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汽車為何陷入“價格戰”?

作者:深圳衛視深視新聞

統計資料顯示,國内一季度乘用車市場迎來“開門紅”。最近,随着小米SU7流量不斷攀升,問界、極氪等品牌降價卷配置,引得國内多家車企紛紛跟進,但就在新能源汽車“價格戰”持續更新之時,特斯拉卻宣布Model Y全系漲價5000元。

一季度車市“開門紅”,有哪些推動因素?車市為何打起“價格戰”,會帶來哪些影響?當下,全球新能源車是怎樣的發展格局,國産新能源車的“彎道超車”面臨着怎樣的挑戰,如何更好應對?

《晚間報道》特邀廣東省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産業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張瑞鋒深度解讀。

視訊加載中...

大陸一季度乘用車市場

迎來“開門紅” 車市“價格戰”逐漸升溫

在節後車市回暖,“價格戰”持續更新以及促進汽車消費政策頻出的共同助力下,一季度乘用車市場迎來“開門紅”。

根據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資料顯示,3月乘用車市場零售168.7萬輛,實作了同比、環比雙增長;1~3月市場累計零售482.9萬輛,同比增長13.1%。而新能源車市依舊是市場增長的主要動能。3月新能源車市場零售70.9萬輛,實作雙增。

據了解,春節後車市“價格戰”逐漸升溫,多家車企推出優惠活動。春節剛過,比亞迪就掀起了第一波價格戰,直接打出了“電比油低”的口号;3月28日,小米SU7正式上市,售價21.59萬元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末,已有超30家車企加入此輪降價潮,降價幅度從幾千到幾萬元不等。

新能源汽車為何陷入“價格戰”?

除車企真金白銀的付出外,國家及各地方的政策指引也頻出。

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明确提及“開展汽車以舊換新”。随後多地陸續出台了以舊換新優惠政策,4月13日《廣東省推動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實施方案》印發,提出促進汽車更新消費,并在廣州、深圳進一步放寬小汽車上牌名額限制;上海市釋出了新一輪燃油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和新能源汽車置換政策,換車最高補貼1萬元。

但在火熱的“價格戰”中,特斯拉卻反其道而行之。

新能源汽車為何陷入“價格戰”?

4月1日,特斯拉宣布Model Y全系漲價5000元,如果算上保險補貼等,特斯拉本次調價實際漲價幅度最高達2.3萬元。

此前,特斯拉CEO馬斯克解釋上調售價的原因時說:“我們的目标是讓汽車的價格盡可能便宜。但是,我們的供應鍊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是以我們不得不暫時提高汽車價格。”從2023年全年來看,特斯拉毛利率已經大幅下滑至18.2%,較2022年25.55%下降7.35個百分點。馬斯克曾表示,從長遠來看,20%的毛利率仍然是特斯拉必須堅持的底線。

業内人士認為,目前中國車企有100多家,其中乘用車有70多家,隻要車企的數量沒有精簡到歐美日韓那種發達汽車市場的水準,産能使用率得不到提高的話,降價就會持續。

新能源汽車為何陷入“價格戰”?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海外市場快速增長

國内車市一季度“開門紅”,有哪些主要推動因素?

廣東省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産業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張瑞鋒認為,這是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車政策購車補貼紅利吸引消費者,同時國家正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出海,出海市場增量,以及新能源汽車品牌不斷降價,迎合消費者。

新能源汽車為何陷入“價格戰”?

國内新能源車的價格戰迅速升溫,會帶來哪些影響?在張瑞鋒看來,影響最直接的就是讓消費者可以獲得更大的實惠。從車企角度來看,會進一步促進企業降本增效,但或将會形成供應鍊内部價格戰,導緻行業内部更大内卷。

一邊是國内的新能源車降價,一邊是特斯拉等國外的新能源車漲價,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張瑞鋒表示,國内新能源汽車降價,跟公司發展經營目标有很大的關系,公司要滿足銷售量目标。而特斯拉漲價則是考慮生産成本,要保持利潤率,是以是從自身經營政策來進行的調整。

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

需求量将達4500萬輛

自去年10月以來,歐盟委員會一直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歐盟将根據調查結果,評估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反補貼關稅來消除“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影響”。

近期,西方輿論場有關中國“産能過剩”的論調甚嚣塵上,一些政客和媒體宣稱中國政府補貼造成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領域産能過剩,中方為消化這些過剩産能,以所謂低價在海外傾銷導緻市場扭曲,損害他國經濟。

新能源汽車為何陷入“價格戰”?

對此,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示,中國汽車制造商不需要補貼來獲得競争優勢,美國和歐盟關于“産能過剩”的指控毫無依據。中國電動汽車産業的發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了重要貢獻。

用資料說話。以新能源汽車為例,該行業需求增長較快,反映市場前景的滲透率不斷攀升,發展潛力可觀。

國家資訊中心日前預測,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将從2023年的35.2%提升到2033年的60%。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将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5倍。可以說,從需求端的巨大潛力來看,中國新能源領域産能遠未“過剩”。

新能源汽車為何陷入“價格戰”?

國産新能源汽車還需苦練内功

構築國際競争優勢

當下,全球新能源車是怎樣的發展格局?國産新能源車的“彎道超車”面臨着怎樣的挑戰,如何更好應對?

張瑞鋒觀察,目前中美兩大的新能源汽車應該形成了雙強格局,下一步對于中國車企來說,進入歐美市場将是接下來将面臨的挑戰。為此,企業要更多的修煉自身内功,加大科技投入,增強品牌力,構築國際競争優勢。

新能源汽車為何陷入“價格戰”?

晚間觀察:

新能源車“價格戰”是通過價格應對競争的短期發展思路,從長遠看,國産新能源汽車要持續走向上突圍之路,核心要義還是要堅持“打鐵還需自身硬”,專注核心技術研發,完善産業鍊各環節,在技術、品質和服務等方面下功夫,切實提高産品的品牌力,讓市場和消費者真正認同汽車品質,推動行業實作整體躍升,助推大陸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邁進。

主筆 / 李健

主編 / 聶雙雙 殷夢

記者 / 劉奉軒 李健 焦皎 唐天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