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春期的“隐秘煩惱”怎麼解?B站9.9分神作,這群兒科醫生給家長提了醒

青春期的“隐秘煩惱”怎麼解?B站9.9分神作,這群兒科醫生給家長提了醒

守護孩子健康成長,是很多家長的心願。最近,紀錄片《閃閃的兒科醫生》一經播出,B站播放量沖上1124.7萬,評分9.9。它将目光對準了兒科醫院,從醫院這個日常視角揭秘了孩子成長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家長洞悉孩子的内心。

支援外灘君,請進入公衆号首頁面“星标”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桃子   編丨May

最近,由B 站和深圳衛健委等聯合出品的醫療紀實節目《閃閃的兒科醫生》在網上熱播,其中,一位 15 歲女孩因過度減肥患厭食症離世,這一消息讓許多人都唏噓不已,“為愛減肥的少女走了”的話題兩次沖上了微網誌熱搜第一名。

這個熱搜中的女孩,和很多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一樣,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外貌的評價,但受到畸形的審美影響,她在缺少正确引導的情況下,采用了禁食的方式達到不健康的消瘦,最終摧毀了自己的生命。

在紀錄片《閃閃的兒科醫生》第三集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青春期孩子的真實故事,有的是因愛減肥,有的是對性懵懂,有的則是缺少常識差點釀成大禍。

種種狀況,都與青春期這個特殊的時期有關。在這個時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快速發展,身體發育接近成熟,而自我意識又開始萌發,對獨立有着極大的渴望。

在激素變化和自我意識萌發的雙重影響下,青春期的孩子心情飄忽不定,像極了自然界中的疾風和暴雨。因而,青春期又被心理學家稱為“疾風怒濤時期”(storm and stress period)。

比起小時候對父母的依賴和服從,青春期的孩子更喜歡和同齡人玩耍,而不是和父母交談;

他們更加關注自己在異性心目中的形象,而不是關注父母對他們的評價;

他們開始探索自己是誰,自己将成為誰,而不是一味地聽從家長的安排和指揮。

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會讓很多家長感到不安。家長希望與孩子多加交流,但是孩子關上房門把他們拒之門外;他們知道不該掌控孩子的人生,但又難免會擔心孩子做出錯誤的決定、與錯誤的人厮混在一起、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可以說,多數父母的無助和緊張,來自于他們對于孩子的青春期的一知半解甚至無知。青春期孩子的世界長什麼樣?家長又該怎樣了解青春期孩子不願言說的煩惱呢?我們可以透過紀錄片來一探究竟。

青春期的“隐秘煩惱”怎麼解?B站9.9分神作,這群兒科醫生給家長提了醒

“三天隻吃一根黃瓜,

我要從130斤瘦到95斤”

對于青春期女孩,身材焦慮是再常見不過的困擾,紀錄片第三集裡,正在準備藝考的女孩小藝則是這個群體的一個典型縮影。

在備考的路上,小藝認為自己的一大劣勢是“太胖了”,130 斤的自己在外形上肯定比不過那些體重不過百的苗條女孩,是以她希望快速從 130 斤減重到 95 斤。

是以,小藝不惜傷害自己的身體減肥,主要的方式是節食減肥。

她曾效仿明星,三天隻吃一根黃瓜;

為了快速減重,在網絡上購買速效減肥藥;

還暗自與同樣在準備藝考的女生們攀比,生怕自己的體重控制達不到預期的目标。

青春期的“隐秘煩惱”怎麼解?B站9.9分神作,這群兒科醫生給家長提了醒

對于女兒減肥導緻長期腹痛的事實,她的父母是知情的,但也隻是告訴她“多吃點”,“科學減肥”。但對于減肥的危害、如何科學減肥并沒有給到足夠的指導。

最終,小藝的身體被壓垮了。她因為長期腹痛不得不求助醫生,醫生也語重心長地教導小藝:“人生不隻有一個目标,還有很多東西要兼顧。身體才是第一位的。”

青春期的“隐秘煩惱”怎麼解?B站9.9分神作,這群兒科醫生給家長提了醒

對于青春期的女孩來說,她們往往會過度關注自己的身材。“漫畫腰挑戰”、“反手摸肚臍挑戰”動辄在網絡上流行,更是催化了這股外貌焦慮之風。研究發現,青少年的外貌焦慮在 20 歲左右到達頂峰。而且,女生比男生表現出更高水準的外貌焦慮。

很多女孩但凡達不到别人眼中“美”的标準,心理就會産生壓力,不斷懷疑自己,接着引發關于身材、外貌的焦慮,開始變得自卑。在這時,家長需要留心孩子是否有外貌方面的焦慮,并且讓孩子知道真正的美是多種多樣的,最重要的是是找到屬于自己的身材标準,發自内心接納自己身材和外表。

比起小藝的節食瘦身導緻腹痛,紀錄片中另一個初三女孩小玲的故事更加讓人揪心,起先她隻是有些身材上的焦慮,想要節食減肥,最後事情卻朝着不可控的方向發展。

15 歲小玲的身高達到了 165 厘米,體重卻隻有驚人的 24.8 公斤,這體重甚至還不如一些幼稚園的孩子。醫生在擡起她的病床時,不禁感歎,“好輕啊,感覺在擡一床被子。”

青春期的“隐秘煩惱”怎麼解?B站9.9分神作,這群兒科醫生給家長提了醒

小玲在被轉運到深圳市兒童醫院時已經是重度營養不良,大腦失去了意識,同時被診斷有 14 種并發症。雖然醫生盡了最大的努力進行治療,但小玲最終還是因神經性“厭食症”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青春期的“隐秘煩惱”怎麼解?B站9.9分神作,這群兒科醫生給家長提了醒

談到小玲為何減肥,小玲不願意和父母說出真實的原因,小玲的媽媽隻得從同學、老師那裡打聽:原來小玲喜歡上了一個男孩,但男孩喜歡另一個更瘦的女孩,青春期的暗戀之心,讓小玲落入“為愛瘦身”的深淵。

原本好好的女孩,一步步從節食走向了絕食,最終因為“厭食症”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這其中也許有更深層次的痛苦和掙紮,但我們現在已經不得而知。

而這個病例也給家長們敲響了警鐘:厭食症,其實離普通孩子并不遙遠。研究顯示,神經性厭食的發病率并不低 ——每 200 個十幾歲女孩中就有 1 個厭食症患者,其中,10%-15% 的患者會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引發并發症而死亡。

很多女孩開始厭食的原因也很簡單:有些是被朋友評論“體重過重”,有些則是發現自己穿小碼衣服太緊。

剛開始女孩隻是減肥,家長也并不在意,但漸漸地,孩子的體重會遠低于正常值,甚至會看起來骨瘦如柴、弱不禁風,但這時候家長再進行阻攔,也許已經為時過晚。

青春期的“隐秘煩惱”怎麼解?B站9.9分神作,這群兒科醫生給家長提了醒

如果發現孩子有“厭食症”的信号:

第一步就是讓孩子停止減肥,女孩需要在正确的指導下,恢複正常飲食,從營養不良中恢複過來。

第二步是幫助孩子發展積極的自我形象和身體認知,進而減輕孩子的自我否定情緒。

最後一步是幫助孩子建立包括家人和朋友在内的支援體系,這些支援體系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援和了解,幫助孩子從低谷期恢複過來。

“16歲,去兒童醫院,看性病”

好好的花季女孩,因為患厭食症去世,這樣的病例讓人十分痛心。而另一方面,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們,也常常因愛而生出許多煩惱,這種懵懂帶來的問題也常常讓人捏着一把汗。

在青春期階段,孩子的性意識開始萌發,讓青春期的孩子體驗性沖動的感覺,這是一種原始的本能,并無對錯。而在性沖動的驅使下,我們也會在紀錄片裡看到這樣的例子:

16 歲的男孩小舟,一直有性行為且沒做過保護措施,最近開始發燒,尿痛,懷疑自己得了淋病,一個人瞞着家長去看醫生。最後在醫生的要求下,媽媽才匆忙趕來,且表示對孩子的狀況毫不知情。

另一個 16 歲的孩子包皮卡住,不能複位,隔了一天才看醫生,差點造成壞死。父母對此都不知情,孩子也不願意給家長打電話,最後是醫生出于責任心,選擇了給父母打電話告知。

還有一個 11 歲的小女孩,忍痛将近半年才知自己是“石女”——這種病學名叫“處女膜閉鎖”,屬于一種罕見的生殖系統畸形。小女孩的月經“堵”在陰道大半年,有一瓶礦泉水之多,通過手術才成功排出了月經。

青春期的“隐秘煩惱”怎麼解?B站9.9分神作,這群兒科醫生給家長提了醒

性教育的不全面,與孩子還不成熟的心理、生理發育,讓青春期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手足無措地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期。在生活中,因為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性知識,上演過許多悲劇,而這些悲劇本身是可以避免的。

青春期的“隐秘煩惱”怎麼解?B站9.9分神作,這群兒科醫生給家長提了醒

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孩子通過各種管道接觸性的年齡已經提前,但是擷取正确的性觀念卻是不容易的,對于父母來說,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對其進行正面的性教育,引導孩子們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非常重要。

面對這個有些敏感的話題,中國人的内斂與傳統讓很多父母羞于向孩子去解釋一些行為,但如果問題不說清楚,孩子反而會因為好奇而去冒險,結果往往很嚴重。

這時,家長可以借助一些視訊或是書籍來作為輔助,和孩子科普和讨論性教育知識。在這方面的視訊有《性解密》、《人體奧秘》;書籍有《如何與孩子談性》、《重要的性:影響男孩一生的性教育》等等。

印度短片《父與子的性教尬聊》就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範。比如,世界各地的孩子似乎都對“女性月經”充滿了好奇,而當兒子問及爸爸這個問題時,他想了想,巧妙地給出了答案:

爸爸将女性内部系統比喻成郵箱,将卵子比喻成每個月都會抵達的電子郵件。作為回複,需要上傳“精子”附件,此時精子與卵子結合便會在幾個月之後孕育出小寶寶。

但如果沒有收到回複,這封電子郵件就會失效,并從郵箱裡删除,這個過程中卵子會從女性身體裡排出,那 5-6 天被稱為「月經期」。

在另一集裡,男孩表達了對“性行為”的好奇,爸爸并不避諱地告訴兒子,性行為,是成年人之間表達愛的一種方式。但是如果沒有計劃要小寶寶,那麼就需要小心一些,否則女方很可能會是以而懷孕。

爸爸的耐心解釋解開了男孩心中的謎團,也傳遞了這樣的觀點——性,并不是一件羞恥的事。

青春期的“隐秘煩惱”怎麼解?B站9.9分神作,這群兒科醫生給家長提了醒

通過青春期的性教育,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正确地認識生理變化,比如女孩會來月經,男孩會出現胡須、喉結突出等等;孩子需要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尤其是性侵害;最後,學習接納自己的身體,接納自己的感覺,尤其是在與人交往過程中能夠拒絕那些不适合自己的、讓自己不舒服的部分。

與青春期孩子和解

青春期孩子們的訴求說來簡單,他們最關心的就是“我該成為誰?”“我受歡迎嗎?”但這樣簡單的訴求,由于種種原因,往往會被家長忽視。

在紀錄片裡,孩子們逃避父母,或許是因為長期不被尊重、了解和信任;父母看不到孩子的需求,原因也一樣,或許從未真正嘗試去了解孩子的情感,看到孩子真實的存在。

在大部分家庭裡,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間通常與父母進入中年期的時間是重合的,父母正經曆着“中年危機”,孩子又開始獨立,青春期和中年期的并存充滿着挑戰。當青春期遇上中年期,父母如何與孩子形成心與心的連接配接?作為中年期的家長,到底該何去何從?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位媒體炙手可熱的專欄節目人,勞倫斯·斯坦伯格,出版過一本專業的青春期書籍——《與青春期和解:了解青少年思想行為的心理學指南》。很多青春期兒童養育難題,都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青春期的“隐秘煩惱”怎麼解?B站9.9分神作,這群兒科醫生給家長提了醒

首先,和孩子的相處應該從愛和信任開始。雖然進入到青春期,孩子們在生理上已經接近成熟了,但不意味着他們在情感上和父母的關系疏遠了,反而在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情感上的關注和聯接。

很多父母認為青春期的孩子不在乎家庭生活,認為一個 14 歲的孩子根本沒有興趣和爸爸一起打球,和媽媽一起購物。事實上,研究表明,大多數青少年願意花更多時間和父母在一起。在一起可以是參加一場特别的活動,分享彼此的愛好,一起完成某些任務。

而當孩子在分享自己的生活的煩惱時,重要的是表達尊重和支援,而不是依照成年人的标準,把它視作無足輕重的小事。當孩子在分享生活的趣事和小成就時,也應該适合地表達欣賞和鼓勵。

青春期的“隐秘煩惱”怎麼解?B站9.9分神作,這群兒科醫生給家長提了醒

其次,家長也需要設立清晰、合理的規則。好的父母無條件接受孩子、深愛孩子,參與孩子的生活與成長。但是當孩子碰觸“底線”時,父母會展示自己的權威。心理學家稱這些父母為“權威型父母”,權威型的父母和孩子會形成一種健康的關系——溫暖、堅定、坦誠溝通。

當青春期的孩子因沉迷遊戲而影響學習時,控制欲較強的“專制型父母”可能會說,“不允許再玩遊戲了”,并且不加解釋地直接把孩子的手機沒收掉。放縱孩子的“溺愛型父母”可能會完全不限制孩子,讓孩子繼續沉迷遊戲。不關注孩子的“忽視型父母”可能根本沒有留意到孩子的成瘾行為和成績變化,讓孩子有被忽略的感覺。

隻有同時具備高要求、高回應特征的“權威型父母”會設定明确的規則和界限,例如和孩子商量,每天在完成家庭作業後才可以玩遊戲,并且每天的遊戲時間有限;父母還會鼓勵孩子多參加戶外運動、藝術創作和閱讀,給孩子提供與興趣相關的資源和支援,幫助孩子發展多樣化的愛好和興趣。

這種做法既尊重了孩子的需求,又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堅持“權威型”的養育方式會讓孩子具有更高的自尊和自信水準,在青少年階段獲得更好的學業表現。

青春期的“隐秘煩惱”怎麼解?B站9.9分神作,這群兒科醫生給家長提了醒

在青春期階段,青少年開始思考自己是誰,自己的價值觀和興趣是什麼,以及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這可能與父母的觀點和期望産生沖突,引發親子沖突。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父母能夠看見自己,了解自己。

作為家長,不要抗拒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的種種表現,也不要把孩子的行為當成是反叛和挑戰,最好的方式是耐心地陪伴孩子,看到轉變的積極的一面,用正确的方法幫助他們建立更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成長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青春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功課”,真心希望在家長、老師和社會的幫助下,我們的孩子都能順利渡過“心理斷乳”的人生關。

參考資料:

深圳衛健委 《減肥變厭食症!15歲女生絕食50天,“輕得像一床被子”》

勞倫斯·斯坦伯格 《與青春期和解:了解青少年思想行為的心理學指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