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一批後悔生娃的爸媽已認命:做父母好難

第一批後悔生娃的爸媽已認命:做父母好難

前幾天,有位家長在評論區留言:

現在當父母真的好難啊,不能這麼教育,不能那麼教育,真不知道怎麼做才好。

我們小時候也沒那麼多事啊,不還是過得好好地嗎?

這種發言很常見,或許父母們隻是無意的吐槽,

但不能否認的是,近幾年的養娃話題總伴随着數不盡的焦慮感。

從孩子第一聲啼哭開始,父母的心從此揪了一輩子:

小時候害怕沒吃好,長大擔心吃不飽;

青春期害怕走上邪道,成年之後又怕心眼太直;

愛說話懷疑有多動症,太内向又恐懼自閉...

以前生完孩子随便帶帶就行,犯錯就得挨打,父母才是天,

現在完全相反,打不得罵不得,父母還要不斷學習如何跟孩子相處,孩子變成了天。

忙碌了上半程又開啟了下半程,怎麼都看不到的終點。

是啊,這所謂的“難”到底從何而來?

第一批後悔生娃的爸媽已認命:做父母好難

父母不再是孩子眼中唯一的權威

曾有人說,10歲以前,父母在孩子心中是英雄的存在。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10~18歲的青春期,當他們接觸到外面的世界,發現父母原來也隻是普通人。

第一批後悔生娃的爸媽已認命:做父母好難

如今手機網絡的普及和生活化,許多孩子獲得資訊的方式不再僅限于父母,加速了這種意識的轉變。

曾有調查結果顯示,14歲兒童的上網能力可以高于家長。在上網知識方面,有43.6%的14歲兒童表示自己懂得多,63%的14歲兒童的爸媽表示孩子懂得多。

前段時間,好友弟弟學校發生了一件負面事件,

她媽媽在學校家長群裡看到瘋狂轉發的消息後,一直在跟好友絮叨,這事兒到底要不要跟她弟弟講。

不說害怕他平時不注意交通安全問題,說了擔心負面的消息影響學習。

晚上她弟弟放學後,卻主動的跟她和媽媽談起了這件事。

第一批後悔生娃的爸媽已認命:做父母好難

媽媽問:“你都是從哪兒知道這些消息的呀,還在猶豫要不要告訴你。”

結果她弟弟回答:“我們整個年級早就傳開了。QQ群裡都在發。”

媽媽一方面感到驚訝,一方面又有些不被需要的失落。

很多孩子都是如此,他們甚至還可以幫助父母解決問題。

之前聽到有媽媽在聊天時向其他家長炫耀:“我網購的衣服都不知道怎麼退貨。閨女竟然幾下就給我弄好了“;

河南洛陽某國中調查顯示,8成學生的性常識來源于網絡和書本...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數字代溝”,讓孩子的依賴逐漸從對爸爸媽媽轉向為網際網路。

在龐大的網絡面前,父母不再是孩子的“百科全書”,權威狠狠的受到了威脅。

第一批後悔生娃的爸媽已認命:做父母好難

社會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

時代給予的便利條件,讓社會各方對孩子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以前大學畢業都覺得光榮,現在研究所學生已經一抓一大把。

教育時間線的拉長,意味着養育成本的增加,對父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是以,“卷媽”“卷爸”被催生出來了。

電視劇《家有姐妹》中,柳岩扮演的方紅就是典型的“卷媽”。

為了讓孩子實作985夢想、全方位發展,她不惜一切代價的提供環境和改造自己。

第一批後悔生娃的爸媽已認命:做父母好難

想送孩子去的雙語學校規定口語能力要達到二級标準,

方紅規定全家人都要用英語溝通,犯錯就得罰款200元。

為了跟兒子有共同話題,學習打遊戲、考證等輪番下力。

第一批後悔生娃的爸媽已認命:做父母好難

跟丈夫發生沖突後,丈夫本想找她理論,發現她正在屋裡練習遊泳...

聽起來過于瘋狂,但描繪出了很多“卷媽”的縮影。

當有些媽媽還在吐槽孩子不願意上補習班時,有些家長已經重新開始學習。

秉承着期待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的就是那種人的信念。

她們的戰場已經不止于廚房和客廳,還穿梭在各種提升班。

第一批後悔生娃的爸媽已認命:做父母好難

背景有位媽媽分享過,

孩子從小就被她送去學畫畫,學了一年後能頭頭是道的說出很多理論知識和技巧,有些甚至美術專業的她都沒有聽過。

孩子欣喜若狂地交流,她卻隻能回應:不知道。

當她發現和孩子出現差距時,便開始慌了,于是也報了美術班。

北京很大,從家到學校上課的路程來回将近4個小時,但她卻堅持了兩個學期。

她說孩子在班裡總是跟同學炫耀:“我媽媽為了我專門學的畫畫,你們的爸爸媽媽為了你們學什麼了?”

“卷娃”的本質在卷父母,當父母也開始加入“被卷”大軍之中。怎麼可能不難?

第一批後悔生娃的爸媽已認命:做父母好難

孩子的“回報”越來越慢

以前的孩子,十七八歲都能幫助父母撐起家裡的半邊天,

而現在,二十七八歲還在學校裡深造的人不占少數。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标題的大概意思是,

在北上廣工作的年輕人,和父母見面的次數隻剩下100次。

陪伴父母,變成了倒數的奢侈。

第一批後悔生娃的爸媽已認命:做父母好難

有些孩子可以在下班時順路回到父母家幫忙修理家具,有些孩子隻能通過視訊線上解決父母的困難。

同時,現在社會所倡導關注“自我感受”,

讓很多年輕的男孩女孩選擇在職場上尋找自我價值,暫緩了回歸家庭。

雖然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利,但同樣也意味着要錯過很多東西。

三十歲還沒有戀愛的朋友曾被媽媽唠叨過:

“再過五六年你結婚生子的時候,我和你爸的身體狀況也在飛速下滑。你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工作,還要顧着我們,你覺得自己真的有這個精力嗎?肯定是要忽略一方的,而你們忽略的大機率是父母。”

接着又說,

“如果早點生孩子,等孩子大了,你到時就不會那麼為難。”

父母當然希望孩子有最好的發展,更願意一次次地給孩子成長的試錯機會和時間。

但時間卻不會停下來等他們。

第一批後悔生娃的爸媽已認命:做父母好難

對于一些比較開明的父母,

孩子的“不穩定性”,或許不會對他們的内心産生波瀾。

但一些比較注重家庭的父母,

往往會覺得力不從心,甚至覺得害怕。

日漸老去的父母對看不到頭的未知,更是難上之難。

包媽碎碎念

社會的飛速發展,撕開了養孩子真實的面紗。

那就是做父母,向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别緊張,

教育孩子也是一種社交關系,需要互相了解和支援。

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每一分投入,

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都會使孩子變成更好的人,也會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第一批後悔生娃的爸媽已認命:做父母好難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無須太過焦慮、也無須太過苛求自己,

畢竟吳軍博士在《大學之路》中說過:

“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不必擔心輸在起跑線上,因為世界上的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會再跑了。”

是以,在教育的道路上足夠堅持,才會成為那個笑到最後的人。

既然那麼難,就别再為難自己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