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被兒子一招“拿捏”住,這屆父母真太難了!管不住,又放不下
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前幾天,同僚抱怨說,現在的孩子,簡直沒法管。
這剛放暑假沒幾天,她就和兒子吵了好幾次。
不是因為孩子貪玩,就是為了他那慘不忍睹的期末成績。
可每次和兒子談,結果都是同僚甘拜下風。
因為孩子一會拿不吃不喝,離家出走威脅她,一會又揚言要退學混社會。
甚至有一次為了看電視,朝他們喊:“再管我,就去跳樓。”
而做父母的呢,還真怕孩子有個好歹,不敢再管。
其實,像我同僚這樣,被孩子拿捏的家長,不在少數。
因為愛孩子,我們都陷入了一種“隐性的情感操控”。
孩子一鬧就妥協,一哭就退讓,底線改來改去,原則時有時無。
到最後,家裡沒了秩序感,家長們焦頭爛額又無能為力。
常言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妥協從來不是辦法,狠下心來管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你為什麼會被孩子拿捏?
有句話很紮心:“有了孩子後,媽媽成了世界上最膽小的人。”
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父母便開始了一場漫長又艱辛的旅行。
我們擔心孩子的安危,在意他們的喜怒,恨不能化身超人,幫孩子抗住所有。
而這份急切的愛護,也讓孩子漸漸意識到,他們自己就是父母的軟肋。
于是乎,小小年紀的他們,便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和家長“講條件”。
多玩會手機,我就乖乖吃飯;帶我去遊樂場,才好好學習;
不讓我出去玩,就别和我說話,不給我買玩具,休想讓我聽你的……
我相信,當孩子提出無理要求,很少父母會馬上痛快答應。
可現實卻是,我們未必有時間去周旋,有耐心去溝通,有狠心讓孩子吃苦。
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
我兒子今年10歲,精力旺盛,古靈精怪。
每天晚上,都貪玩不睡覺,熬得我心力交瘁,隻想快點休息。
為了哄他早睡,我不得不妥協,不斷地答應他的“小條件”。
比如買個新手辦,周末多看會電視,下一節興趣班不去了……
我也知道這樣不好,可實在太累了,也擔心他睡不夠影響第二天學習。
比起苦口婆心地講道理,大動幹戈地動手,我更願意用“妥協”去換孩子的“聽話”。
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快速解決問題。
其實,被孩子“拿捏”的情況,都大同小異。
往往都是犧牲原則和底線,來換取孩子的配合。
在網上看過一個視訊。
一個女孩讓爸爸給自己買新手機,被拒絕後,竟大熱天坐在太陽下暴曬。
還說:“今天拿不到新手機,就曬死自己。”
起初,爸爸生氣地訓了她兩句。
可僵持一小時後,他真怕孩子中暑,就拉着女兒去了商店,買了新手機。
不得不承認,有了孩子後,父母們變得沒了脾氣,軟了心腸。明明知道不能慣着,結果卻隻有被拿捏的份兒。
究其根本,無非是情感天平上,愛孩子的天性,成了對方的砝碼。
更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退讓,隻是暫時讓孩子聽了話。
畢竟,孩子們走出家門後,沒人會像父母這般慣着他。
你拿捏不了的娃,自然有人幫你拿捏
前幾天,看了一篇關于“富士康流水線”的報道。
文章中,19歲男孩小黃,國中沒畢業,就離開老家,辍學打工。
可他剛在富士康上了一天班,就崩潰到哭。
他的工作并不複雜,不過是用螺絲槍把螺絲擰到手機上。
可螺絲槍有幾斤重,光拿着就很吃力,而螺絲才半個米粒大,手一抖就掉。
整個過程,非但沒有人幫忙,主管還動不動就來一頓臭罵。
他幹了沒幾天,就辭職了,然後把全部家當放在一個桶裡,繼續四處找活幹。
小黃自嘲是“提桶者”,可這背後的辛酸與迷茫,怕是隻有他一人知道。
但他怪不着别人,父母長輩都勸他好好讀書,是他自己要死要活地出門賺錢。
如今,吃了教訓的他終于懂了,這世上,也隻有父母拿他沒辦法。
是啊,孩子能拿捏父母,可走出家門後,他們又能拿捏誰呢?
父母願意妥協,可社會上,又有誰願意讓着誰呢?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答。
“被慣大的孩子,将來都怎麼樣了。”
網友@阿菲的回答,引起了不小的共鳴。
他說:“從小到大,父母從來不敢惹我,什麼事都聽我的。但凡我一哭鬧,他們就慌了。是以,一直以來,我不想學習就不學,想幹啥就幹啥。可如今呢,我一無學曆,二無本事,找不到工作,談不到對象,活脫脫一社會廢物。”
你看,這種能拿捏父母的孩子,長大後,隻能被生活拿捏。
你下不去的狠心,别人能下,你舍不得讓孩子吃苦,生活舍得。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孩子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要知道,在對待孩子上,你的遷就不是包容,你的妥協更不是愛。
或許你會說:“我不是溺愛,隻是沒有辦法。”
但“被拿捏”和溺愛驕縱導緻的後果,并無不同。
都是讓孩子肆意又野蠻地生長,都将讓他們在未來吃盡苦頭。
教育界一直認為: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在家裡說一不二,被慣壞的小孩,根本問題,還是出在了父母身上。
不想讓孩子被别人拿捏,我們就不能成為被拿捏的家長。
不想被娃拿捏,你隻需這麼做
在一期親子活動中,碰到過這樣一件事。
那天,男孩豆豆和苗苗,湊在一起打遊戲。
半個小時後,豆豆媽媽一把奪過手機,沖孩子喊道:
“讓你來參加活動的,不是打遊戲的!”
随後,豆豆也開始鬧,哭着說,不給玩手機,就立馬回家。
為了讓豆豆配合,媽媽不得不軟下來,和孩子談條件。
一會兒同意活動結束後,可以繼續玩手機,一會兒又同意中午吃大餐、買玩具。
相比之下,苗苗媽媽的做法就令我很是佩服。
苗苗媽媽沒有立即制止兒子,而是在旁邊輕聲說:
“咱定說好了,每天看手機不能超過半小時,我們不做不守規則的人。”
“你也知道,看手機時間長了,眼睛會壞掉,你肯定不希望自己将來戴個大眼鏡。”
“讓我們一起參加活動,像探險一樣,看看能不能發現什麼樂趣吧。”
其實,媽媽說完第一句話時,苗苗就收起了手機。
原來,不想被孩子拿捏,遠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我們隻需做好下面三點,就能化被動為主動。
①父母守底線,孩子守規矩。
《勇于管教》中有這樣一段話:
“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杆,那麼人就敢靠着欄杆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杆,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
安全感來源于欄杆,而欄杆就是規矩。
家庭中,規矩能不能被恪守,全在家長有沒有底線。
要知道,涉及原則的事,是不能跟孩子形成交換關系的。
如果你答應孩子寫完作業獎勵零花錢,那下次他要求獎勵的東西,是你給不了的怎麼辦。
是以說,父母先守住底線,才能讓孩子守住規則。
②父母會溝通,沖突不激化。
為什麼每次和孩子說話,我們都越說越氣?
就像上文中的豆豆媽媽,幾句話都能激怒孩子,逼孩子使出殺手锏。
原因就在于,我們都以自我為出發點,而目的也隻有一個——讓孩子聽話。
可你看苗苗媽媽,是如何一步步引導孩子的呢?
她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讓他去思考,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樣做對自己有什麼影響,怎樣做才是更好的方式。
家長會說話、會引導,才能給孩子向上的力量。
③父母有威嚴,獎懲要分明。
你有沒有和孩子,約定過一些“獎罰條款”。
比如,完成作業,取得好成績,獎勵什麼;惹了麻煩,做錯了事,又懲罰什麼。
或者,模仿古人制定一條條家規,再鄭重其事地列印出來,貼到家裡。
我們本想着,在孩子面前能拿出長輩的樣子,通過獎懲實作教育的目的。
但事實上,遇到孩子哭鬧耍橫,太多父母不忍心懲戒,反而用過度的獎勵進行安撫。
别在該管教的年紀,和孩子做朋友。
該懲戒的時候别心軟,才能變被動為主動。
寫在最後
父母,是孩子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旅伴。
我們與兒女的關系,從來不是針鋒相對,更不是誰又拿捏了誰。
一起生活的目的,是要一起努力成為更好的人。
教育,是一股柔韌的“綿力”。
如果隻是沒原則地示弱,那就是在教育上缺乏力道。
隻有剛柔并濟,才能用巧勁,順應上孩子的成長節奏。
願我們與孩子的相處,是一場美妙的體驗,而不是一場争論輸赢的戰争。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