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者調查美國“雞娃”:“要赢”如何成為童年生活的核心

學者調查美國“雞娃”:“要赢”如何成為童年生活的核心

“我沒有孩子。”

當周圍人得知美國社會學家希拉裡·弗裡德曼正在研究競争性課外活動時,總會好奇她的孩子參加了哪些活動。她通常會用這個回答來回避他們的好奇。

直至有了孩子,她意識到這個問題正切實地擺在自己面前,回避不了——她也需要考慮如何為自己的孩子選擇競争性活動,以積累童年競争資本。

學者調查美國“雞娃”:“要赢”如何成為童年生活的核心

2023年六一兒童節,一年一度的全美拼字大賽決賽現場。 (視覺中國/圖)

近些年,在高養育成本和生活成本的壓力下,世界各國人們的生育意願普遍下降。在國内,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出生率為6.77‰,自然增長率為-0.60‰。在越來越高的生活壓力下,國内“躺平”“反内卷”口号盛行。即便這樣,對于承受着巨大育兒壓力的父母來說,他們仍竭力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盡可能多的金錢和時間,比如讓孩子參加補習班或各種課外活動,進行“雞娃”,以便孩子能在未來的競争中占據優勢。“這是上層家庭繼續脫穎而出的一種方式,”希拉裡·弗裡德曼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同時它也反映出家長們的焦慮,“當一次考試就決定了你能上哪所大學,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又決定了你未來的成功,那麼存在焦慮也在情理之中。” 

在美國,“雞娃”現象同樣普遍,孩子們從小就在“為赢而戰”。希拉裡·弗裡德曼用了16個月時間,訪談了美國東北部主要大都市地區的95個中産階級家庭,包括對父母、孩子、老師和教練的172次單獨采訪,探究中産階級父母如何為自己的孩子培養童年競争資本,孩子們又是如何“為赢而戰”。

2023年,基于該項田野調查而寫就的書《一激到底:在競争環境中撫養孩子》中文版在國内出版。此時,距這本書的首次出版已經過去十年。希拉裡·弗裡德曼也跟南方周末記者分享了當年這些“為赢而戰”的孩子們的近況:幾乎所有人都已完成大學學業,其中許多人還完成了研究所學生學業——包括法學院和醫學院的,有的如今在從事專業舞蹈工作和資料科學工作。

上名牌大學的競争,從國小開始

當17歲的希拉裡·弗裡德曼被哈佛大學錄取,第一次來到這個離家千裡的學術殿堂時,她覺得自己有無限可能。幾個星期過去,她意識到自己有很多東西不懂。她沒上過全美聞名的高中,不知道“賽艇”運動,自己的家庭在本校或常春藤盟校中也沒有任何人脈關系。

學者調查美國“雞娃”:“要赢”如何成為童年生活的核心

美國社會學家希拉裡·弗裡德曼。(受訪者供圖/圖)

跟如今的孩子相比,她的成長路徑也不同。她沒參加過任何運動隊,沒學過國際象棋,甚至在中學之前沒有參加過任何有組織的課外活動競賽。而這些,恰恰都是大學招生時會看重的條件。一位常春藤盟校的招生官向她解釋課外活動如此重要的原因:他們想要的是聰明且有野心的學生,但一個人的野心很難衡量,學生參與的活動以及獲得的獎項和上司力可以代表他的野心和抱負。

“父母對于孩子擷取文憑的需求驅動了整個家庭向競賽投入大量時間,在他們心目中,這是進入中産階級上層和随之而來的‘美好生活’的充分且必要條件。”希拉裡·弗裡德曼在書中寫道,這解釋了“要赢”是如何成為美國童年生活的核心。

“在高中成為(美國)強制性的義務教育後,上大學成為焦點。随着資金和交通條件的改善,上大學變得更加容易。人們所就讀的學校以及學校的類别,其重要性也增加了。(是以,)高等教育中的競争開始向越來越小的年齡群體推進。” 希拉裡·弗裡德曼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在她的田野訪談中,希拉裡·弗裡德曼明确了家長們希望孩子通過參與競争性活動而擷取的五種技能,分别是:内化獲勝的重要性;學會走出失敗,赢在未來;學會在有限時間内完成任務;學會在高壓環境下獲得成功;坦然地在公共場合接受他人的評判。這也是構成孩子們童年競争資本的基礎。

通過與父母們的交流,她發現,為了讓孩子獲得構成童年競争資本的五項技能,最大化地幫助孩子在當下及未來都能有所成就,父母們通常有培養專才和培養通才這兩條途徑。通才主要是讓孩子接觸各種各樣的競争性活動,把孩子培養成具備“不同能力”的綜合性人才,專才則主要讓孩子專攻某一項競争性活動。“這些選擇與孩子是否有特定的興趣或能力,以及孩子的年齡有關。” 希拉裡·弗裡德曼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早期階段,它與接觸(各類活動)相關,而不是(家長給孩子)關上某一扇門。”她說。許多家長向她解釋,參加多項活動可以給孩子提供“備選項”,以防某項活動出現問題,一位家長擔心“在這個年齡就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通過對各項活動的接觸,家長希望孩子們能過上全面發展的成年生活,一位母親便希望自己五年級的女兒将來能“成為一位見過世面的女性”。

一些專才賽道的家長可能是由通才開始的。“随着(各項活動)時間需求的增加,專業化自然會出現。”希拉裡·弗裡德曼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些家長最初可能也會讓孩子接觸各項活動,但他們很早就意識到最好隻讓孩子專攻某一項競争性活動。除了時間和精力的配置設定問題,有些家長也會認為專攻是一件好事,他們告訴希拉裡·弗裡德曼,“一以貫之地專注于一件事,(大學申請顧問)說這會讓你獲得大量的獎學金和學校的認可”。

盡管有時家長也會懷疑自己是否從孩子身上剝奪某些東西,比如單純的玩樂,但通常最後還是會考慮到長期影響而強調競争性活動。“父母最終看重的,是為孩子保留一個未來的選擇。”希拉裡·弗裡德曼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而對于孩子來說,通過競争性活動,“(他們)确實掌握了其中的一些技能,而且他們還發展了社會關系,”希拉裡·弗裡德曼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競争當然會影響人際關系,但我從未見過孩子們為了維護友誼而故意不在競争中取得好成績。”

在田野調查中,她觀察到,盡管有壓力,但孩子們明白自己需要獲勝,他們也能在競争性活動的參與中發現樂趣,比如和朋友待在一起、參與活動本身、赢得獎杯——“(盡管他們)絕對明白什麼是 ‘參與性獎項’,他們可以從獎項的大小或字面上的排名來判斷。當然,獲獎總比不獲獎好。” 希拉裡·弗裡德曼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進取女孩”“優雅女孩”“粉紅戰士” 

在希拉裡·弗裡德曼的研究中,許多兒童的競争性活動與性别特征息息相關,家長為孩子(特别是女孩)選擇的競争性活動反映了他們對孩子未來的期待。“這在很大程度上與父母為女兒設想的教育經曆和職業類型有關。這也極大地影響了父母在孩子(尤其是女孩)年幼時為她們做出的選擇。”希拉裡·弗裡德曼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在希拉裡·弗裡德曼的訪談中,一位父親讓自己7歲的女兒學足球,因他擔心自己的女兒太過女孩子氣而不夠積極主動,将來可能從事傳統上被認為是女性化的職業,比如秘書。這位父親将“在綠茵場上試試身手”的畫面同“成為一家公司的高管”聯系起來談論,他覺得運動可以幫助他的女兒走上一條競争激烈的、過去由男性主導的職業道路。

許多讓女孩學足球的家長告訴希拉裡·弗裡德曼,他們希望自己的女兒更有攻擊性,而不是糾結于自己的外表。這些女孩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被教導要有進取心,她們也在被培養成這樣的女性:在一生中都要應對充滿困難和挑戰的環境。希拉裡·弗裡德曼将這些女孩的性别腳本歸為“進取女孩”。她們的家長将她們定義為那些學跳舞的“女孩子氣的女生”的反面。

當希拉裡·弗裡德曼在訪談中詢問舞蹈對女孩們的好處時,為孩子選擇舞蹈活動的母親們強調,它能幫助孩子塑造良好的體态,在外表上變得更優雅。在希拉裡·弗裡德曼與母親們的交流中,甚至有人将擁有優美身材和吸引男性注意力聯系起來。“長期以來,舞蹈一直涉及女孩為社交生活各方面所做的準備,比如禮節和社交儀态,通常這些都代表着在婚戀市場上多一些機會。”她在書中這樣寫道。

“優雅女孩政策”告訴女孩們,她們需要變得更加女性化,要優雅好看,即使在競争環境中也要支援競争對手——“鼓勵他人在傳統上被視為一種女性特質,也是展示社交風度的一種方式。”希拉裡·弗裡德曼這樣解釋。

在“進取女孩”和“優雅女孩”之間,還有一類性别腳本——“粉紅戰士”。在希拉裡·弗裡德曼的調查中,國際象棋給參與比賽的女孩們提供了這種混合型性别腳本。國際象棋主要是一種智力競賽,對女性氣質更加包容,女孩們既可以學習如何進取,也可以專注于自己的女性外表。許多父母會刻意地以國際象棋為途徑,告訴女兒們她們應該擁有與男孩同等的機會。

希拉裡·弗裡德曼提到,一位母親曾跟她描述自己見過的一個“粉紅戰士”,她叫卡洛琳,頭上紮着蝴蝶結,穿着連衣裙,還背着芭比背包,随身物品都是粉紅色的,但她下起棋來就像個殺手一樣。

在男孩身上,也存在類似的性别叙事,甚至存在男子氣概等級排序,運動型男孩最上,“書呆子”次之,“娘炮”為最底層。是以,在為男孩子選擇競争性活動時,父母同樣需要深思熟慮。“書呆子”男孩下國際象棋,“運動員”則在足球隊裡,而跳舞對男孩來說通常是一項非傳統的選擇,他們可能會被認為是娘娘腔,在希拉裡·弗裡德曼的調查中,隻有四個男孩參加了舞蹈比賽。

在研究不同性别孩子的競争性活動時,希拉裡·弗裡德曼也發現,父母在孩子競争性活動中參與的事務也存在性别差異,母親通常比父親更關心孩子的課外生活,也更多地從事與孩子競賽活動相關的後勤工作。“通常情況下,母親不太可能外出工作,而是‘待在家裡’專心養育孩子。即使在情況并非如此的家庭中,母親的工作也可能不那麼受重視,或者是因為她們每周的工作時間可能較少,是以母親承擔了更多的管理和照顧角色。”希拉裡·弗裡德曼這樣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

相反,父親可能更多地充當陪練角色,比如足球。是以,當球隊獲勝時,他們往往獲得更多的榮譽——母親的工作可能更多是在私下進行。“不過,随着越來越多的母親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參加體育運動,這種情況應該會有所改變,因為越來越多的女性也會自願擔任教練。”希拉裡·弗裡德曼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正如她在書中所提到的,孩子和父母并不生活在真空中,尤其是涉及性别問題時——家庭是兒童生活中社會化的主要來源之一。不過,她也提到,培養孩子總體來說沒有對錯之分,隻要家長傾聽孩子的聲音并遵從自己的常識,畢竟,童年也應該是一頓“自助餐”。

南方周末記者 翁榕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