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你從零開始成為優秀互動設計師(三):入行篇

在校大學生

現在這一代的互動設計師,除了留學回來,或者西安交大等幾所國内大學科班出身的,基本都是從各種其他專業轉過來的,從相關設計專業轉過來的,也寥寥可數。

基本上每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不同路徑,不同方法,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條路是最重要的。

專業上的提升,其實我覺得不是問題,隻寫寫我覺得對于“非設計專業”的同學進入“設計”領域可能比較重要的幾點。

1. 了解什麼是設計

非常多的人入行後會關注”互動設計”前面的”互動”,卻容易忽略後面的”設計”。

但隻有了解什麼是”設計”,才能更好地了解什麼是”互動設計”。

  • 閱讀《現代設計史》、《什麼是産品設計》這類書能幫助你了解設計;
  • 至少你得看看《關鍵設計報告》,看看那些著名的互動設計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 空閑時閱讀一下《設計中的設計》之類設計思考的書;
  • 經常想想,自己每天究竟是在做什麼。

2. 學習關注人,而非僅僅是産品

我在工作了很久之後才反思到這點(就是因為對設計的了解不深)。

設計原本就是為人服務的,而互動設計尤其強調”互動”的過程。要學習不隻關注産品,還要關注人。

  • 不要隻盯着産品,留意觀察周圍到人是怎麼使用産品,他們的行為是怎樣的;
  • 學習心理學,反思自己的體驗,了解體驗是如何發生的;
  • 你可以不懂使用者研究的所有事情和知識,但一定要有所了解,至少不要誤用他們的報告。

3. 提升自己的品位,對美的感受力

品位有多重要?看看Jobs和Gates的差别就知道了。 不要忽略設計專業出身的人的優勢:對美的鑒别和感受能力, 這會影響一個人的品位。

許多 非設計專業的人因為接觸相對較少,也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在感受力和鑒别力方面會顯得比較弱。表現在設計中就是缺乏美感。

  • 大量的去看、去接觸、去感受那些美好的東西。不隻産品,所有藝術相關的事物都應該接觸;
  • 看展覽是非常好的事情,能和一個設計專業的朋友一起去就更好了;
  • 有興趣的話,可以學習攝影。

有人可能不了解”互動設計師”為什麼也需要。我想說,隻要是設計師,就必須擁有好的品位。

4. 多讀書,完整地讀書

很多人覺得讀書沒有用,非常理論,無法實際運用……對于新人來說的确是這樣的。

但是,非科班出身的人面對的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就是缺乏完整的知識和思維體系。

是以,讀書不僅僅是為了關注具體的理論或内容,更重要是去感受和了解作者的體系是怎麼樣的。

  • 多讀書,了解不同的設計思維體系,建立自己的思維體系;
  • 類似《Don’t Make Me Think》,你也會發現它是按照Web開發過程來寫的:認知心理-設計原則-内容-導航-細節-使用者測試-開發
  • 作為設計師, 其實是應該讀更多不同專業的書的….

5. 盡可能地擴充知識面

An architect knows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An engineer knows everything about one thing.

——《101 Things I Learned in Architecture School》

尤其是在網際網路産品設計流程中,現在的互動設計師扮演了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

  • 了解和你工作流程相關的所有事情,無論多遠;
  • 了解你的同僚們是怎麼工作的,不隻是事情本身,還有人;
  • 接觸在不同設計領域工作的人。

平面轉互動

平面設計的理念這個詞有點廣。讓我啰嗦點解析一下思路,然後試者回答如何進行”轉換”理念…怕聽來有點理論,是以加上一些例子來比較。

邏輯上來說…

  • 首先,平面設計的理念可以有不同層級:觀點、視覺溝通:布局(Layout)、表現手法等。
  • 細節、美工等設計元素應是這個以觀察或閱讀為主的溝通體驗的重要接觸點。有點類似人機界面裡的具體元件,讓使用者可以接觸與操控的東西。
  • 這個觀察與閱讀體驗不見得完全被動,想想一些”活動”貼紙、t-shirt、收集簽名…
  • 這個體驗要刊登的媒體一樣必須有整體的考量。對誰說、跟多少人說都算是政策規劃的東西…就像互動體驗裡的接觸點:手機、裝置、網站、服務人員等

理念不變,變化的隻是媒介與工具的角色

是以說如果一個海報傳達一個設計者的理念,那互動設計隻是另一種手段,轉變的都是”閱讀”與”使用”體驗本質跟媒體的差異。可以看一些平面設計師涉足互動設計或互動藝術的案例。

比較極端但經典的例子是Joshua Davis跟Processing的創始人。<- 被”媒介”轉化而啟發的設計經典

設計元素的共通性

如果”理念”是像其他朋友提到的視覺、邏輯、流程…其實平面是有類似的元素。比方說報紙的導讀、字學跟”閱讀行為”為主的互動體驗是習習相關的。隻是這個平面設計的項目性質、成本是否與這些相關。

你看好的報紙、雜志設計,它的網站或iPad App也不會差到哪裡去。FastCompany, NYTimes… Weird (遲疑中)

  • 設計理念當然适用于互動設計中,很多是延展并演化,互動設計是衆多學科的綜合且不斷的自我演化。Apple的例子應該很明顯的回答了你的問題。

從兩個極端的角度來看,中間的轉換

  • 很多平面設計師、品牌公司的網站,大多從展示頁面的觀念出發來形成這個網頁的體驗。較不偏重從這媒體上、從與使用者交流帶給自己什麼。
  • 不過可以看看Muji的網站跟其他數字型驗。
  • 相對來說,Jonathan Harris 的 We feel fine 這樣的體驗,就根源于網路生态的特性,把互動設計裡面一個截取分享、策劃整合(curate)、從新視覺化成一種影像。完全是非常有意思的轉化過程。

影響力:(或許是共通卻無法比較的)

平面設計不見得隻強調視覺上的愉悅。好的平面設計比任何非線性的互動設計更有效率的傳達情感、資訊與發揮影響力。使用者體驗與情感真的能被設計嗎?really?

你看經濟學人在最近日本大地震後做出的封面,沒有任何一個互動設計項目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發揮感染力。

有好的平面設計水準(sense)進入互動設計之後,能用更視覺化的方式”看見”體驗的痛點,并提出更人性的設計觀點。

說平面設計背景出身的隻能做UI? 想想TED的創辦人–Richard Saul Wurman,他給這個世界帶來的TED體驗。

教你從零開始成為優秀互動設計師(三):入行篇

 職場

1,求職篇

有很多同學問我,學校沒有使用者體驗設計相關的課程,怎麼才能把自己培養成一名合格的使用者體驗設計師。咱們不妨從了解和分析企業的要求入手,這裡以創新工場為例:

2,職業發展篇

如何從新人蛻變為大牛?

我還是個新兵,不是有所建樹的老鳥,不過受邀之下,也聊聊自己的看法。

首先,互動設計師要具有如下特質

  • 邏輯思維能力強
  • 資料分析能力好
  • 有同理心
  • 有激情
  • 有審美眼光
  • 有創新意識
  • 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 有靈活的執行能力
  • 膽大心細
  • 有大局觀
  • 善于觀察
  • 仔細傾聽

在欠缺的方面,需要去彌補,比如我就要彌補資料分析能力、溝通能力、觀察和傾聽能力。

其次,要有自己信仰的設計原則,最好自己去總結

比如我的原則就是縮減、隐藏、附加、組織,每次拿這個原則去套用,檢查我的手機産品設計是否足夠的簡單可依賴。

第三,掌握很好的流程和方法

有自己擅長的設計工具和設計方法。遇到問題可以先明确需求,了解角色、場景、任務,再細分去做流程。傳遞的東西足夠專業,有說服力,有很強的表意能力和示範性。

第四,要用項目來證明自己

一切都是空談,唯有拿得出手的産品,才是你的能力證明。是以,在你有選擇權的時候,要去選擇合适的産品,可以為足夠多的人,提供有意義的服務,可以展現自己設計價值的産品。不要為了賺錢,做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要懂得,自己的職業生涯需要有意義。怎麼去譜寫,把握在你自己手裡。

第五,要有積極總結和分享的精神

互動真的是一個要活到老學到了的職位了,你要持續關注最新産品,最新互動設計方法,保持自己的精力充沛和創業無窮是很難的。在每個階段性的時間裡,都要沉澱自己的案例,積累自己的理論,樂于總結和分享,這對你自己來說是個莫大的促進作用,對比人來說也是好事情。

第六,要有自己的品牌意識

這個我沒什麼發言權,但是我覺得這個最重要。包含了你的工作方式,設計理念,為人處世,等等,最高境界,也就不過如此。你的作品,可以被稱之為XX出品。

3,職場溝通篇

與産品經理意見不一緻怎麼辦?

作為互動設計師,給你幾條建議:

1.不要認為意見不一是壞事,互動設計師從設計體驗的角度為你的産品把脈,你從産品未來規劃的角度為産品模組化。有意見才能檢驗彼此的觀點是否正确。

2.如果按你所說,互動對産品沒有做分析,産品形态和通用規則他不了解,那他在公司就是混飯吃的,你可以不搭理他,找别的設計師合作,實在繞不過認命吧。

3.如果按你所說,互動不了解産品未來規劃,那就是你的不對。前期調研和産品規劃你不給他分享,不讓他參與,設計師隻能憑經驗和感官設計,這是不符合”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互動設計必須盡早介入項目才對項目發展有推動作用。

4.對于A/B方案,最好的方式就是測試,讓使用者測。

5.互動設計是一門有嚴謹方法論的科學,希望你能多和設計師溝通,沒有設計師的支援,你的産品即使功能架構沒有偏差,糟糕的體驗也會害了你。繞過互動設計這個環節,未來再去重視體驗,是補不回來的。

互動設計行業起步晚,流程正在逐漸完善,不要低估這個行業的價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