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人入門:互動設計師的知識架構

 如果你也是一枚剛入門的互動設計師,是不是常有這樣一種感覺:不知從何下手,悶頭讀了一大堆書、學了一大堆軟體、畫了一大堆圖之後還是感覺心裡不踏實,總害怕自己還缺點什麼,恨不得要有本《互動設計學習大綱》就好了。

出現這個問題有兩個原因,

一是互動設計師沒有可視性強的産物,互動設計師的産物一般是線框圖、流程圖、資訊架構圖、說明文檔等等,但這些東西既不如視覺設計稿華麗精美,也不如程式代碼高貴冷豔,在外行人看來初級互動設計師和進階互動設計師畫的好像都差不多,輕易看不出你修煉到了幾層功力;

第二個原因是互動設計是跨學科的專業,需要學的太多太雜,今天這位大神說要學好PS,明天那位大神又說要學程式,後天又有大神說要學心理學,blablabla…資訊量太大、太亂就會導緻這種不知所措的局面。

  今天,我制作了一份“互動設計師的知識架構圖”,如下圖所示,該圖對互動設計師所需的知識儲備進行了梳理,并按照互動設計的一般流程進行排列,從需求分析開始,到資訊架構、流程設計,到原型設計,再到可用性測試。以這樣的邏輯為大家介紹每一個環節涉及到的知識,化整為零,這樣,童鞋們也就可以采取逐個擊破的方法一步一個腳印學習互動設計,接下來我也會為大家推薦相應環節涉及到的文章或者書籍,等你全部掌握之後,相信就不會再有不踏實的感覺了。

新人入門:互動設計師的知識架構

  互動設計師的知識架構圖

  好,開始為大家解讀這張圖。

  需求分析

  一般來說,互動設計的第一個環節就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主要指使用者研究、場景劇本、角色建立以及需求提煉。

  首先,使用者研究的方法包括使用者訪談、調查問卷、觀察、焦點訪談等。

  其次,建立人物角色和場景劇本将有利于設計團隊始終圍繞使用者目标進行設計,保證你的設計以使用者為中心,當然,人物角色和場景劇本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基于充分的使用者研究提煉出來的。

  以上兩塊知識在《About Face 3:互動設計精髓》這本書裡都有詳細的介紹,大家一定要把這本書看完看懂。

  最後,需求提煉這塊,我個人比較喜歡從“人、系統、環境”三個角度進行分析提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三個角度可以看成是一個公式,要學會靈活運用,針對不同的任務、對象,會用不同的名詞,比如針對一個實物産品,這個公式就變成“人、物、場景”,針對一個任務則是“人、目标、場景”等等。需求提煉這塊大家可以參考《萬能的産品策劃公式》,網上也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分析的方法,隻要精通掌握一種就夠了,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一套原則與流程,然後不斷地拿自己總結的方法去實踐。

  資訊架構和流程設計

  這一塊需要掌握的知識有:流程圖和資訊架構圖的繪制、心理學、邏輯學。

  流程圖和資訊架構圖都是為了表達互動設計的整體邏輯路徑的工具,一張好的流程圖或資訊架構圖對于團隊溝通和開拓思維都是很有幫助的。網上有很多相關的學習資料,但網上的文章通常會不夠系統、嚴謹,是以我再給大家推薦三本書:《高效溝通設計之道》、《互動設計指南》,《錦繡藍圖:怎樣規劃令人流連忘返的網站》。

  層次任務分析法是流程設計中的一個重要方法,簡單來說,層次任務分析就是将一個任務進行結構化的分解,将使用者完成任務的過程所需要的每一種情況和每一個動作進行細化整理。這樣分析的好處是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使用者是如何使用産品、如何與産品和環境進行互動的,保證設計的邏輯嚴謹性,最終使你的互動流程更加高效和人性化。層次任務分析法可以從這篇文章裡學習個大概:《層次任務分析》不過我并不覺得這篇文章非常嚴謹詳細,将來有機會我可能會用一篇文章來單獨為大家介紹這個方法。

  心理學和邏輯學可以說是互動設計師最重要的内功,看起來比較高大上,可能會無從下手,但千萬不要逃避和盲目亂學,要進行系統的、循循漸進的學習。比如心理學你可以依次學習色彩心理學、設計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行為心理學,互動設計師是以人為中心的,琢磨人的認知、記憶心理對于提高你的設計品質至關重要,推薦的書籍有唐納德諾曼的《設計心理學》,《情感化設計》,《認知與設計了解UI設計準則》,埃森克的《認知心理學》,此外,同學們還可以看一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互動設計與心理學》;邏輯學似乎就更加虛幻了,甚至會覺得這貨就像智商一樣無力回天,其實不是,一個人的邏輯思維是通過後天鍛煉的,邏輯思維的提高可以參考知乎上大神的回答:知乎:如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書籍的話,可以參考這裡: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有哪些書或者資料可以推薦的麼?

  原型設計

  原型設計是互動設計師最主要的工作之一,也是互動設計師的最佳練兵場,是以,需要在這一塊儲備大量的知識,比如互動範式、設計原則、平台規範、排版和草圖繪畫。

  互動範式指互動方式(參考下圖)、互動元素(比如操作、視窗、控件、菜單、對話框)等。這些都是基本功,很多同學自信學有所成了,但面試的時候一問控件的種類和差別就胡亂回答一通,這是沒有系統學習的後果。

新人入門:互動設計師的知識架構

  設計原則,這裡指的是互動設計原則。這個就多了,可以說數不勝數,而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版本,如果你是初學者,沒有特别好的辦法,推薦你先把《About Face 3:互動設計精髓》吃透,還是那句話,網上的知識是碎片化的,一味地看大神寫的千把個字的文章容易消耗你的耐心、增加你的記憶負荷,而且到頭來還是不夠全面,是以先把權威的書籍吃透再說。還有《認知與設計了解UI設計準則_中文版》。

  平台規範。從終端上看,平台分為PC、手機、平闆電腦等,從系統上看又分為Windows,Mac,IOS,Windows Phone,Android等,每一個平台都有相應的設計規範,想做互動設計師就得先把他們掌握了,另外,這些規範通常都是英文,而中文的最新翻譯一般都比較難找,并且網友的翻譯有參差不齊的風險,是以親們一定要學好英語,這點也很重要!

  排版和草圖繪畫。受過專業的排版訓練的互動設計師會有很大的優勢,因為排版不僅需要一定的審美感覺,也需要紮實的視覺理論基礎和邏輯思維甚至心理學理論,排版其實也是一種互動設計,是讀者與作品在視覺上的互動。另外草圖繪畫是一個加分項,畫的一手漂亮的草圖會讓團隊溝通更加高效,不過,這裡的草圖不是素描草圖,不是對某一個物品進行精雕細琢,而是簡筆畫。下圖是著名互動設計師比爾·維普蘭克畫的,他對圖形和手繪草圖有一種驚人的表現能力,他可以在談話的同時,随時用手繪的方法勾勒出草圖來說明其觀點。這是我在看《互動設計概論》時看到的,當時我簡直被迷暈了,這技能太牛了!于是我也去學簡筆畫,不過學的斷斷續續,至今還是菜的一逼。

h

新人入門:互動設計師的知識架構

ttp:// 

  比爾·維普蘭克畫的草圖

  可用性測試。這一塊推薦大家先把《可用性工程》這本書看完,不過這本書可能由于翻譯的原因,看起來會有一點吃力,大家可以先看網易UEDC的這篇文章了解一下:《簡單快速的可用性測試》。還有《點石成金don't make me think》。

  當然,理論終究是不夠的,學習理論之後,要進行大量的實踐來鞏固,再總結出自己的一套流程與方法。

  視覺設計與程式設計

  基礎加分項,既是加分項,也是基本功。不是說必須學好視覺和代碼,但多少會一點對你有很大的好處,比如有利于與團隊的其他人員溝通,有利于選擇更合理更現實的互動方案。我建議大家學一下PS、AI、Axure、PPT和AE等軟體,有時間的話再學一學C語音/Java,HTML+CSS+Javascript.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

  這篇文章僅僅是在知識架構上給大家做一個整理和歸納,雖然也推薦了不少适合新手入門的書籍和文章給大家,但僅僅看這些書籍和文章肯定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踐和體驗,互動設計不像學習一個軟體可以短期大幅度提高,更需要的是長期積累,平時應該經常去看别人的優秀設計,去體驗各種app,網站,平台,要積累大量的素材,要不斷地總結經驗,并且将經驗運用于實戰中。若這篇文章能為你提供一丁點的幫助,我也十分欣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