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文清華·走讀中國 | 千年莫高窟展現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生命力

作者:人文清華
人文清華·走讀中國 | 千年莫高窟展現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生命力

9月25日下午,由人文清華和新華網主辦的“胡天漢月——走讀中國·絲路行”第二場直播圓滿結束。曆史學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系教授張國剛,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張小琴帶領大家走進莫高窟的複制窟,探尋敦煌世家和洞窟的開鑿,認識藏經洞和敦煌文書的曆史故事,了解佛教入華的演變,深度探讨了中華文明的特性。

線上約500萬觀衆跟随人文清華一起遊覽莫高窟,感受莫高窟的曆史與變遷。

張國剛教授介紹了莫高窟開鑿的曆史背景,并指出莫高窟初鑿時,恰逢亂世,佛窟因為給人提供心靈的安頓,成為亂世桃花源。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建元二年(366)樂僔和尚在莫高窟創鑿洞窟,曆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和元諸朝千餘年,千年營造,造就了莫高窟的輝煌。張國剛教授指出,佛窟呈現的狀況與時代的曆史狀況息息相關,在隋唐時期,因敦煌成為絲綢之路的主要商業樞紐和重要的宗教中心,莫高窟進入鼎盛時期,是以莫高窟以唐朝的石窟居多,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

人文清華·走讀中國 | 千年莫高窟展現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生命力

翟奉達詩作手稿

人文清華·走讀中國 | 千年莫高窟展現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生命力

在介紹初唐220窟的曆史時,張國剛教授向公衆展現了極為生動的一則史料——開鑿220窟的敦煌大族翟家在五代時期的供養人翟奉達在敦煌做學生時的作業手稿,這份手稿在敦煌文書中保留。翟奉達的詩作“三端俱全大丈夫,六藝堂堂世上無。男兒不學讀詩賦,恰似肥菜根盡枯。”說明敦煌地區教育的價值觀與長安地區一緻,證明了二者在文化上的緊密聯系。這也是很多公衆第一次通過本人手稿認識了活靈活現的翟奉達。

人文清華·走讀中國 | 千年莫高窟展現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生命力

敦煌是文明融合的典範,既包括宗教的融合,也包括民族的融合。西魏時期的285窟融合了中國道教、印度佛教等宗教的神仙,被譽為萬神殿。榆林25窟漢藏婚禮圖則反映了敦煌地區少數民族漢化的情況。陳寅恪認為“種族(民族)與文化”是研究中國中古史與文化的關鍵,而判别“種族(民族)”的标準是“文化”而不是“血統”。張國剛教授指出:“是以我們講胡天漢月,不是看種族而是看文化。文明的交融在文化的統一性中展現得并不沖突,中國文化的統一性并不妨礙多元性,大家的價值觀是息息相通的。”

人文清華·走讀中國 | 千年莫高窟展現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生命力

張國剛教授還介紹了藏經洞出土的敦煌文書,敦煌文書主要包括佛教經卷、籍帳手實、政府檔案、信劄書儀以及多民族語言的資料等,張國剛教授稱之為“中古社會生活的寶庫”。敦煌文書充分展現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人文清華·走讀中國 | 千年莫高窟展現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生命力

佛教中國化過程是展現中華文明特性的典型案例。張國剛教授結合217窟、323窟的佛教史迹畫,介紹了佛教入華的過程。佛教入華經曆了冷漠期、相持期(借助老莊、儒佛沖突)和融合期三個階段,通過對自身教義的調整,如增加孝親觀等,來追尋與儒學倫理思想的契合。

人文清華·走讀中國 | 千年莫高窟展現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生命力

佛教入華,也給中國文化帶來了巨大影響。比如對語言的影響,我們現在熟悉的“實際”“煩惱”“世界”“作業”等詞語均源自佛教。還有對音韻和近體詩的影響,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固然本來就有,但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且明确把它們定為四聲,則是受到梵呗這種抑揚頓挫的讀經方法的影響,我們熟悉的唐詩中的律詩絕句等近體詩即是音韻學發展後的産物。再之是對儒家的影響。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王陽明要建構自己的道統,吸納了佛家的思維方式、論證方式。中國的儒家經過與佛教碰撞以後,不但沒有消散,反而更加壯大、豐富、深入。這是文明互鑒和交流的重要典範。

人文清華·走讀中國 | 千年莫高窟展現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生命力

張國剛教授認為,一個文明和文化要持久、創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夠包容、吸收其他文明的長處。幾千年來,與中國文明發生碰撞的,不僅僅隻有佛教,還有景教等其他宗教,以及異域各種文明,但中華文明的根基和主體文明并未動搖,這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因為它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一直在兼收并蓄,而後不斷創新,由此才生生不息。

人文清華·走讀中國 | 千年莫高窟展現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生命力

直播預告

人文清華·走讀中國 | 千年莫高窟展現了中華文明海納百川的生命力

9月28日,中秋前夜,

走進玉門關,

領略2000年漢長城的雄渾,

感受茫茫大漠的萬裡長風。

在漢簡、史書中還原邊疆治理的曆史細節,

在中西交流“西方”概念的千年演變中

思考新時期的“一帶一路”,

在李白、王之渙、王翰的千古名句裡

欣賞玉門關的明月,

共同迎接中秋佳節。

本次講壇通過新華社、新華網、央視訊、中新網、中國教育新聞網、澎湃新聞、騰訊新聞、搜狐教育、鳳凰網、百度新聞、抖音、今日頭條、微網誌、B站、視訊号、快手、愛奇藝、小紅書等媒體和平台線上同步直播,感謝這些媒體的大力支援。

“人文清華”講壇是清華大學發起的大型思想傳播活動,推動建設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的清華新百年。講壇定期邀請優秀人文學者,在标志性建築新清華學堂發表公衆演講,闡述其經典學說、獨特思考和重大發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