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所謂成長,就是認知更新

所謂成長,就是認知更新

營創君說 ●●

随着機械主義科學的盛行,人們不再浪費精力在那些虛無缥缈的問題上面,轉而隻注意實實在在的物質發展。這樣發展的結果便是:如果我的某位朋友向我請教:“我如何才能幸福”,我是無法給她一個答案的,我隻能反問她:“首先你要告訴我,什麼會使你幸福?”《營創商業評論》今日特别刊發此文,以飨讀者。

丨轉載:筆記俠

 | 内容來源:《解惑:心智模式決定你的一生》 E.F.舒馬赫 著

在這個精密儀器令人驚歎、人工智能都能作詩、科學技術以沖刺的速度日新月異的“賽博朋克”世界裡,哲學卻好像發展得過于緩慢。

當今天我們仰望星空,思考“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麼”的時候,我們對于人生的困惑,與千年以前的古人并沒有什麼不同。

在古典哲學還“流行”的年代,哲學家們最常追問的一個問題是:人應該如何生活,才能得到幸福?

但是,随着機械主義科學的盛行,那個執着追問“世界的本源”“生命的意義”“幸福的生活”到底在哪裡的聲音漸漸式微,人們不再浪費精力在那些虛無缥缈的問題上面,轉而隻注意實實在在的物質發展。

這樣發展的結果便是:如果我的某位朋友向我請教:“我如何才能幸福”,我是無法給她一個答案的,我隻能反問她:“首先你要告訴我,什麼會使你幸福?”

有人說:“要想幸福,你需要智慧,要想幸福,你要獲得自由的真理。”

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能讓我們獲得自由的真理?它在哪兒?誰能帶我們去找它,或者起碼能指明尋找的方向。

我們不得不承認,哲學思考的缺失,使得我們逐漸在“人生方向”“生命的意義”“追求幸福”這方面,成為了無依無靠又無知的可憐蟲。

我們都活成了“手段上的富人,目的上的窮人”。

這個問題,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被E. F. 舒馬赫犀利地指了出來。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該繪制一幅屬于自己的哲學地圖。

為什麼每個人都需要一張哲學地圖?

當我們去一個從沒去過的地方旅行時,通常需要地圖的指引。

對于這個偌大的世界而言,我們也是初來乍到的遊客,對這個世界沒有過多的了解。

我們通過他人的講解、書裡的記載、課本的知識,對世界慢慢産生了解,但當我們真正邁出自己的第一步,開始“自助旅行”的時候,你是否懷疑過,我們随身攜帶的這份現成的地圖,值得信賴嗎?

那些從小到大被灌輸的知識、那些來自他人的經驗,那些“被動接受”的“真理”……所有這一切所組成的地圖,能否作為生活的準則,給予我們正确的指引呢?

當你手裡的地圖是錯的,那麼無論如何也無法去到想去的地方。

這裡所說的哲學地圖,代指的就是一個人的心智模式,它決定了我們如何思考、行動和生活。

我們的人生中出現的很多問題,根源也許就出在這幅混亂的地圖上或者說不健全的心智模式上。

很多人因為處理不好和自己、和他人以及和這個世界的關系而生活在痛苦當中。

當我們以錯誤的眼光認識自己、以偏見的态度看待别人,以混亂的方式觀察世界,就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果,做出錯誤的決定。

那麼,與其固守原來那幅地圖,不如靠自己的探索,畫一幅新的地圖出來。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想一下自己的思考、行為方式是出于社會所賦予的慣性,還是基于自己的洞察和反思;是來自他人的影響,還是出自本心。

隻有這樣,在這個消費主義橫行、獨立思考彌足珍貴、哲學思辨逐漸式微的物質社會中,我們才不會太過輕易地迷失方向。

如何繪制我們的哲學地圖?

為了幫助我們繪制屬于自己的,可以指導自己人生的“哲學地圖”,舒馬赫為我們介紹了四大地标。

1.第一座地标:四大存在

當我們走入一個全新的遊戲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對這個世界建立一個基本的認識。

這個世界有四大存在,從低到高依次是,無機物、植物、動物,和人。

第一個層次——無機物。

比如我們日常用到的桌椅。在沒有外力的借助下,無機物是一個不會生長,不能動的,沒有生命的物體,它是被動的。

第二個層次——植物。

和無機物相比,植物具有生命力,植物會吸取營養,然後光合作用,它會生長。

所謂成長,就是認知更新

第三個層次——動物。

很明顯,動物又比植物多了一層東西,叫做意識。我們能看出植物具有生命力,但是我們拉它,砍它或者把它推倒了,它都沒有反應,隻能被動的接受。

但是動物不一樣,它會有反應,比如備受鏟屎官喜愛的的寵物狗,它會意識到我們回家了,要吃飯了等等,而且如果我們要對狗狗做出傷害它的行為,它會躲避甚至攻擊我們,這就是動物的意識。

第四個層次——人類。

與動物相比,我們又高了一個層次,我們有了自我意識,這是我們獨有的禀賦。我們能夠自我反思,不隻會将自己所經曆的簡單相加,還可以對這些經曆以及他們之間的互相關系進行深入的反思,并基于這些意思做出選擇。

從無機物,到植物,到動物,然後到人,其實就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隻可惜,多數人的自我意識并沒有蘇醒。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在人生的岔路口,當我們決定追随内心最深處想法的那一刻,能夠體會到别樣的快樂和前所未有的力量。那個時刻,便是我們真正意義上,處在生而為人層次上的高光時刻。

認識了這些基本觀念,我們便能了解一句話:我們的存在層次能夠決定我們的生活。

2.第二座地标:人生兩大問題

世界上分兩種問題,彙聚性問題和發散性問題,而人生其實是由一連串發散性問題組成的。

“彙聚性問題”是什麼?

彙聚性問題的“形狀”就像一個漏鬥,縱使千頭萬緒,但始終會歸于一個真理。

比如制造一個飛行工具,雖然問題非常複雜,但是經曆了許多代人的嘗試和發展,飛機終于被制造了出來,人類飛上藍天的願望實作了。

事實上,即便最後發明出來的不是飛機,也會是相似的一種飛行載體,這就是彙聚性問題。

你越是理智地研究它們,這些答案就越是彙聚到一起,所需要的隻是投入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研發經費,或者更多的才智。

發散性問題卻沒這麼簡單,它們并不彙聚到一起。相反越是澄清它們,越是強化其邏輯性,它們的分歧就越大,直到其中一些答案看起來剛好與另一些相反。

比如是“如何教育孩子”這樣的問題?

這時,邏輯幫不了我們的忙,因為邏輯堅持認為,如果一件事為真,那麼它的反面就不可能同時為真。邏輯還堅持認為,如果一件事是好的,那就多多益善。

“最佳教育方案是什麼?”這句話簡明扼要地提出了一個完美的發散性問題,答案衆說紛纭,越是合乎邏輯、一以貫之,它們的分歧也就越大。

我們所面對的人生,就是一連串發散性問題的總和,我們不能期望像解決彙聚性問題一樣去解決它們,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在這個問題所處的層次找到答案,答案隻能在更高的一層。

其實,在生活的這個世界裡,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也是分層。

思想層次決定人的思考方式、行為準則。我們年少無知時的很多問題,對于當時的我們來說是天大的事,但是時過境遷,我們長大成人之後再看,卻隻是一件小事。

随着我們的内心層次的不斷成長、提升,其實很多問題也就不再是問題。這就是我們從精神層面對那些處于低層次的問題的“降維打擊”。

發散性問題的解決方法,和降維打擊很類似,我們不能寄希望于我們目前所處的層次,而要想辦法去更高的層次尋找答案。

3.第三座地标:兩種契合

人活在世界上,需要基本裝備,就像我們在進入遊戲之前,會檢查一下我們背包裡的武器、彈藥等等。

要想過好這場人生,我們也需要裝備,就是第三座地标——“契合”。

契合這個詞來自于拉丁語,意思是認知與存在的符合。

第一項契合,“頭腦”與“心智”的契合。

普羅提諾曾說:眼睛若不先變得像太陽,就絕不會看到太陽,靈魂若不先變得美麗,就絕不會看到至高無上的美。

表面上聽到看到摸到的,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真實的,人類的表達能力是有限的,但有時“心”的表達能力和接受水準卻能超過人類所能的範圍,它能夠更準确地捕捉、體會人類五官所觸及不到的感受。

換句話說, “心智”比頭腦,更加敏感。

第二項契合,“了解的知識”與“操縱的知識”的契合。

很多人在進入社會後發現,曾經通用的學習方法在工作中失效了,這是為什麼?

雖然工種沒有高低之分,但是我們知道,有一些工作本身就具有可操作性的,比如工廠中的房間的流水線,财務工作甚至再複雜的車床加工、大型機械的制作。

這些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都能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操縱的科學上下功夫,是看得見成效的。

但是很多難以抉擇的問題,我們用到的卻不是這樣的知識。

比如,現在有一個難題擺在面前,讓你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或者是工作中面臨的某個左右為難的情形,或者你在追求我喜歡的人卻一直沒有進展……

這類問題明顯和前一種問題不一樣,這種問題我們就算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可能毫無進展。

舒馬赫告訴我們,首先要厘清兩類知識的不同,其次要知道需要使用哪類知識。

所謂成長,就是認知更新

做操作類事情時,使用操縱性科學知識,做更高層級的複雜事物時,你需要的是了解的科學,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智慧。為人處世的智慧,思想境界的智慧等等。

以上這兩種契合,就是我們要“邁入真實世界之前”事先需要檢查的“裝備”。

4.第四座地标:四個認知

踏入真實的世界後,我們不可避免開始和各種人相遇,如何和這些人相處?如何和這個世界打交道?

舒馬赫從四個基本認知入手給出了方法。這四個認知分别為:認識你自己;認識其他存在;認識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認識這個世界

第一層認知,認識你自己,即我們内心世界正在發生的事。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中“自知者明”就是第一層認知。

認識自己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很多人都在按照慣性活着,并未覺醒。

比如開車上班這件事情,我們的駕駛行為是機械麻木的。

《神經的邏輯》一書中曾研究過一個課題:僵屍到底能不能開?最後的答案是沒問題的,因為這個行為不需要意識,隻要按照慣性思維操作即可。

認知自己,首先需要擺脫慣性思維,調動注意力在我們正在做的事情,需要我們擺脫計算機運作模式,進入程式設計員模式。

第二個層次,認識别人的想法。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觀點:一個人商業的能力來自于對别人的感覺力,我們強調要重視客戶體驗,站在客戶的角度看問題,但是認識别人的想法更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

首先,說話者必須準确的知道他想傳達的想法;第二,他必須找到合适的言辭,手勢、調,将他的内在想法外化;第三,聽者必須準确無誤地接受這些資訊,不僅要準确聽懂對方使用的語言,還要準确把握對方使用的身體語言;最後聽者将他接收到的多種溝通手段合二為一。 

認知别人很難,但是也不是全無辦法。

《論語·衛靈公》裡有句話叫推己及人。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那麼大機率别人也會有,你有這樣的使用感受,那麼别人可能也有這種感覺。 

認知别人最好的方法,其實還在第一層認知上,在于我們如何了解自己的想法,怎麼觀察自己,而不是慣性的生活。

第三個層次,了解别人對我的認識。

在認知自己的層次,可能會提高人的自負感,但了解别人對我們的認識,會讓我們領悟到自己的渺小,是以如果在第三層次待得時間比較長,就會過于在意别人對我們的認知。

帕斯卡爾說,人猶如一根蘆葦,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盡管我們的自我意識在多數時間裡都處于休眠狀态,但也是我們獨有的潛能。

而且别人對我們的認知,本身也存在一個巨大的鴻溝,這個鴻溝叫做意圖與行動。

沒有人會覺得自己是壞人,隻會覺得别人有問題。

因為我們傾向于從意圖上評判自己的行為,但是卻從行動上評判他人。

比如複仇者聯盟中的滅霸,滅霸要拯救世界,從他的角度來說,他的意圖是好的,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他的行動,一個響指死了很多人。

這就造成了我們和他人之間了解的鴻溝。

第四個層次,對外部世界的認識。

四大認知相比而言,目前我們整個人類社會都偏重于第四種,認知外部世界。

我們一直在想辦法了解外部世界,但是很少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很少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也不知道别人内心在想什麼。

這種認知偏頗或者說認知失調的結果會很嚴重,它導向的是我們個人,家庭,企業甚至是整個社會的不穩定。

生活就是道場,此時正是修煉時,我們所面對的所有的糾結,痛苦,煩惱,都是在不斷的拉扯我們,然後試圖讓我們跳到另外一個層次來看待這些問題,如果你不能夠讓自己夠躍遷一下,我們隻能永遠和這些問題糾纏在一起。

舒馬赫在臨終前5天把《解惑》的手稿交給他的女兒,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在臨終前說道“這就是我一生的追求。”

他希望可以喚醒更多自我意識還在休眠的人,這本跨越了半個世紀的哲學啟蒙,提醒我們,在當下這個不确定的時代,在重視物質發展之外,我們必須拾起哲學意義上的思考,不斷反思、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因為比物質成長更重要的是,做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推薦閱讀:

世界的真實格局分析,地球人類社會底層運作原理

企業IT技術架構規劃方案

論數字化轉型——轉什麼,如何轉?

企業10大管理流程圖,數字化轉型從業者必備!

【中台實踐】華為大資料中台架構分享.pdf

數字化轉型的本質(10個關鍵詞)

小米使用者畫像實戰,48頁PPT下載下傳

華為大資料解決方案(PPT)

所謂成長,就是認知更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