即不拘限于傳統的校注體例,而以較開闊的學術視野,多角度多層面地運用各種樣式的文史資料,在充分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進行跨學科的綜合性學術探索。本書以鄧之誠注本與日本京都大學譯注本作為主要參考,雖然按照著者所定的體例,凡二者已注的,此書就不注,但仍細心關照此二書的成果,同時又充分注意我們國内學者的有關論著,做到對成果充分吸納,對疑誤又細心糾察。如卷一“大内”條“泛索”一詞,鄧注本引《宋會要》、《事物紀原》所載“取索司”以證“泛索”,永文先生在另引用《武林舊事》後,加案語,謂鄧注此處與原意差遠,于是提出日本京都譯注本釋“泛索”為“臨時需求”,較鄧注所釋,文意更明。又同卷“内諸司”條“内弓劍槍甲軍器等庫”句,京都譯注本釋為弓劍、衣甲、槍、劍、弩五庫,現案語中則引據龔延明《關于東京夢華錄部分注文商榷》,指出應為内弓、劍、槍、甲四庫,“軍器”為總括詞。龔延明先生為浙江大學古籍所教授,宋史專家,于宋代官制深有研究,這裡就據以糾正京都譯注本之誤。

傅璇琮:《東京夢華錄箋注》資料之繁富,是同類著作所未有的

《宋會要輯稿》

應當說,《東京夢華錄》一書,如敦煌遺書那樣,已廣泛引起海外學者的注意與興趣。除日本學者外,永文先生在序中還提及美國學者奚如谷的《釋夢——東京夢華錄的來源、評價與影響》一篇專文,充分肯定其精湛功力與新的思維研究方向。目前,學術界已有提出,宋代城市文化研究,現在已可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前沿學科。我想,這一學科建設,有關中國古代城市文化著作,是應着重研究的。現在這一新的箋注本出版,必将促進中外學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交流。我們可以乘此機緣,與海外學者友好合作,團結相處,互相交流,取長補短,這将會是世界漢學研究領域一項有意義的舉措。這一《箋注》本資料之繁富,可以說是同類著作所未有的。鄧注本引有宋元典籍一百四十八種,而永文先生此書,則幾乎包容了目下所能找到的所有宋代筆記小說,再加上元代及明清人的書,已達一千二百多種。所引用的,又不局限于傳統的經學、史學等典章制度之書,而是廣泛引用詩文集、筆記、詩話、話本小說,甚至笑話、相聲之類俗文學圖書,可以說囊括多門類的知識,真是立足于“打通”,還原《東京夢華錄》市俗生活的特色。不僅引書多,且注釋面廣。如鄧之誠先生在其書序中曾謂原書“難施句讀”,“斷句以伎藝飲食為最難”,故其注在伎藝、飲食方面甚為薄弱,而永文先生在這兩方面則集中力量。如卷二“酒樓”條,鄧注本隻注有兩條,本書則有十三條;同卷“飲食果子”條,鄧注本有二十一條,本書竟注有一百十九條,其中如“淹藏菜蔬”、“兜子”、“燒臆子”、“洗手蟹”等,都是别人未曾注意、也無由釋義的。其他如“奇術異能”、“泥丸子”,以及“猴呈百戲,魚跳刀門,使喚蜂蝶,追呼蝼蟻”,及有關《元宵》中伎藝的注釋,如把正文和注文串聯起來,真可視為一部北宋伎藝短史。

傅璇琮:《東京夢華錄箋注》資料之繁富,是同類著作所未有的

宋張擇端繪《清明上河圖》(局部)

本書注文範圍極為廣泛,其中注意以圖配文,并大量采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新出土的宋代文物,如卷四“會仙酒樓”條,有謂“凡酒店中,不問何人,止兩人對坐飲酒,亦須用注碗一副”,箋注中除引用唐李濟翁《資暇集》、張端義《貴耳集》外,于案語中指出1963年安徽宿松縣有宋墓出土由溫碗、注子配套組成的注碗,并配有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壁畫中的注子和注碗圖,江西南城墓出土之注碗、酒台子等圖。又如卷六“元宵”條,有三十六條注,記北宋各種伎藝,并選有陳元靓《事林廣記》所載之蹴鞠圖(共有六人踢球),在案語中又提及湖南博物館所藏宋代蹴鞠銅鏡,又有宋代敦煌壁畫頂竿圖、元至治《三國志平話》刻本“關公單刀會”之鼓笛圖。

傅璇琮:《東京夢華錄箋注》資料之繁富,是同類著作所未有的

我想還有一處更使人感興趣的,是卷三“相國寺内萬姓交易”條,中稱相國寺“殿後資聖門前,皆書籍、玩好、圖畫”,本書箋注就特将“書籍”一詞列出,引有好幾種宋人著作予以參證,如蘇頌《蘇魏公文集》、邵博《邵氏聞見後錄》、百歲寓翁《楓窗小牍》、張邦基《墨莊漫錄》、王明清《玉照新志》、王得臣《麈史》、嶽珂《桯史》、魏泰《東軒筆錄》,具體記述相國寺内所售之書極為繁富,且多珍奇之作,後并加案語,提及遼甯省圖書館現藏有宋版《抱樸子》即為大相國寺東榮六郎書籍鋪所刻(并配有圖)。這對于我們現在研究書籍文化史,提供了極有學術價值的史料。其他如卷三“般載雜賣”條有“又有獨輪車”句,即配《清明上河圖》中之獨輪車圖,使文中所記“前後二人把駕”、“前有驢拽”,更為形象;同卷“防火”條記有“火叉”,即配有《武經總要》之“火叉圖”,都使人讀後有清晰印象。其他所配圖還不少,據統計,全書共配有宋代一百餘幅摹圖,這應是箋注方式的創新之作,多有開拓餘地,很值得考慮。

傅璇琮:《東京夢華錄箋注》資料之繁富,是同類著作所未有的

書中引用大量經得起推敲的宋元話本小說及百回本《水浒傳》,也富有特色。如宋話本《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其中樊樓、曹門、金明池、桑家瓦,都是東京實地;《萬秀娘仇報山亭兒》中的山亭兒、茶坊、行院規矩,皆得東京習俗之真;《簡帖和尚》中的鹌鹑馉饳兒吃法,可使人如睹東京飲食風貌,現于眼前。這些,都可以說是擴大了宋代文明史研究的領域。有些詞句,引用話本小說加以參證,就可以使今天讀者真切明白原意。如卷二“飲食果子”條有雲“凡店内賣下酒廚子,謂之茶飯量酒博士”。此“茶飯量酒博士”如何了解?現注中引有宋話本《楊溫攔路虎傳》及《陰骘積善》,就可以明白此茶博士為茶坊中服務人員的一種美稱。又卷五“育子”條有“五男兒女花樣”,注中引宋話本《三現身包龍圖斷案》,後加案語,說明“五男兒女”為宋時“家庭美滿之喻”,如無此注,确不易明了原意。又,這裡順便提一下,即本書注文中一些重要條目,在引用若幹材料後往往加有案語,标為“文案”。這些案語有長有短,涉及面廣,在吸收諸家之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判斷,引領讀者把握問題的核心所在。全書約有五百餘條案語,言簡意深,多為本書著者自己讀書深研所得,這也是箋注作法上一種新的探索。

傅璇琮:《東京夢華錄箋注》資料之繁富,是同類著作所未有的

最後我還想提一個建議。著者于《凡例》中說:“中華鄧注本、京都譯注本已注條目,本《箋注》不注,以免掠美之嫌,亦避免引起混亂。”即過去兩本已注的,這部《箋注》本就不列,這在體例上是明确而謹嚴的。但對一般讀者與多數研究、教學工作者來說,鄧注本已出版多年,現在少見,京都譯注本也不易見到,是以要想通讀《東京夢華錄》全書,會有一定難度。我過去曾細讀過鄧注本,鄧注當然有所缺失,但它終究是中國關于《東京夢華錄》的第一個注本,開創之功不可掩沒,有些注引書也是很有史料價值的。是以,我想我們可以編撰一部較為完整的箋注本,既吸收鄧注本、京都譯注本值得引入的材料,又較廣泛采納國内外其他著作,在吸引時可以标明出處,同時還可作适當的補正,這就不會有掠美之嫌,反而有集大成之譽。我想伊永文先生或可予以斟酌,再過若幹年,如對本書還有所正補時,不妨對此作一整體考慮。

傅璇琮

2004年冬初稿

2005年秋修訂

(本文選自《東京夢華錄箋注》一書序,标題為編輯所拟)

傅璇琮:《東京夢華錄箋注》資料之繁富,是同類著作所未有的
傅璇琮:《東京夢華錄箋注》資料之繁富,是同類著作所未有的

《東京夢華錄箋注》(中國古代都城資料選刊)

[宋]孟元老 撰 伊永文 箋注

繁體豎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6587-6

138.00元

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是一部緬懷舊都開封繁華富庶、描繪多彩市民生活的著作。書成于南宋高宗紹興十七年,共十卷。前五卷記載皇宮建築、衙署布局、街巷寺觀、禮儀風俗等内容,後五卷按時間順序講解一年中的歲時節令和民俗風尚。它是城市社會文學作品的開創之作,對城市史、經濟史、社會生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伊永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搜集了大量文獻,曆時二十多年,著成《東京夢華錄箋注》一書。它不僅為閱讀《東京夢華錄》提供了一個準确、可靠的讀本,廣泛征引的文字資料和各類插圖更使讀者可以直覺、清晰、準确地了解北宋都城開封的城市風情和市民生活。

傅璇琮:《東京夢華錄箋注》資料之繁富,是同類著作所未有的

《東京夢華錄箋注》(中華國學文庫)

[宋]孟元老 撰 伊永文 箋注

簡體橫排

32開 精裝

978-7-101-15186-2

78.00元

(統籌:一北;編輯:思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