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對孩子付出所有,孩子對你的感情卻不如一條狗

為什麼對孩子付出所有,孩子對你的感情卻不如一條狗

當孩子從來隻接受,而不付出,他就漸漸喪失了回應“愛”的能力。

每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背後,都有懂得引導付出的父母。

作者 | 麥芽媽

前兩天,看到教育專家劉鎖志老師講的一個故事。

有一對夫妻,因為時間比較忙,一直把孩子交給長輩照顧。

爺爺對孫子特别關心,可謂付出了所有的愛。

孩子9歲那年,爺爺生病去世了。

孩子哭了半天,但轉頭也就忘了。一個星期之後,對這件傷心事就沒什麼印象了。

爸爸見狀有點失望:爺爺對孩子那麼好,結果孩子轉頭就不記得了。

這時候爸爸以為,孩子隻是年紀還小,不懂感情。

沒過多久,家裡的一隻小狗死了。

沒想到的是,孩子為此哭了整整一個星期,半年之内隻要有人提到小狗,孩子立馬傷心落淚。

爸爸想不通了。

爺爺掏心掏肺地對孩子好,結果孩子對他的感情竟然還不如一隻小狗。

看到這裡,大概很多人都和這位爸爸有相同的感受:這孩子真是沒良心。

然而事實卻是,爺爺關心孩子,把所有好的都給他;

而當孫子想要把好東西也給爺爺的時候,爺爺卻往往因為疼愛孫子而拒絕。

于是,孩子隻能把這份被拒絕的“愛”給了小狗。

對孩子來說,一邊是不斷給予自己“愛”的爺爺,一邊是自己不斷付出“愛”的小狗,漸漸地,他潛意識裡也就“愛”狗狗超過了親人。

評論區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人是不會記住翻山越嶺來看你的人,人隻會記住自己翻山越嶺去見的人。”

生活中,有多少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再怎麼對孩子掏心掏肺,孩子都沒有感恩之心。

其實,孩子對父母感情涼薄,不是因為父母不夠“愛”孩子,而恰恰是因為,你付出太多,而接受的太少。

為什麼對孩子付出所有,孩子對你的感情卻不如一條狗

付出太多

把孩子養成隻會索取的“白眼狼”

卡通片《巨嬰》裡,有一對無條件滿足孩子的父母。

從小,孩子想要什麼,隻要喊一句“媽媽”,媽媽就會給他拿來。

孩子不需要學習、勞動,甚至不需要自己吃飯、自己刮胡子。

因為隻要喊一句“媽媽”,媽媽就會替他辦好。

為什麼對孩子付出所有,孩子對你的感情卻不如一條狗

當爸爸因為車禍意外去世時,孩子沒有一點傷心,依舊隻會看電視、打遊戲。

這一次,媽媽沒有錢再給他買想要的東西,最後,隻能掏出血淋淋的腎髒給他。

孩子拿錢換了VR眼鏡,沉迷娛樂,卻不知一旁的母親早已倒在血泊中、沒了聲息。

為什麼對孩子付出所有,孩子對你的感情卻不如一條狗
為什麼對孩子付出所有,孩子對你的感情卻不如一條狗

這諷刺的一幕戳中了現實中多少家庭的痛處:

父母付出一切,苟且前行,隻為讓孩子活得光鮮亮麗,但孩子最後卻變成冷漠自私的“白眼狼”。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

“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還記得那位因為“生活費不足”咒罵親生父親的留學生嗎?

一個普通家庭,傾盡财力精力送孩子出國留學。

父親每個月1.3萬的工資,就要給女兒1.1萬,即使這樣,女兒還要抱怨不夠。

當父親坦言壓力大,讓她節約一些、獨立一點,他非但不體諒父親難處,反而發文咒罵生父。

為什麼對孩子付出所有,孩子對你的感情卻不如一條狗

23歲,已是成年人的女兒,不僅沒有獨立意識,更是毫無感恩之心。

當她拿着父親的血汗錢在外随意消費時,這位含辛茹苦的爸爸甚至要以白粥青菜才能度日。

為什麼對孩子付出所有,孩子對你的感情卻不如一條狗

所謂“升米恩,鬥米仇”,不斷地付出甚至犧牲,是換不來等價的情感回饋的,甚至還會把孩子養成仇人。

為什麼對孩子付出所有,孩子對你的感情卻不如一條狗

最好的感恩教育

是接受孩子的付出

前幾天母親節,浙江一位兒子問媽媽想要什麼,媽媽說什麼都不要。

于是兒子自作主張買了一袋子花來送給媽媽當禮物,沒想到媽媽卻指責他不實用,讓他退掉。

兒子傷心落淚,令好多網友共情:多少父母,用指責和推卻,讓孩子的“愛”落了空。

為什麼對孩子付出所有,孩子對你的感情卻不如一條狗

這位媽媽說:

“媽媽知道你的心意,媽媽如果需要什麼會跟你講的。”

然而事實上,中國式的父母習慣了付出,卻從來不會索取,甚至不肯接納孩子給予的愛,直到讓孩子變得再也不會付出。

小時候,孩子遞來心愛的糖果,父母說,爸爸媽媽不需要,寶寶吃就好了。

長大後,孩子想幫忙掃個地、擇個菜,父母說,這些你不用做,你好好讀書就行了。

就像一位網友評論的那樣:

“兒子以後再也不會給你買禮物了,真的,别等老了說兒子不孝順就行。”

高分韓劇《我親愛的朋友們》中,年老孤獨的喜慈奶奶,因為擔心給兒子添麻煩,成為兒子的負擔,生病也不願意向他們求助。

為什麼對孩子付出所有,孩子對你的感情卻不如一條狗
為什麼對孩子付出所有,孩子對你的感情卻不如一條狗

哪怕病症已經嚴重到差點走失,她還是想趕走來照顧她的小兒子。

媽媽常常因病痛苦不已,而孩子也因為無法幫助媽媽而陷入深深的愧疚。

感恩的情感,其實并非是孩子指向父母的單箭頭,需要親子之間的雙向奔赴。

隻有孩子傳遞愛的路徑不被堵塞,連接配接親子感情的通道才能春暖花開、枝繁葉茂。

教育家魏書生在演講中提到一件小事。

每次和兒子一起出門,一個包兒子搶過去拎着,兩個包兒子一手一個。

有一次三個包,他說這回得給爸爸一個了吧。

沒想到兒子說,不用,接着一手一個,背上背一個,三個包拿着就往前走了。

兒子從付出中獲得了成就感,而他則坦然跟在後面,欣賞孩子的這份成熟。

看過一句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口袋,放進去是滿足感,拿出來才是愛和幸福感。

孩子付出的過程,就是體會和感悟愛的過程;父母接得住,孩子的愛才能不落空。

為什麼對孩子付出所有,孩子對你的感情卻不如一條狗

後退一步

給孩子承擔和付出的機會

魏書生說:

“一個孩子從小一點都不知道心疼你,他怎麼可能心疼更多的人?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他更不知道心疼了。

最後,你的孩子一輩子都不會有幸福感。

因為人的幸福感更多的是在心疼别人、關心别人,為别人做事中産生的,被慣着的孩子心裡隻裝着自己,這是人活着最大的悲哀。”

一個人愛的能力,一定是在付出的時候建立的。

作為父母,我們不妨後退一步,給孩子創造付出的機會。

“懶”一點

記得之前微網誌熱搜上,有個小男孩吐槽媽媽太“懶”。

放假了,媽媽睡到11點才被他喊醒,而自己和弟弟則早早就起來寫作業、打掃衛生。

不僅如此,經常承擔家務的他,做飯炒菜也不在話下。

為什麼對孩子付出所有,孩子對你的感情卻不如一條狗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隻要媽媽夠懶,孩子都是來報恩的。

“懶”又何嘗不是一種教育的智慧?

一個家就像一個圓盤,父母填得太滿,孩子就會沒有了奉獻的空間;父母收回手,孩子才能伸出手。

學會“偷懶”,孩子才有更進一步的機會,才能獲得“愛”的能力。

“弱”一點

主持人王芳有次生病,住院治療。

女兒來探望她時,并沒有像她想象中的噓寒問暖、瞻前顧後,而是在病房拿手機做自己的事情。

她才開始反思,自己作為媽媽,總是獨自承擔一切問題。

這份“強大”,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需要照顧。

是以她就着這次生病,刻意向女兒示弱,她告訴孩子,自己生病會難受,手術會疼。

女兒才顯露出愛媽媽的本質,主動給媽媽準備飯菜、扶媽媽下床,全身心照顧起媽媽。

教育家盧勤說:

“一個孩子被他人需要,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

一個孩子被父母需要,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身體蘊藏着多麼大的能量。”

父母太強大,孩子就失去了被需要的感受,也就沒有了為父母付出的動力。

父母不需要強迫自己堅強,如實表達自己的需要,孩子自然會體恤你。

學會索取

中國籍猶太媽媽沙拉·伊馬斯,獨自帶着3個孩子,一度家境困頓,靠賣春卷為生。

最初,她像很多一心為孩子的媽媽一樣,無論多苦多累,都甘之如饴。

每天擺攤、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包辦一切家務,讓孩子隻好好學習就行。

直到有一天,三個孩子照舊坐等媽媽喊他們開飯,鄰居的一番話罵醒了她:

“天下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是,愛孩子要有分寸,有原則,有方法。”

于是她開始讓孩子一起賣春卷,設定值日表讓孩子做家務,從享受者變成付出者。

在這樣的教育下,三個孩子成為了億萬富翁和出色的外交官,成長得孝順又優秀。

沙拉說: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适當時機向他們索要,是以最終導緻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讓孩子承擔家務,看似是父母的自私,卻能讓孩子從中樹立獨立意識、學會責任意識,感受到父母的辛勞,進而滋生愛的情感。

那些愛父母的孩子背後,都有懂得索愛的父母。

為什麼對孩子付出所有,孩子對你的感情卻不如一條狗

作家畢淑敏說: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要讓他在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

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着想的遠見。”

一個愛父母、愛他人的孩子,才最終能内心充盈、獲得幸福;自強獨立,活得幸福。

而讓孩子學會愛,則是為人父母的功課。

你退一步,孩子才能進一步;你學會接受,孩子才能懂得付出。

把對孩子的愛藏起50分,相信孩子反而會更愛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