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傅璇琮:《东京梦华录笺注》资料之繁富,是同类著作所未有的

作者:中华书局
傅璇琮:《东京梦华录笺注》资料之繁富,是同类著作所未有的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一部缅怀旧都开封繁华富庶、描绘多彩市民生活的著作。伊永文先生历时二十多年,著成《东京梦华录笺注》一书,全书资料丰富,插图准确,面世以来备受好评。

本书2006年首次出版时,傅璇琮先生写作序言,介绍了书的出版过程和价值特色,称“这一《笺注》本资料之繁富,可以说是同类著作所未有的。”

傅璇琮:《东京梦华录笺注》资料之繁富,是同类著作所未有的

这部近一千页,约六十余万字的《东京梦华录笺注》,经伊永文先生历时二十多年的专心研究,艰苦努力,现在终于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我内心深有欣慰之感。我与伊永文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即已相识,那时他从天津南开大学来北京,转致前辈学者王达津教授一信,信中介绍了永文先生对《东京梦华录》的笺注工作。我时正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就抽时间阅看永文先生带来的部分样稿,对他的研究思路与笺注方向甚为赞赏,后经交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表示中华书局可以接受这一项目。从此以后,他的这一《东京梦华录》笺注工作就全面展开。我对《东京梦华录》一书是深有感情的。1955年我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浦江清先生助教,重点在宋代文学教学,那时我就读了《东京梦华录》。此书著者孟元老于北宋晚期即徽宗崇宁二年癸未(1103)即居住于汴京,至靖康二年(1127)因金人入侵,才避乱南下。他在汴京住有二十四年,很有感于当时“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后于高宗绍兴十七年丁卯(1147)作此书序时,就特描述汴京城内“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正因此,那时不论“垂髫之童”、“班白之老”,皆“时节相次,各有观赏”。这确如南宋时洪迈《容斋诗话》所说:“国家承平之时,四方之人以趋京邑为喜。”也正因此,孟元老在南方居住时,缅想当年风情,“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于时立志就省记所及,“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孟元老一方面富有情致地缅怀北宋都城的美丽景观,另一方面则以极为精细的笔调描画市民日常生活,应当说这是有关大陆城市社会文学作品的开创之作,极有历史文化价值。也正因此,1980年间,那时我刚由中华书局古代史编辑室主任调任副总编,就建议与商务印书馆协商,将商务于1959年出版的邓之诚先生的《东京梦华录注》列入中华书局的“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重新出版。但此后听说友邻国家日本有译注本出版(即永文先生本书序中提及的日本京都大学入矢义高、梅原郁《东京梦华录译注》),对邓注本多有批评。那时我对京都译注本原书虽未看到,但甚有所感。《东京梦华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名著,作为本国的文化遗产,中国的学者有责任、有义务对此作出更大的努力。八十年代以来,我们中国学者关于《东京梦华录》的释义,也有一些文章刊发,但还处于零散状态。正因如此,九十年代初,我一晤及伊永文先生,即以学术同行与出版者身份,表示极为赞同他的工作意向。

傅璇琮:《东京梦华录笺注》资料之繁富,是同类著作所未有的

《东京梦华录注》(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

永文先生一开始作此专题,就已有创新意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他就读于南开大学中文系,与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著名专家王达津先生接触甚密,在王先生指导下,开始对《水浒传》进行研究。后又受到南开几位学者如明清史专家郑天挺先生、小说戏曲史专家宁宗一、朱一玄先生等指导,写有《〈水浒传〉是反映市民阶层利益的作品》一文,刊于1975年《天津师院学报》第四期,颇受学界的关注、重视,古代小说研究界就有一种“《水浒》市民说”。由此,他就由《水浒传》研究而进入对市民、城市的探索,这就必然触及《东京梦华录》,于是有关《东京梦华录》及市民生活的资料就逐渐有所积累。八十年代起,一方面他获睹中华书局出版的邓之诚注本,一方面在作《宋代城市风情》一书,就将二者结合起来。那时他又较为全面地查阅了宋代笔记小说,一边写书,一边就作《东京梦华录》注,于1987年完成十五万字的初稿。据说他曾以这一初稿与一家出版社商议,但却未被接受。他当时已调至黑龙江商学院工作,就又从事于资助项目《明清饮食史》之研究。不过这一饮食史项目,仍有益于对《东京梦华录》作注,特别是因此而熟悉和掌握了许多烹饪资料。邓之诚注本自序中曾特提出:“断句以伎艺饮食为最难。”永文先生因搜集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由此对邓注作了不少补正,并曾写有好几篇有关宋代饮食、科技等专文,在一些学术刊物上发表,据我所知,有《宋代船坞考略》(即《东京梦华录》“奥屋”之释文)、《中国最早的暖水瓶》(即《东京梦华录》“提瓶卖茶”之释文)、《唐宋“文身”及其文化意蕴》(亦即《东京梦华录》有关“文身”的释文)等。这都为《东京梦华录笺注》作了充分的准备,提供了扎实的史料基础。

傅璇琮:《东京梦华录笺注》资料之繁富,是同类著作所未有的

伊永文先生在书案前工作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永文先生后虽又调至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在这长时期从事笺注工作,从未得到过科研经费资助。这样,他有时出外查阅资料,参加学术会议,长途跋涉,都是自己出钱的。但他不为所动,不受阻挠。《庄子·德充符》有云:“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我想,就我们学者来说,此所谓“有德”,当应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和奉献的气质。就上所述,我觉得,从这部《东京梦华录笺注》成书过程与书的本身来说,此书确有两大特色,即一为专,二为通。所谓专,即前所说的,超脱名利,一心为学;专心一致,力求创新。当然这也体现在书的本身,而就书本身而言,则主要是博通,即不拘限于传统的校注体例,而以较开阔的学术视野,多角度多层面地运用各种样式的文史资料,在充分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探索。本书以邓之诚注本与日本京都大学译注本作为主要参考,虽然按照著者所定的体例,凡二者已注的,此书就不注,但仍细心关照此二书的成果,同时又充分注意我们国内学者的有关论著,做到对成果充分吸纳,对疑误又细心纠察。如卷一“大内”条“泛索”一词,邓注本引《宋会要》、《事物纪原》所载“取索司”以证“泛索”,永文先生在另引用《武林旧事》后,加案语,谓邓注此处与原意差远,于是提出日本京都译注本释“泛索”为“临时需求”,较邓注所释,文意更明。又同卷“内诸司”条“内弓剑枪甲军器等库”句,京都译注本释为弓剑、衣甲、枪、剑、弩五库,现案语中则引据龚延明《关于东京梦华录部分注文商榷》,指出应为内弓、剑、枪、甲四库,“军器”为总括词。龚延明先生为浙江大学古籍所教授,宋史专家,于宋代官制深有研究,这里就据以纠正京都译注本之误。

傅璇琮:《东京梦华录笺注》资料之繁富,是同类著作所未有的

《宋会要辑稿》

应当说,《东京梦华录》一书,如敦煌遗书那样,已广泛引起海外学者的注意与兴趣。除日本学者外,永文先生在序中还提及美国学者奚如谷的《释梦——东京梦华录的来源、评价与影响》一篇专文,充分肯定其精湛功力与新的思维研究方向。当前,学术界已有提出,宋代城市文化研究,现在已可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我想,这一学科建设,有关中国古代城市文化著作,是应着重研究的。现在这一新的笺注本出版,必将促进中外学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我们可以乘此机缘,与海外学者友好合作,团结相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这将会是世界汉学研究领域一项有意义的举措。这一《笺注》本资料之繁富,可以说是同类著作所未有的。邓注本引有宋元典籍一百四十八种,而永文先生此书,则几乎包容了目下所能找到的所有宋代笔记小说,再加上元代及明清人的书,已达一千二百多种。所引用的,又不局限于传统的经学、史学等典章制度之书,而是广泛引用诗文集、笔记、诗话、话本小说,甚至笑话、相声之类俗文学图书,可以说囊括多门类的知识,真是立足于“打通”,还原《东京梦华录》市俗生活的特色。不仅引书多,且注释面广。如邓之诚先生在其书序中曾谓原书“难施句读”,“断句以伎艺饮食为最难”,故其注在伎艺、饮食方面甚为薄弱,而永文先生在这两方面则集中力量。如卷二“酒楼”条,邓注本只注有两条,本书则有十三条;同卷“饮食果子”条,邓注本有二十一条,本书竟注有一百十九条,其中如“淹藏菜蔬”、“兜子”、“烧臆子”、“洗手蟹”等,都是别人未曾注意、也无由释义的。其他如“奇术异能”、“泥丸子”,以及“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及有关《元宵》中伎艺的注释,如把正文和注文串联起来,真可视为一部北宋伎艺短史。

傅璇琮:《东京梦华录笺注》资料之繁富,是同类著作所未有的

宋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局部)

本书注文范围极为广泛,其中注意以图配文,并大量采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新出土的宋代文物,如卷四“会仙酒楼”条,有谓“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笺注中除引用唐李济翁《资暇集》、张端义《贵耳集》外,于案语中指出1963年安徽宿松县有宋墓出土由温碗、注子配套组成的注碗,并配有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中的注子和注碗图,江西南城墓出土之注碗、酒台子等图。又如卷六“元宵”条,有三十六条注,记北宋各种伎艺,并选有陈元靓《事林广记》所载之蹴鞠图(共有六人踢球),在案语中又提及湖南博物馆所藏宋代蹴鞠铜镜,又有宋代敦煌壁画顶竿图、元至治《三国志平话》刻本“关公单刀会”之鼓笛图。

傅璇琮:《东京梦华录笺注》资料之繁富,是同类著作所未有的

我想还有一处更使人感兴趣的,是卷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条,中称相国寺“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本书笺注就特将“书籍”一词列出,引有好几种宋人著作予以参证,如苏颂《苏魏公文集》、邵博《邵氏闻见后录》、百岁寓翁《枫窗小牍》、张邦基《墨庄漫录》、王明清《玉照新志》、王得臣《麈史》、岳珂《桯史》、魏泰《东轩笔录》,具体记述相国寺内所售之书极为繁富,且多珍奇之作,后并加案语,提及辽宁省图书馆现藏有宋版《抱朴子》即为大相国寺东荣六郎书籍铺所刻(并配有图)。这对于我们现在研究书籍文化史,提供了极有学术价值的史料。其他如卷三“般载杂卖”条有“又有独轮车”句,即配《清明上河图》中之独轮车图,使文中所记“前后二人把驾”、“前有驴拽”,更为形象;同卷“防火”条记有“火叉”,即配有《武经总要》之“火叉图”,都使人读后有清晰印象。其他所配图还不少,据统计,全书共配有宋代一百余幅摹图,这应是笺注方式的创新之作,多有开拓余地,很值得考虑。

傅璇琮:《东京梦华录笺注》资料之繁富,是同类著作所未有的

书中引用大量经得起推敲的宋元话本小说及百回本《水浒传》,也富有特色。如宋话本《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其中樊楼、曹门、金明池、桑家瓦,都是东京实地;《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中的山亭儿、茶坊、行院规矩,皆得东京习俗之真;《简帖和尚》中的鹌鹑馉饳儿吃法,可使人如睹东京饮食风貌,现于眼前。这些,都可以说是扩大了宋代文明史研究的领域。有些词句,引用话本小说加以参证,就可以使今天读者真切明白原意。如卷二“饮食果子”条有云“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此“茶饭量酒博士”如何理解?现注中引有宋话本《杨温拦路虎传》及《阴骘积善》,就可以明白此茶博士为茶坊中服务人员的一种美称。又卷五“育子”条有“五男儿女花样”,注中引宋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案》,后加案语,说明“五男儿女”为宋时“家庭美满之喻”,如无此注,确不易明了原意。又,这里顺便提一下,即本书注文中一些重要条目,在引用若干材料后往往加有案语,标为“文案”。这些案语有长有短,涉及面广,在吸收诸家之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引领读者把握问题的核心所在。全书约有五百余条案语,言简意深,多为本书著者自己读书深研所得,这也是笺注作法上一种新的探索。

傅璇琮:《东京梦华录笺注》资料之繁富,是同类著作所未有的

最后我还想提一个建议。著者于《凡例》中说:“中华邓注本、京都译注本已注条目,本《笺注》不注,以免掠美之嫌,亦避免引起混乱。”即过去两本已注的,这部《笺注》本就不列,这在体例上是明确而谨严的。但对一般读者与多数研究、教学工作者来说,邓注本已出版多年,现在少见,京都译注本也不易见到,因此要想通读《东京梦华录》全书,会有一定难度。我过去曾细读过邓注本,邓注当然有所缺失,但它终究是中国关于《东京梦华录》的第一个注本,开创之功不可掩没,有些注引书也是很有史料价值的。因此,我想我们可以编撰一部较为完整的笺注本,既吸收邓注本、京都译注本值得引入的材料,又较广泛采纳国内外其他著作,在吸引时可以标明出处,同时还可作适当的补正,这就不会有掠美之嫌,反而有集大成之誉。我想伊永文先生或可予以斟酌,再过若干年,如对本书还有所正补时,不妨对此作一整体考虑。

傅璇琮

2004年冬初稿

2005年秋修订

(本文选自《东京梦华录笺注》一书序,标题为编辑所拟)

傅璇琮:《东京梦华录笺注》资料之繁富,是同类著作所未有的
傅璇琮:《东京梦华录笺注》资料之繁富,是同类著作所未有的

《东京梦华录笺注》(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

[宋]孟元老 撰 伊永文 笺注

繁体竖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6587-6

138.00元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一部缅怀旧都开封繁华富庶、描绘多彩市民生活的著作。书成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共十卷。前五卷记载皇宫建筑、衙署布局、街巷寺观、礼仪风俗等内容,后五卷按时间顺序讲解一年中的岁时节令和民俗风尚。它是城市社会文学作品的开创之作,对城市史、经济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伊永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搜集了大量文献,历时二十多年,著成《东京梦华录笺注》一书。它不仅为阅读《东京梦华录》提供了一个准确、可靠的读本,广泛征引的文字资料和各类插图更使读者可以直观、清晰、准确地了解北宋都城开封的城市风情和市民生活。

傅璇琮:《东京梦华录笺注》资料之繁富,是同类著作所未有的

《东京梦华录笺注》(中华国学文库)

[宋]孟元老 撰 伊永文 笺注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5186-2

78.00元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