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年思考:区域国别研究入门资料比较阅读与心得(王慧慧)

作者:大外交智库GDYT

区域国别研究入门资料比较阅读与心得

作者/王慧慧

第13期大外交青年发展与实践启航项目班学员

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

来源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

编者按:本文系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第13期大外交青年发展与实践启航项目班“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实践专题”专题学员阶段学习与实践的思考。

一、区域国别研究方向

区域与国别研究是对其他国家、域外地区做研究,它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学科,而是多个学科共同的努力。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研究某一区域或国别的视角,但是急需一个学科视角将各个学科整合起来,这便是区域国别研究的课题方向。并且每个地区所抽象出的理论经验也可适用于其他地区,这便是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所在。

区域国别研究具有地域性、全面性、跨学科性、在地性和经验性的特点。

地域性:区域国别研究有明确的地理范围,以具体的地区、具体的国家为研究对象。

全面性:区域国别研究试图对具体地区和国家做全方位研究,通过研究整理出完整的知识谱系,构建整体认识论。

跨学科性和多学科性:区域国别研究的范围涉及一国、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民俗、军事、外交、语言、宗教等各个方面,只有通过许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合作研究才能进行。

在地性和经验性:研究者必须在对象国或对象地区生活和工作一定的时间,没有当地的生活体验和实地考察是无法做研究的。

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特定地区或国家的深入了解,更在于为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撑。通过对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政治和经济体系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参考。同时,区域国别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各国之间的互学互鉴,促进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的意义更加凸显。随着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区域国别研究正能够提供全面、深入和专业的知识和见解,帮助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地区和国际形势,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区域国别研究的投入和支持,推动其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构建更加和谐的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区域国别发展历史与趋势

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发端较早,过程曲折,与整个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演进的过程。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出于开展外交工作的需要,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关于加强国际研究的会议,会后,中央外事工作小组起草了《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报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得到恢复性发展,进入“第二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对区域国别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国家对区域国别研究的思路日益清晰,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区域国别研究已经列入国家学科目录中的“交叉学科”门类,得到了制度性保障。

如今,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最初的基础研究,到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各类研究机构和学者积极参与其中,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更具战略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中国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外部挑战,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也为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支持。

未来,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将继续深化,研究领域将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也将不断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和全球治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区域国别研究的独特性在于跨学科属性,从多个学科出发对特定国家或区域进行“全息式”研究。国际问题研究的一大缺陷即在于视角单一和学科分散。

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应该整合基础性的学科资源,涉及高校科研架构及其组织。推动高校区域国别研究的基础资源重组,积极引导区域国别研究与较具普遍性的理论问题相结合,走向“有学科意识的区域国别研究”。

区域国别研究要求多学科、“深扎根”“融入式”,对研究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实现学科导向的国际关系研究和问题导向的区域国别研究的“无缝对接”,应当如何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三、区域国别人才培养背景与目的

人才培养在区域国别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区域国别研究涉及到对特定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分析能力。因此,培养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成为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关键环节。

为了有效地进行区域国别研究,我们需要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灵活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视野。他们应该能够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特定地区或国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见解和建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这包括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以及提供必要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支持。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总之,人才培养是区域国别研究的核心。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我们才能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区域与国别研究需要有许多团队,互相取长补短。任何学者个人,都不可能掌握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或国家的所有相关知识,因此区域与国别研究需要有许多团队,互相取长补短。区域与国别研究中的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各个团队可以针对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交流和合作,将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研究效率,还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推动整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同时,团队合作也是培养青年学者的重要途径。在团队中,年轻学者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研究资源和经验,通过与资深学者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氛围,也是推动区域与国别研究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区域与国别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它要求研究者具备双重身份。

首先,他们必须成为特定区域或国别的专家,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等。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方面,他们才能准确地把握该区域或国别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其次,研究者还需要是某个学科的学者,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无论是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还是社会学,都需要研究者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这样,他们才能对区域或国别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和见解。

然而,在区域与国别研究领域,如果不进行适度的整合,研究者很容易陷入一种片面的强调对象国别和区域特性的现象。他们可能会过分关注某一特定区域或国别的独特性,而忽略了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联系和比较。这种情况下,研究者之间可能会出现竞争有限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情况,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研究者应该加强跨学科和跨区域的合作与交流。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组织研究团队、开展合作项目等方式,促进不同学科和区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共享资源和信息,还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共同推动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发展。

区域与国别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多样,既有通才、“杂家”,也有专家、“工匠”。这两种类型的人才在研究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他们的职责和定位却有所不同。通才,或称“杂家”,是指具备广泛知识背景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他们通常能够跨越不同领域进行思考和交流,具备全局性和综合性的视角。在区域与国别研究中,通才的作用在于能够从宏观层面把握区域或国家的发展脉络和整体趋势,为决策提供全面的背景分析和战略建议。而专家,或称“工匠”,则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他们通常对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能够提供专业性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在区域与国别研究中,专家的作用在于能够从微观层面深入挖掘某一特定问题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可行的操作方案。

尽管通才和专家在区域与国别研究中都不可或缺,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通才更注重全局性和综合性,强调跨学科思维和多元文化背景的理解;而专家则更注重专业性和深入性,强调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这种区别可能会导致两者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甚至产生矛盾。

因此,在区域与国别研究中,需要平衡通才和专家的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促进不同观点和看法的交流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发展,为相关决策提供全面、科学、可行的建议。

四、区域国别研究理论与方法

传统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文学科方法的研究,这种方法的显著特征是:以对象区域与国别的语言训练为基础;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高度重视对象区域或国别的历史,重视本土资料的收集与解释;采用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二战之后,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来,区域与国别研究愈来愈倾向于运用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方法,试图以理论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甚至量化的方法构建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分析框架。区域与国别研究方法论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关于演绎和归纳逻辑、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争论。

韦伯提出的理想类型概念,对将区域与国别研究的人文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路径具有借鉴意义。邹谠教授对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进行个案研究的路径做过十分精彩的概括:“具有理论背景及理论相关性的个案研究”。对于中国的区域与国别研究而言,邹谠教授的概括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社会科学方法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贡献;另一方面,运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区域与国别问题不可能代替传统的人文式研究。

区域国别研究的推进及发展,不完全是学术服务于对外政策的结果,而是有着社会科学知识积累、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反映出人们对于探究外部世界的强烈求知欲望,这是一个学术探索的过程。但很多研究长期停留在历史或现状描述的初级阶段,缺乏学术意识和理论思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延展性。由此导致的后果是造成围绕特定区域或国家展开的研究常常脱离于国际研究的主流,碎裂成以地域性为分界的窄小学术圈,很多时候自我设限,这极大地限制了学术互通、彼此借鉴和理论创新的可能。

免责声明

文章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