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到孩子閑下來就心發慌?斯坦福研究發現,飽和式學習,到頭來多是無用功

​看到孩子閑下來就心發慌?斯坦福研究發現,飽和式學習,到頭來多是無用功

 看點    做父母的,有時總會看不慣孩子徹底閑下來。信奉“努力就能獲得成功”,一些美國父母也希望孩子學得越多越好,甚至不惜讓孩子“飽和式”學習。但,讓孩子學得“連軸轉”,真的就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嗎?斯坦福大學一項研究結果,卻講述了另一種事實。

支援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首頁面“星标”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Luna    編丨Lulu

前不久,有部落客分享了在高鐵上遇見的一對母子的故事:

一開始,那位媽媽柔聲細語地指導孩子寫作業,寫錯了,她問孩子再寫一遍好不好;孩子改對了,她也會立刻鼓勵“對,就是這樣”。

孩子說累了,媽媽也一起休息。她會跟孩子聊高鐵為什麼這麼快,給孩子介紹路過的橋是怎麼修建起來的,看到其他乘客取行李也會考考孩子英文怎麼說……

這位媽媽真的很努力,但是也真的太努力了,在作者乘車的兩個半小時裡,她完全沒有停下來過一分鐘。生怕孩子少做一道題,少思考一個問題,就被别的孩子甩在身後。

其實不止中國父母會這樣,美國不少父母也這樣。擔心孩子未來工作、收入不理想,生活品質、幸福感倒退,讓大家誰都不敢“踩刹車”。

“相信良好的教育能給孩子更好的工作,相信辛勤工作總能保證向上流動。這讓美國在近一個世紀,一直癡迷于物質上的成功,并為了實作這一目标而付出不懈努力。”

這是《大西洋月刊》特約作者Derek Thompson在《工作主義讓美國人痛苦不堪》這篇文章中描述的場景,也是當下父母的寫照。

​看到孩子閑下來就心發慌?斯坦福研究發現,飽和式學習,到頭來多是無用功

《大西洋月刊》特約作者Derek Thompson

标題中的“工作主義”也直接點明了一系列焦慮的源頭——作為收入和生活的保障,工作确實很重要。但是當這種重視過了頭,把工作當作個人身份和人生目标的核心,把它當作衡量孩子人生成敗的唯一标準,并用工作思維看待一切人與事,對工作的執着就變了味。

在工作主義的思想下,為了保證孩子未來的工作與收入,父母們對待孩子的教育也像對待工作一樣,覺得學習越多越好,隻要學習就一定有正回報,不惜讓孩子飽和式學習。

但連軸轉的勞累也在講述另一個事實——埋頭忙碌并不一定能獲得相應的回報,斯坦福大學就曾有研究發現,超過限度的持續忙碌,最終會毫無結果。

當教育成為高薪工作的敲門磚,

中産父母們教育、工作一起卷

工作主義,這個聽起來有點陌生的詞,已經不折不扣地滲透進了日常生活中,而且和孩子的教育深度捆綁。就拿美國學者們的研究來說,中産家庭、精英群體都處在一種深深的憂慮中。

美國哲學家Matthew Stewart觀察到,當今美國中上階層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他們相信通過天賦、學習和工作,可以獲得更好的社會地位,具體的衡量标準就是教育程度和物質福利。

即便他們已經很富有,依舊非常注重擁有一份好工作,并且願意超長時間工作,而孩子的教育更是家庭生活的重中之重。

​看到孩子閑下來就心發慌?斯坦福研究發現,飽和式學習,到頭來多是無用功

今年,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釋出了一項關于美國家長教育現狀的調查。在孩子獲得大學學位這個問題上,越是高收入、高知的家庭就越看重。

51%的高收入父母、35%的中等收入父母、46%的低收入父母都表示,這一點對孩子舉足輕重。

51%研究所學生學曆的父母、43%大學學曆的父母、40%高中或以下學曆的父母,非常重視。

*(美國高收入家庭年收入高于131,5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範圍為43,800美元至131,500美元,低收入家庭年收入低于 43,800美元)

​看到孩子閑下來就心發慌?斯坦福研究發現,飽和式學習,到頭來多是無用功

從族裔來看,高達70%的亞裔父母表示,大學文憑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是所有族裔裡比例最高的,而抱有同樣想法的白人父母僅占到29%,是比例最低的。

不過,對于孩子們達到經濟獨立,找一份滿意的工作,不管哪個族裔的父母,88%都達成了共識。

​看到孩子閑下來就心發慌?斯坦福研究發現,飽和式學習,到頭來多是無用功

但是,富有又高知的中産父母也時刻處在危機之中——成功的可能性似乎變得越來越小。要增加孩子成功的機率,就更要為孩子争取有利的機會,把教育最優化、價值最大化。

在《工作主義讓美國人痛苦不堪》的作者Derek Thompson看來,長時間的工作已經變成了精英們争奪地位與收入的重要方式,尤其是那些接受過大學教育的精英。

忙碌的工作是精英們社會人身份的信仰,而飽和式教育則是他們父母身份的信仰。滿滿的工作日程成為了富裕生活的保證與象征,在教育上,隻有把孩子的時間也物盡其用,才能讓父母們感受到對孩子未來的安全感。

​看到孩子閑下來就心發慌?斯坦福研究發現,飽和式學習,到頭來多是無用功

有少兒頻道曾做過一項調查,雖然家長都覺得孩子應該享受一些純粹的快樂時光,但還是有超過1/3的家長希望,孩子們在休息時看的電視節目也是具有教育意義的,看完能學到點什麼。

布朗大學教授Hilary Levey Friedman在走訪了近100戶中産家庭後發現,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音樂、體育的興趣教育訓練已經成為标配。為了防止意外讓孩子不能繼續學習,隻要孩子的時間足夠,每一類還都選了兩項來培養。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講席教授Dalton Conley在《高等教育紀事報》上曾撰文寫道:“作為一名父親,如果不支付SAT補習班費用,我就無法和自己和解。如果我放任他們放學後出去瞎玩,而不去參加高品質的實習和其他課外活動,那我就是個糟糕的家長。”

康奈爾大學的經濟學教授Robert Fran在《華爾街日報》上這麼寫道:“對于今天的富人來說,沒有‘休閑’這回事,工作就是他們的遊戲。”

而對于孩子,父母們深信着“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擠總是有的”,很多孩子從小就過上了按日程表生活的日子。

持續忙碌≠效率

錯誤信念讓家長和孩子陷入無效忙碌

西北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副教授Adam Waytz曾聽過這麼一則轶聞:一位移民到美國不久的男士,很快就認為“忙”(busy)這個詞的意思是“好”。因為每次他向别人打招呼“你好嗎?”的時候,人們總是回答“我很忙。”

雖然故事有點搞笑,但現實确實如此。曾有研究在美國、法國、南韓三地進行調查,發現付出更多努力的人,即便努力沒有帶來更多更好的産出,還是會被認為品德更好,更樂于奉獻、更誠實、更值得信賴。

父母們精挑細選、見縫插針安排的各種課程和體驗,看到孩子跟上日程表的反應,如出一轍。

​看到孩子閑下來就心發慌?斯坦福研究發現,飽和式學習,到頭來多是無用功

但是,忙碌真的能到來更好的效率嗎?

斯坦福經濟學教授John Pencavel就在研究中發現,一個人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每小時的工作效率就會急劇下降;每周工作70小時的人完成的工作量和每周工作55小時的人相同。

那對孩子來說,會不會有不同的效果?遺憾的是,很多研究給出的答案是“沒有”。

​看到孩子閑下來就心發慌?斯坦福研究發現,飽和式學習,到頭來多是無用功

先說學習方面。

擔心學校的作業練習量不夠,很多家長都想着給孩子加加餐,安排額外的練習題,覺得多練習多熟悉能讓孩子學得更好。

但南佛羅裡達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就發現,過度學習在短期内效果很好,但長期來看,基本沒有用。

實驗以抽詞彙卡測試的形式進行。第一組參與者共進行了5輪,沒有一位參與者能夠在一輪内一個詞都不錯;第二組是“過度學習組”參與者進行了10輪,每個參與者都至少獲得了3輪滿分。

一周以後,第二次實驗中,過度學習組的成績依舊領先。但是四星期後再次實驗,兩組的成績已經沒有差别。

僅僅四周,過度學習的優勢就已經減少了這麼多。此後又有多項不同的研究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研究人員們認為,如果目标是長期記憶,那麼過度學習或許并不是很好的政策。

​看到孩子閑下來就心發慌?斯坦福研究發現,飽和式學習,到頭來多是無用功

到這時候,有些父母可能會想着,那讓孩子學點不同的東西,換換腦子,是不是就能避開過度學習的負面效應了?

那這就不得不說說大腦是怎麼學習的了。大腦特别重要的一個區域就是前額葉皮層,它有三個和學習密切相關的功能——有助于保持注意力和動機,幫助控制沖動并忽略幹擾,讓人可以制定并執行計劃。

但是前額葉皮層的能力不是無限的,當它過度勞累,那三個重要功能都沒辦法執行。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在累的時候,就算是父母把他們按在座位上,他們也很難集中注意力,還容易發脾氣。

​看到孩子閑下來就心發慌?斯坦福研究發現,飽和式學習,到頭來多是無用功

而看起來比較不費腦子的課外活動,也講究一個過猶不及。

今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發現,參加一項學校體育活動和另一項非體育課外活動的學生比沒有這些追求的學生更可能進入高選擇性的大學。重點在後一句,但參加任何一種類型的兩項或多項課外活動,并不比隻參加一項有優勢。

簡單來說,讓孩子課外踢足球很好,但同時還讓孩子打籃球和遊泳,并不會産生兩倍、三倍的好處。

研究人員認為可能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如今想要從一項課外活動中獲得一定的優勢,已經非常耗費精力了,參與兩項、三項,所需的精力更是成倍增長。二是在活動上耗費了過度的精力,孩子們就顧不上自己的學業了,而學業才是申請大學的硬實力。

早在《不平等的童年》中,就有老師反映:孩子們的日程安排得太滿,經常由于有活動或是太累而請假,不能顧及學業。比如孩子周末去其他地方比賽,就會因為晚睡而影響新一周的學習。“有個孩子今年就請了三次假,每次足足一個星期,他媽媽還擔心他的數學成績!我說,嘿,讓他每天來上學就對了。”

​看到孩子閑下來就心發慌?斯坦福研究發現,飽和式學習,到頭來多是無用功

道理說出來,相信很多人都懂,但心裡總覺得不公平。俗話說,錢扔到水裡還能聽個響。父母傾盡所能,有時甚至是“透支“自己的這些付出,難道不應該在孩子的學習上得到正面的回報嗎?

其實,社會心理學早就用了一個詞來解釋這種現象——努力辯護。

努力辯護:越是在一件事情上努力,人就越是覺得這些努力有價值,即便這件事本身沒什麼價值,也是一樣。人總是會為自己付出過的努力進行合理化。

說這些道理不是要否定父母們的付出,而是希望父母能這個閉環邏輯中跳出來,接受過猶不及的教育規律。

學會休息,才能讓忙碌更有效率

要讓自己和孩子從這種無效的忙碌中解脫出來,就需要從思考問題的模式上做出一些改變。

在企業裡,如果員工會因為忙碌得到獎勵,而忽略是否有工作成果,那麼,員工就很容易為了忙而忙,而不是重視效率。同樣的問題,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值得父母思考:

我們真正看重的是孩子學得有成果,還是僅僅是看到他們忙起來帶來的心理安慰?

如果對這個問題有了答案,那麼接下來的幾步就容易邁開了。

​看到孩子閑下來就心發慌?斯坦福研究發現,飽和式學習,到頭來多是無用功

首先,掌控忙碌。

父母作為孩子教育的主要規劃者,要先為龐雜的待定事項排好優先級。

美國急診科醫生Darria Long曾經在TED上分享過自己是如何掌控忙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為所有事情排列優先級,醫院急救的分類方法,也适用于生活中的各種情況。

紅色事件——不處理就會立即危及生命的事。

黃色事件——很嚴重,但不會立即危及生命的事。

綠色事件——次要,可以稍後處理的事。

黑色事件——最糟糕的情況,無能為力,必須放棄的事。

Darria Long就有非常忙亂的一天:屋子漏水,一歲的寶寶在急診室,四歲的孩子等着她籌辦學校的募捐活動,電腦裡還有需要馬上交稿的書稿。

稍作思索,她就安排好了事情的輕重緩急:優先處理急診室裡的一歲寶寶;然後回家堵上漏水點後,一邊烘幹地闆,一邊趕書稿;而學校募捐活動,她實在沒有精力處理,隻能放棄。

有研究表明,如果人對所有事情給都一視同仁,當作紅色事件來反應,那麼人的應激水準會是正常人的兩倍。這會讓人感覺到壓力更大,大腦更容易因為煩躁、憤怒,做出不理智的決定。

明尼蘇達大學家庭研究教授William Doherty就在《紐約時報》上提到,很多父母都深信自己的孩子有“隐藏的天賦“,如果不能盡可能地開發和培養,那就辜負了孩子。而身邊家長圈和媒體的報道,也讓父母們總是處于其他牛娃的光環壓力之下。

教育裡的有些事,不是非做不可,更不是非現在做不可。William Doherty說:“就算父母沒有讓孩子在6歲就學舞蹈,也未必會剝奪他們在未來成為舞蹈演員的職業可能。”

​看到孩子閑下來就心發慌?斯坦福研究發現,飽和式學習,到頭來多是無用功

當看到孩子閑下來的時候,或許 “浪費時間“這個念頭馬上就會竄出來,但是我們也确實可以停下來想想,“孩子剛寫完作業,是不是有必要無縫銜接進入新的學習?”“孩子有門課最近有點落後,是不是有必要立刻找老師補上,會不會有别的原因?”……

其次,科學休息。

曾在斯坦福大學和牛津大學做通路學者的Alex Soojung-Kim Pang甚至認為,忙碌不是取得成就的手段,而是取得成就的障礙。

不會科學的休息,盲目持久的忙碌最終隻會陷入低效,甚至無效。

在《科學休息》這本書中,他講述了一項關于柏林一家音樂學院小提琴學生的研究,揭開了優秀學生和普通學生之間的差距原因:其實,這些音樂學院學生的練習時間并不比普通學生多,但他們在兩方面做得特别好。

一是他們的刻意練習更有效率。刻意練習本身沒什麼樂趣可言,但是在每天刻意練習的4小時内,音樂學院的學生們不是在簡單重複或随意演奏,他們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一個針對性的動作上,全心全意地練習某項技巧。

二是他們更會休息。音樂學院的學生同樣面對一個沖突,刻意練習需要極大的努力付出,每天能支援刻意練習的精力是有限的,是以,他們會精心安排練習和休息的時間。和普通學生相比,他們的練習頻次更多,但每次練習時間更少,每次練習80~90分鐘,就會休息至少半小時。

​看到孩子閑下來就心發慌?斯坦福研究發現,飽和式學習,到頭來多是無用功

當時的研究者總結道,每日的刻意練習,不是說學生有多少時間就都要投入進去,而是看他們有多少精力和腦力可以用于全力以赴的練習。畢竟在練習以外,他們也還要上課、做作業、參與各種活動。

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科學休息,其實不妨把時間表倒過來設計,先考慮必須要滿足的事情,比如睡覺、寫作業、自由放松的時間,然後再安排額外的課外活動和補充學習。

休息并不可恥。相反,有研究表明,合理安排刻意練習和休息,不僅能讓孩子的練習能有效率,也能讓他們更充分利用休息時間。因為他們會了解,時間寶貴,合理利用,才能最大化時間的價值。

英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佛萊Lyn Fry就說過:“知道如何用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填滿自己的空閑時間是很重要的一種能力,如果父母幫孩子填滿了空閑時間,那麼孩子就永遠不會自己去學習到這件事。”

參考文獻:

(上下滑動浏覽)

1.《高鐵上遇到的一對母子,讓我兩個半小時裡都在反思……》

2.Workism Is Making Americans Miserable

3.Is ‘Workism’ Dooming Civilization? Notes on the New Pew Parents Study.

4.The problem with America’s semi-rich

5.Duke, Baruch, or Bust: Parents Debate

6.If Pricey Private Schools Are Still Worth It

7.Beware a Culture of BusynessAn ER doctor on triaging your "crazy busy" life

8.Family Happiness and the Overbooked Child

9.No need to load up o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tudy finds

10.Back To School: Cramming Doesn't Work In The Long TermThe Science of Study Breaks

11.《科學休息:迅速恢複精力的高效休息法》

發現優質教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