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迅先生最青睐的弟子——“左翼革命作家”蕭軍

作者:鄒記福

他是一個兇猛到純粹的戰士。在他的文章中,新文化運動中的阻力,以及東北9月18日事件的荒涼,都印刻了他深刻的人文情結。他相信自由,一生都在追求獨立的精神地位,與時代抗争,是以活出自己的生活态度。

肖軍(1907-1988),中國文藝文聯會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原名劉紅軒,筆名三郎、田軍等。抗日戰争期間,蕭軍從事職工業餘文藝教學,并參加了抗日救贖運動。1940年來到延安,在延安五年後,他擔任了中華全國美術協延安分會會員、魯迅研究會理事長、文學藝術日報主編、魯迅文藝學院教職等,還參加了延安文學座談會。

1949年中國解放後,蕭軍繼續從事文藝的研究和創作,平劇《武王》和小說《五月的礦山》、《往代》都是他那個時代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期間,蕭軍遭到迫害和監禁八年。粉碎四人幫後,他重返文壇,整理出800多首古詩。1979年,肖軍出席第四屆中國文藝工作者大會,當選為全國文藝工作者聯合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魯迅先生最青睐的弟子——“左翼革命作家”蕭軍

蕭軍于1907年7月3日出生于遼甯省淩海市,母親七個月大時因被父親毆打而自殺。小時候,他因為貧窮而上了國小。

1925年在吉林參軍,懷着民族夢想進入霸虎軍營,擔任見習軍官、軍武助教。但很快,軍營裡的黑暗使他感到厭惡。當時,憲兵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可以自由吃喝玩賭,可以收受賄賂,可以欺負無辜者。但正義感小軍與這樣的生活難以和諧,他決定"一定要離開這片黑色的沼澤,臭坑,走自己的路。他開始愛上詩歌。

魯迅先生最青睐的弟子——“左翼革命作家”蕭軍

五年後,蕭軍正式以"嚴言三郎"的筆名開始文學創作,與中國共産黨地下黨員和進步青年共同開展文藝活動。後來,蕭浚寫了他的第一部鄉土小說《懦夫......"同年5月10日發表在《沈陽聖經時報》上,憤怒地揭露了軍閥對士兵犯下的暴行。1931年,在9月18日事件之後,他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蕭軍的一生對魯迅有着極其真誠的感情,他最欣賞的就是魯迅獨立的精神地位,這種精神地位成為他未來反抗時代和風俗的勇氣的重要支撐。1934年,蕭軍流亡上海。在此期間,他在魯迅的指導下出版了他的名著《八月村》,參考了蘇聯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毀滅》。魯迅不僅親自為其序言,而且在有人指責這部小說"不夠真實"時,立即回擊。愛的心,充滿了文字。

魯迅先生最青睐的弟子——“左翼革命作家”蕭軍

1936年5月,當被美國記者問及"新文學運動以來中國最好的作家是什麼"和"什麼是最好的左翼作家?"時,盧提到蕭軍。當一位日本作家請魯迅推薦幾位中國進步作家的作品時,魯迅首先推動了蕭軍的短篇小說。就這樣,蕭軍很快在上海文壇站穩了腳跟。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去世。據魯迅的兒子回憶道:"七八點以後,來哀悼的人慢慢多了,但大家的動作還是很輕,隻是默默地哀悼。突然,我聽到樓梯上響起了一聲巨響,一個大個子走進門,徑直走到他父親的床上。沒有猶豫,沒有休息,沒有粗俗和付出,在倒在床上之前,石頭淚流滿面。"這個大個子就是小軍。

1938年,蕭俊戴着一頂舊氈帽,身穿一雙半舊鞋,背着拐杖來到延安,尋求精神上的安息。他确實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他在陝北公學的操場上與共産黨上司人共進晚餐。在塵土飛揚的風中,輪流喝一碗酒,非常大膽。這期間,小軍和上司們經常溝通,也經常和他們交談,有時一整天。蕭俊來到延安,自然有一種親密感。但與其他知識分子不同的是,大多數知識分子在不同程度上開始了皈依過程,而蕭軍則保持叛逆。1943年,大多數作家都是去中心化、體驗生活,蕭軍因為受不了招待所負責人的冷遇,安頓下來當農民。

魯迅先生最青睐的弟子——“左翼革命作家”蕭軍

1944年3月3日,這位偉人派秘書勸說蕭浚回城。蕭軍深受感動,一回到延安,就拜訪了中央黨校副校長彭震,第一次鄭重地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産黨的打算。彭震覺得,小軍的強人格可以克服缺點,提出這個要求并不容易,那麼在誠摯歡迎的同時,認真地提出:"黨的基本原則是少數人服從多數,下屬服從上級。你頭上的老闆有時不一定比你更有能力,你能具體服從嗎?蕭軍想了一會兒,說道:"沒有!如果決議是正确的,我就服從,如果我認為是錯的,我絕對不能服從,做不到,看來我還沒有足夠的成員。是以,他撤回了入黨申請。

魯迅先生最青睐的弟子——“左翼革命作家”蕭軍

蕭蕭的親蕭軍隊一輩子都不守規矩,對他來說,精神的聖地總是遙遠的,在另一邊,他甯願為此徘徊,漂泊。如果您被我們邵氏家族的精神所感動,在向前看,您的贊美和支援将是我們不斷更新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