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個和室友鬧沖突被全網噴的女大學生,我才知道禍根都埋在童年
文 | 米粒媽
某乎上有個女大學生提問:室友生病發燒不斷的呻吟,我被吵的一夜沒睡着,不想理她了,我很沒同理心嘛?

問題乍一看簡單粗暴,評論裡也不出所料,一邊倒都是罵聲。
但米粒媽看完題主的自白後,卻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女生之是以崩潰地到網上提問,并不是因為與室友的沖突無法解決,而是她将此事告訴媽媽後,媽媽那冷靜而理智的反應。
坦白說,作為旁觀者,米粒媽覺得這位媽媽的回報無可指摘。
她開解女兒,室友生病了很難受,應該體諒照顧人家,不要有這麼大的怨氣。
一番道理講得溫和又開明,沒成想一下子把女兒給惹毛了。
難道真的是題主性格太敏感,在無理取鬧嗎?
其實,問題的症結藏在題主最後一段話裡。
不是隻有動手,才叫做暴力
先和米粒媽一起盤一遍來龍去脈。
淩晨1點50,女生從夢中被室友吵醒。
室友白天開始重感冒,半夜發起高燒,半夢半醒一直在喊疼。
女生說室友聲音很大,一直斷斷續續出聲,讓她驚醒後很久都沒能入睡。
她忍無可忍地跟對方說:“你沒事吧?有這麼難受嗎?”
室友聽到後沒回答,但也不再出聲了。
可女生說話後整個人清醒了,一夜都沒睡着。第二天狀态極差,臉上爆痘,眼球也很疼。
她越想越憋屈,于是發消息給親媽吐槽,因為在氣頭上,她吐槽得确實挺難聽。
媽媽聽後沒有安慰半句,上來就是反問+批評:
“你怎麼這樣呀”
“她也怪難受的,你别那麼說她呀!”
女兒看媽媽不了解,愈發氣憤地說:
“我走,今天一天我都要離開宿舍,去圖書館了,晚上睡覺再回來。氣死我了!”
眼看女兒火大,媽媽卻無視她的情緒,繼續輸出:
“你走啥走,你往哪走啊?”
“你對人室友好點啊!你得學會關心點人啊!”
一夜沒睡好,又被媽媽不由分說教育了一通,女生這才心态炸裂地到網上發洩。
其實到這時候,她早就不是因為和室友鬧沖突而痛苦了,而是走進了自己的情緒牢籠。
她不能接受的事情有兩點。
首先是室友為什麼不能忍忍。自己也有過高燒渾身疼痛的經曆,可當時為了不打擾到其他人的睡眠,愣是一聲沒吭。
其次是媽媽為什麼是這樣的反應?
她并非責怪媽媽不肯和自己站在一邊,而是不了解,明明媽媽從小教育自己要忍耐,為什麼當别人生病自己被打擾,她卻突然雙标了?
她在最後寫道:
“想當年,我六歲,被一隻大蠍子蟄了腦袋,在睡夢中,我無意識的哼哼了幾聲,被我媽一把拽起來,劈頭蓋臉一頓罵。
後來在我枕頭下發現了,淚目,六歲的我是如何忍住不呻吟的,還好後來發現了,要不我得被老媽揍死。”
這才是讓她情緒崩潰的根源。
可媽媽也許永遠不會知道,當年對女兒的幾句“無心責罵”,殺傷力有這麼大。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做“向攻擊者認同”——被家長語言暴力攻擊過的孩子,往往學到的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是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親人、朋友,甚至下一代。
記得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裡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養成,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話的語氣和方式!”
這段話米粒媽不能更同意,隻有家長的改變,才能終止悲劇循環。
宜疏不宜堵
其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在學着與情緒相處了。
饑餓的哭鬧,求關注的喊叫,受傷後的眼淚,都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緒。
但對于家長來說,在孩子不能用語言表達需求的時候,如何應對這些情緒全憑經驗和直覺,大多數都是糊裡糊塗就過去了。
這就導緻我們很少認真地思考,孩子情緒的背後到底藏着什麼問題?
更糟糕的是,有的家長把孩子的壞情緒通通視作不懂事,直接幾句話堵回去。
殊不知,被家長暴力鎮壓的壞情緒,會攢成一個又一個疙瘩,早晚有一天,會成為親子之間無法忽視的沖突。
《少年說》裡有很心酸的一幕,米粒媽至今印象深刻。
女孩小晔對着台下,半是嘲諷半是感慨地調侃道:“我媽媽的生活一定很苦吧,不然為什麼她的嘴那麼毒?”
比如數學考試沒考好,媽媽會說:“哦吼~你真是個人才!下次再考成這樣,就不用去學校了。”
小晔模仿媽媽的語氣,還原了自己日常被紮心的場景,寥寥幾句就逗得全場哄堂大笑,可沒人注意到,台上的小晔悄悄紅了眼眶。
可媽媽聽了這些話沒有反思,反而言之鑿鑿地标榜自己:
“媽媽的出發點是為了你好,想你知恥而後勇,努力成為優秀的孩子。”
可媽媽忽略了,自己幾句夾槍帶棒的諷刺,把女兒的傾訴欲堵了個嚴絲合縫,那些難堪和失望的情緒找不到出口,隻會向内沖撞,讓孩子遍體鱗傷。
其實,情緒就如同水流,宜疏不宜堵。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自修的一堂課就是,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再解決問題。
米粒媽前段時間看了《荒野會談》,其中一期幾位嘉賓讨論了“情緒價值”這個命題,讓米粒媽受益匪淺。
節目中,沈奕斐老師提到,在戀愛關系裡,一方向另一方傾訴自己的遭遇時,TA的第一需求往往并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期待得到安慰。
這種安慰建立在積極傾聽的基礎上,要讓對方感受到你在意TA的感受,了解TA的委屈,共情那份苦悶,讓TA知道自己并不糟糕。
這種原則,在親子關系中同樣适用。
看過一個視訊。
正是飯點,烤魚店很忙,老闆5歲的兒子自告奮勇幫爸爸上菜。
可沒想到孩子端着烤魚絆了一下,烤魚打翻了。
兒子哭着跑回去跟爸爸認錯,爸爸沒有因為着急就責罵孩子幫倒忙,他第一反應是安慰兒子,告訴他魚不重要,可以再烤一條。
客人也暖心表示沒關系,可以再等會兒。
這樣的态度彌合了孩子心裡愧疚的裂縫,讓他确認了父親無條件的愛。
從教育效果上來看,直接地表達關心和愛,顯然比拐彎抹角的貶低和批評,要好得多。
情緒療法,言傳身教
說回那個和室友鬧别扭的女大學生,現在回看她在提問時的自我懷疑:是我沒有同理心嗎?
米粒媽隻能很抱歉地回答,是的,你确實缺乏同理心,但那是因為你從小就沒有接受過同理心教育。
因為自己小時候的痛苦被媽媽潦草地對待,是以現在的她才不懂得如何去溫和地與他人溝通。
高明的父母,懂得在生活中教會孩子如何正确表達情緒。
永遠不要低估言傳身教的力量,父母對待彼此的方式,其實就是孩子天然的課堂。
最近米粒媽就看到一個言傳身教的模範教材。
監控視訊裡,媽媽不小心把碗摔在地上,撒了一地果汁,她被吓了一跳,愣愣地站在那沒反應過來。
孩子聽到聲音後第一個跑過來看,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媽媽,你沒事吧?”
很快在浴室的爸爸頂着一頭泡沫沖過來了,溫柔上前把媽媽拉到一邊,一邊安慰一邊蹲下來擦拭媽媽身上被濺到的果汁,迅速收拾一地狼藉。
爸爸一邊收拾一邊責怪自己,說都是自己把碗放得太靠邊了,才會導緻意外,話裡話外一句對媽媽的批評都沒有,滿滿的都是關心。
爸爸正在用自己的一舉一動告訴孩子,與這滿地狼藉相比,夫妻的感受更重要。
米粒雖然是個普娃,但從小到大,從哪怕兩三歲的時候,每當我摔了、磕了、碰了,他都第一時間和米粒爸沖過來給我擁抱,每次還會說:“揉揉就不疼啦”
而孩子最開始的反應,顯然已經展現了父母的教育成果——耳濡目染之下,他早就學會了如何在親密關系中提供情緒價值。
而這些,恰恰是我們很多父母最吝啬給予孩子的。
當孩子遇到困難,陷入情緒低谷,開始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時候,他們需要的不是“成功學”,也不是“方法論”,而是一碗用愛熬出來的“心靈雞湯”——一雙堅定托起他的手,一個溫柔接住他的懷抱,比什麼道理都管用。
同樣是面對孩子考砸,有的家長出言諷刺,有的家長卻暖心開解。
一個二年級的小女孩,從小就喜歡國文,對作文更是情有獨鐘,但考試時卻在最擅長的科目馬失前蹄。
成績出來後,小姑娘悶悶不樂好些天,也不肯跟家長傾訴自己真實的想法。
在這時候,媽媽沒有批評她,也沒有粗暴地督促她再接再厲,而是寫了一封信,細緻又用心地引導孩子面對壞情緒。
知女莫若母,看完媽媽的信後,小姑娘就一掃陰霾,露出了釋然的笑容。
相信這次通過媽媽的主動出擊,孩子日後再遇到煩心事時不會再選擇生悶氣,而是會敞開溝通的大門,更好地疏導自己。
在兒童心理問題頻發的當下,面對情緒、處理情緒不再是不值一提的矯情話題,而是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的必修課。
正如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所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身為父母的我們,通過及時給孩子提供情緒價值,讓他們學會應對自己的情緒,早就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個人簡介:@米粒媽愛分享 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專注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和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