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網憤怒的“綠皮火車上最窒息一幕”:暴露了多少家庭對“苦難”的誤解。

全網憤怒的“綠皮火車上最窒息一幕”:暴露了多少家庭對“苦難”的誤解。

最近網上爆出的一條視訊,引起了很多網友吐槽。

視訊中一位媽媽帶女兒暑假出遊,拍下了女兒坐綠皮火車的場景,因為沒有座位,孩子隻能站在過道裡,後面實在支撐不住了,就坐在行李箱上,吃起了泡面,還得時刻注意避讓周圍的人來人往。

全網憤怒的“綠皮火車上最窒息一幕”:暴露了多少家庭對“苦難”的誤解。

媽媽給視訊的配文也是:“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無座慢車,給我好幾個白眼,下次繼續。”

評論區有網友不解地問她:“為啥要買無座車票?又不是什麼急事,出門提前規劃啊。”

結果媽媽的回複到:

“我想,我吃過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

“我還沒讓她撿破爛呢”

“體驗一下”......

全網憤怒的“綠皮火車上最窒息一幕”:暴露了多少家庭對“苦難”的誤解。

生活中父母對孩子苦難教育的本意,該是想讓孩子早點接觸生活的真相,以便增強抗壓能力,将來少走彎路,少受生活的毒打。

可結果真如我們所期望的那樣嗎?

父母教育初心的背後,是否也隐藏着“隻要孩子吃了我吃過的苦,就能了解我的不易”了的執念呢?

父母的“苦難教育”,

是孩子成長中最大的災難

打開各大社交平台,你會發現,有太多的家長,熱衷于吃無意義的苦。

有人就分享了自己父母的迷惑行為:

“明明有電鍋,媽媽偏要淩晨4點起床燒柴火煮飯,然後告訴我她很辛苦;

明明有洗衣機,媽媽偏要在冬天用結了冰的水手洗衣服,然後給我看她凍腫的手說她很苦;

明明有自來水,爸爸卻要在40度的夏天去兩公裡外的地方挑水,然後因為中暑打電話罵我半小時,說都是因為我不孝。”

自己喜歡吃苦也就算了,這類父母還特别看不慣自己的孩子不吃苦,甚至上升到了情感綁架的地步。

全網憤怒的“綠皮火車上最窒息一幕”:暴露了多少家庭對“苦難”的誤解。

比如說,有人因為午餐點了一份素菜,就被媽媽拉黑了。

18歲剛聯考完的她,因為爸媽白天不在家,自己炒的菜又太難吃,有天她就在中午點了一份茄子煲仔飯。

媽媽知道後,不斷地責怪:

“有錢了是吧?我們天天省,你就亂花。”

“你也知道掙錢多不容易,家裡4口人用你的一份乘4。”

“開學之前自己解決,老子一直心裡在滴血。”

魔幻的是,她們家根本就不窮,在市區有三套房和一輛四十多萬的車,在鄉下還有一塊地。

就因為一份十幾塊錢的茄子飯,做母親的就能把自己的女兒給拉黑、不斷道德綁架。

全網憤怒的“綠皮火車上最窒息一幕”:暴露了多少家庭對“苦難”的誤解。

有人給朋友過生日,一群人一起吃飯AA,她隻花了45元。

開心地拍了個聚餐的小視訊發到朋友圈裡,沒想到就收到了爸爸發來的消息:

“這是在哪裡吃飯呢?好豐富,你這樣吃是你花錢嗎?是的話就是在吃你老爸的血。”

女孩感到心累,這已經不是她爸爸第一次這樣了,每次都這樣,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呢?

全網憤怒的“綠皮火車上最窒息一幕”:暴露了多少家庭對“苦難”的誤解。

有人畢業旅行結束回家,第一次坐飛機,滿心歡喜地跟媽媽分享自己坐飛機時看到的雲彩。

然而,媽媽的話卻讓他一瞬間覺得,自己的世界黯淡無光:

“你過的富人生活,爹娘過的地獄生活。”

經常給孩子灌輸這種“父母的犧牲”、“父母的付出”觀念,長久以往,孩子會活在一種負疚感裡,伴随着安全感的嚴重缺失。

每一點小小的快樂、每一刻短暫的滿足,都會伴随着巨大的負罪感,好像自己根本不配活得幸福。

長大之後敏感、自卑,什麼都不敢要,總害怕虧欠别人,逐漸喪失主動追求幸福的勇氣。

全網憤怒的“綠皮火車上最窒息一幕”:暴露了多少家庭對“苦難”的誤解。

成熟的父母,

會放棄追求絕對的公平

很多時候家長在付出的時候,其實是在追求一種絕對的公平。

也就是說我做了什麼,你也要回報我什麼。

我卯足了勁“雞娃”,你就不能成為一個普通人,甚至你還需要成為一個卓越拔尖的人來回報我。

如果孩子沒有回報父母,或者回報沒有達到父母期望的高度,那麼孩子就被釘在了無形的恥辱柱上,扣上了一頂不孝順的帽子。

這樣的對立狀态中父母能感受到的隻有委屈,而孩子感受到的則是無以為報的壓力。

放棄追求絕對公平,親子關系才能步入正常的軌道。

全網憤怒的“綠皮火車上最窒息一幕”:暴露了多少家庭對“苦難”的誤解。

想要孩子體諒父母的不易,

允許他跟自己一起面對

生活中我們總聽到父母這樣的聲音:“孩子,你盡管好好學習,其他什麼事都不用操心。”

我們也時不時看到這樣的畫面。大街上孩子對父母拳腳相加,隻因為父母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

每個孩子生來都不是“惡魔”,可有些孩子看似是來報恩的,而有些孩子卻看似是來讨債的。

原因僅在于我們是否允許孩子從小和我們一起面對生活的苦。

全網憤怒的“綠皮火車上最窒息一幕”:暴露了多少家庭對“苦難”的誤解。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組故事。

第一個故事裡,環衛工媽媽在高溫下辛勤工作,10歲的兒子跟在後面給媽媽打扇,真是妥妥的一枚小暖男。

全網憤怒的“綠皮火車上最窒息一幕”:暴露了多少家庭對“苦難”的誤解。

當被問及大熱天怎麼不在家吹空調時,兒子回答,我看到媽媽已經很累了。

視訊中的媽媽講,自己不但要打掃衛生,還要在小區兼值夜班保安。

媽媽也說兒子一放學就會來陪自己打掃衛生,值夜班。在家裡也會幫她幹活。

另一個故事裡,同是環衛工的媽媽,因為沒有達到青春期女兒,想買一部高檔手機的要求,被拳打腳踢。

為什麼相似的家庭,養出了截然不同的孩子?

就是因為女孩的媽媽隻想不打擾孩子學習,平日裡從未主動讓女兒參與自己的工作。

隻知道物質付出,沒有感情的陪伴與交流。

是以,如果父母總以學習之名,将孩子擋在生活之外,那就不要指望孩子能體諒自己的不易。

還記得那張曾經火遍全網的親子照嗎?

全網憤怒的“綠皮火車上最窒息一幕”:暴露了多少家庭對“苦難”的誤解。

一位男子,一手牽着小男孩,一手撐着肩上的重物,在台階上艱難而行。

男子是一名搬運工,每天要搬運幾百上千斤的貨物。時間久了,手指和肩膀都已變形。

如今,畫面中的小男孩已讀國中,因為從小跟着父親幹活,親眼目睹了父親的不易與艱辛。

放學後就幫媽媽做家務,自己的事情也從來不讓父母操心。

父親一回家,他就馬上給父親遞毛巾,為他擦汗。晚飯後,還會和父親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他在給父親的信中這樣寫道:

“爸爸,感謝你十多年風雨無阻的工作,養育了我。

希望你以後不要這麼拼命了,所有壓力我們一起分擔。我愛你。”

想讓孩子懂得父母的不易,就得允許他和我們一起經曆生活。

隻有當孩子在經曆中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并在與父母溫和有愛的互動中,才能真正看到父母的不易。

全網憤怒的“綠皮火車上最窒息一幕”:暴露了多少家庭對“苦難”的誤解。

苦難在現實中是不可避免的,但對孩子真正有效的“苦難教育”不是盲目的逼孩子去吃身體的苦,而是教育孩子面對苦難時,不焦慮,不恐慌;

是挖掘孩子在“苦難”中的内驅力;

是允許孩子和自己一起直面真實的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