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到中年,不要輕易把父母接到身邊

作者:布衣粗食

為了生活,有多少中年人,都在過背井離鄉的生活。

不是不愛家鄉,而是家鄉找不到财富,更沒有詩和遠方。

據有關部門統計,在2016年,大陸流動人口總數為2.45億人。并且顯示,中國老年流動人口資料近1800萬。

時至今日,外出奔波的人,就更多了。你去一次村裡,就會發現,沒有幾個年輕人在村裡長住。一部分老人,以進城帶娃、城裡打工等名義,不再留守。

在奔波的路上,你也會想,如何才能安頓好父母的餘生呢?

勸你一句,漂泊的中年人,不要輕易把父母接到身邊。

人到中年,不要輕易把父母接到身邊

01

把父母接到身邊,不一定是孝順。

秦朝末年,有個叫劉煓的人,在豐縣種地為生。

他的兒子劉邦,招搖過市,也沒有正經職業。

劉煓很是着急,花了大半積蓄,為劉邦換來一個沛縣泗水亭長的職位。

本以為,劉邦有了職位,會安分守己,但很意外劉邦還是老樣子,對工作沒有什麼積極性。

在一次押送犯人的過程中,劉邦因為工作不嚴謹,導緻幾個犯人跑了。他索性把犯人都放了,去投靠起義軍。

聽說兒子去了起義軍,劉煓是夜不能寐。

還好,劉邦很快混成了首領,又變成了可以和項羽比肩的大人物。

就在劉煓松一口氣的時候,項羽派人,把劉煓關起來,還揚言要蒸煮劉煓,以此要挾劉邦投降。

劉邦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反正劉邦是不會服軟的,是以劉煓被關押了好幾年。

接下來,劉邦一口氣滅了項羽,做了皇帝。作為老父親的劉煓,被安排到宮殿裡住。

考慮到老父親一輩子種地,劉邦就在宮裡畫出幾塊地,作為菜土。

生活條件好了,日子也不戰戰兢兢了。但是劉煓仍舊很煩躁。因為劉邦是皇帝,劉煓是平民,這相見的時候,就得用君臣的禮儀,老父親在兒子面前,都要下跪。

父子每天都見面,父親每天都下跪,這苦日子,怎麼會到頭啊。

經過一番思考,劉邦有了辦法——“于是高祖乃尊太公為太上皇”。

從農民變成了太上皇,這位置夠高了,可是高處不勝寒,日子越發不好過。

《西京雜記》裡有這樣的描述:“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餘。鬥雞蹴踘。以此為歡。今皆無此。故以不樂。高祖乃作新豐,移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

以古喻今,我們可以發現,連皇帝把父母接到身邊,都不是好事。

其一,父母和子女的人生經曆大不一樣,強求父母服從兒女的安排,會讓父母很為難。

其二,父母和子女的格局不一樣,父母在低處,兒女在高處,互相拉扯。

其三,父母被安排得妥妥帖帖,父母不一定會領情,到底是兒女一廂情願的。

其四,父母離開故土,如從鄉下移栽到城裡的樹木,好幾年都是病恹恹的樣子,甚至活不下去。

其五,父母到了兒女家,不得不小心翼翼,擔心自己變成累贅,給兒女添加麻煩。

父母得到供養,但是父母活得如黃蓮一樣,這顯然是不孝順的。

人到中年,不要輕易把父母接到身邊

02

父母和兒女,并不是一家人。

人到中年,我們有自己的小家庭,也就意味着從父母的大家庭裡剝離出來了。

父母的家,你的家,是不同的兩個家庭。千萬不要混為一談。

當父母和兒女長期住在一起,麻煩就來了:一日三餐的開銷,誰來處理;教育孫輩,誰說了算;父母和兒媳女婿糾纏不清,你要幫助誰?家庭的決定權,在誰手裡?你不擔心父母幹涉你的婚姻嗎?

若是你有幾個兄弟姐妹,你還要堅持把父母接到身邊,這麻煩就更大了。

首先,兄弟姐妹不一定認為你的孝順父母,會認為你貪圖父母的錢财,要把父母放在身邊,慢慢把錢财都獨吞。尤其是有很多存款、終身俸的父母。

然後,父母還很健康,能夠幫助你做一些事情,比方說料理家務,帶娃,甚至幫你看守店鋪。其他的人看到了,認為你在壓榨父母的勞動力,不是盡孝。

再後,父母真的走不動了,你還要帶着父母,同時希望其他兄弟姐妹來照顧,為自己減輕壓力。但是兄弟姐妹不想來,認為你既然領走了父母,就要一管到底。非得讓兄弟姐妹來,那就要算清楚,曾經得到父母多少錢,是否吐出來。

最後,你接父母到身邊,父母也不樂意,父母希望陪伴在身邊的人,不一定是你。就算你是兒子,父母不一定喜歡,也許喜歡女兒。

很多大家庭裡,父母和兒女會明算賬。父母健康的時候,需要花錢,是向兒女借錢,而不是拿錢。

兒女困難的時候,也在向父母借。經濟交往的時候,還得其他兄弟姐妹都知道,否則就會引發大麻煩。這就足夠說明,我們是幾家人。

人到中年,不要輕易把父母接到身邊

03

古人把盡孝,分成四個等級: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你把父母的日常生活管好了,是盡孝的最低一級。

沒有“你情我願”的基礎,你不要把父母接到身邊。

從孝道來說,你可以讓父母在自己喜歡的地方生活,與此同時,你做到三點:每天聯系父母,知道他們好好的;過節回家,和父母團聚;和兄弟姐妹制定規矩,保障父母衣食無憂。

我們活成了一片浮萍,就别苛求父母也變成浮萍了。

我們在外頭過得好好的,父母就放心了,也是孝道。

我們陪伴父母,不一定時時刻刻,最好是不遠不近。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