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種“耐心”的父母,不發脾氣卻帶給孩子更大的傷害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訊,看完心情久久無法平靜,是一個媽媽記錄女兒不睡覺她的對待方式。

那是一個2歲多的小女孩,她半夜不肯睡覺,想出去玩。

媽媽先問她是不是不睡覺,要出去玩?

當小女孩給予肯定回答後,媽媽問她:“你今天還要不要回來?一直玩到天亮可以嗎?你可以做到嗎?”

兩歲的小朋友隻聽到玩,毫不猶豫地點頭說“可以”。‍‍‍

然後媽媽看了看時間,淩晨2點半,堅定地帶她出門了。

小女孩很興奮地拉着媽媽的手出門了。媽媽問她,外面有小朋友嗎?大家都在幹嘛?

2歲的小女孩乖乖地回答:“睡覺”。

媽媽用盡量平靜地口味問:“為什麼你不要睡覺?”‍‍

當小女孩肯定地回答說:“不要睡覺”後,

媽媽深吸一口氣,依然保持平靜地說:“那我們今天就不要睡覺了,你可以做到嗎?你告訴媽媽可以嗎?”‍‍

當再次得到小女孩的肯定回答後,媽媽告訴她說到就要做到

然後小女孩就很開心地在空無一人的街上玩起來了。

在小女孩玩得很興奮的時候,媽媽抓着她反複問她要不要睡覺。

小女孩斬釘截鐵地回答不睡覺。

媽媽繼續平靜地說:“可以的,繼續玩吧!”‍

小女孩開心地玩到3點40,媽媽說:“你記得你現在開心的樣子,待會你哭的時候,你就想一想你現在開心的時候,好嗎可以嗎?”

到3點50的時候,孩子就想睡覺了

媽媽好像一直在等待這個時刻,她毫不猶豫地拒絕:“寶寶,不可以!因為我們出門的時候約定好了,不到天亮不能回家,不可以睡覺!”

孩子累了,媽媽讓她在路邊坐一會,當孩子又站起來後,自然更困了,再一次跟媽媽說要睡覺。

媽媽再一次強調出門前就約定好了,不到天亮不能回家,要在外面玩到天亮。‍‍‍‍‍‍

接下來的時間裡,孩子開始找各種理由,先說自己的手冰涼涼的‍‍‍‍‍

媽媽告訴她手冰涼跑快點就不涼了

孩子明顯走不動了,過來抱着媽媽,媽媽故作不懂地問是什麼意思‍‍‍‍‍

女孩猶豫了半天,對媽媽說:“你手冷。”

媽媽開始一連串地問女孩:“在家溫暖嗎?是不是還開空調了,但是你不願意在家,不想在家睡覺,你要出來!”‍‍‍

接下來的時間,女孩時不時試探性地,向媽媽表達想回家睡覺的意願。媽媽也時不時問她:“你現在想睡覺了嗎?”

隻要女孩肯定回答:“想!媽媽就毫不猶豫地拒絕,反複強調“不玩到天亮不回家”的約定。

到淩晨5點51分,小女孩情緒崩不住了,一邊哭一邊吼着發脾氣,媽媽依然不為所動,甚至看着孩子氣急敗壞的樣子笑出聲來,一邊笑一邊開始教育孩子。

我能了解這個媽媽的辛苦,她可能已經很累了,很困了,花了很大的力氣哄孩子,偏偏孩子就是不睡,非要出來玩。在實在不知道怎麼辦之下,讓孩子玩個夠,玩到孩子受不了是她能想到的解決方法。

在這個媽媽看來,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我既不打也不罵,更沒有發脾氣,已經足夠隐忍、足夠耐心地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對待了。”

這樣“用魔法打敗魔法”的方式确實見效快,能最快速度看到效果。可以想見,這個2歲的女孩肯定不會再喊着要求半夜出來玩。

因為這個方法好用,我們也可以看到經常有家長用類似的方法對待孩子:

注意看,這些父母對待孩子都是既沒有打也沒有罵,隻是耐心地堅持。‍‍‍

就像前面這個小女孩的媽媽,她耐心地跟孩子半夜在外面逛了3、4個小時,很多人為這個媽媽點贊,認為她有耐心,懂教育,引導孩子的方式非常棒。

但是,大家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一下,是不是也會感覺到這種方式挺讓人不适的?明明這個媽媽很耐心,卻總讓人感覺不舒服?

這是一個年僅2歲的孩子,她根本不懂什麼是責任感,什麼是“一諾千金”,甚至可能也不懂“天亮了”是什麼意思。‍‍‍‍

她隻知道她想出去玩,媽媽也答應了,剛開始也玩得挺開心的,但是她玩累了困了,媽媽卻不讓她回家。媽媽反反複複在說天亮了才能回家,因為是她同意的。

媽媽一直在說是她同意玩到天亮的,即使她發脾氣哭鬧,媽媽也不同意帶她回家,要讓她繼續玩。‍

為什麼媽媽這麼“耐心”,卻會讓孩子更難受呢?

這是因為,媽媽的耐心背後,是對孩子不聽話不肯睡覺的生氣、憤怒和抓狂!這樣的“耐心”不是耐心,而是一種隐形釋放攻擊性的方式:不能明目張膽地攻擊孩子,隻能把恨和敵意暗暗地進行釋放。

這是一種“僞善”,對孩子的傷害甚至比我們熟悉的發脾氣、吼叫打罵等更大、更深。

媽媽在聽到孩子要求出去玩的時候,就很抓狂了。這個時候她已經筋疲力盡了,為了懲罰孩子的“不體貼”,她隻好提出附加條件:要出去玩可以,必須玩到天亮!

身為成人,她當然知道,孩子一定會崩潰的。但是她内心也有一個泣血的聲音,如果我這次不狠心一點,以後孩子天天要半夜出去玩,那我不得瘋?是以當她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是有自己很大的隐忍和犧牲在裡面,她覺得這是為了孩子和全家人好:既能在不吼不叫不打碼的情況下把孩子這個爛毛病糾正過來,又能保證全家人未來的睡眠,孩子未來也會更懂事,乖乖睡覺,真可謂一舉多得。‍‍

也就是說,媽媽“溫柔”地滿足孩子的背後,是對孩子咬牙切齒的恨。她反複問孩子“你要不要睡覺”,實際是在等待孩子求饒。

當孩子說自己困了要睡覺的時候,媽媽是非常開心的,她會覺得“終于等到這一刻”。這時候,就是她開始釋放攻擊性,對孩子實施懲罰與報複的時機。孩子越困,媽媽越開心,到最後孩子哭鬧發脾氣的時候,媽媽哈哈大笑就是這個原因。她終于成功地以一種“耐心”的方式狠狠地懲罰了孩子。‍‍‍‍‍‍‍‍‍‍‍‍‍‍‍‍‍‍‍‍

這種“耐心”的父母,不發脾氣卻帶給孩子更大的傷害

這樣的方法會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傷害呢?‍

首先,孩子内心會造成巨大的沖突。孩子是很敏感的,越小的孩子與媽媽的潛意識連接配接越緊密,孩子能感受到媽媽表面平靜,但實際是很生氣的。

她感覺哪裡不對,但又說不出來究竟是哪裡不對,但在沖突真正爆發出來之前,她又不知道究竟是哪裡不對,為此,她會感覺到忐忑不安,

其次,孩子會把所有的攻擊性對準自己。

就像這個媽媽對孩子表現的:是你說要出去玩的,是你不肯睡覺的,我都滿足你了,你難受也必須承擔!

孩子接受到的資訊是:我不好,我不聽話,我不睡覺。‍‍‍

如果父母把氣撒出來,打罵孩子一通,孩子在被父母攻擊的同時,她會覺得父母也有責任,認為父母是不好的,孩子會把攻擊性對外。‍‍‍‍‍‍‍

但對于僞善的父母,父母攻擊了孩子,表現出的态度又是“耐心”的,連旁人都覺得父母做得很好。這時,孩子明明感覺到了那種被羞辱、被欺負的痛苦和憤怒,但是她又不會覺得是父母的責任,無法攻擊溫柔帶自己出來玩的媽媽,她就會接受父母的指責,把攻擊性轉向自己,認為是自己太糟糕,才會導緻這麼多問題。

這種不被釋放的攻擊性才是最可怕的,當她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會把攻擊對準自己,在内心開辟出厮殺的戰場,陷入内耗中,天長日久,會導緻嚴重的心理問題或身心疾病。

再次,孩子慢慢地會害怕自己提的要求被滿足,害怕成功。

因為,她的要求被滿足之後,在開心的放縱之後,等待她的不是喜悅,而是一個巨大的懲罰。大家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就會明白,如果你每一次被滿足的背後都會有一個巨大的懲罰在等着你,你還有勇氣成功嗎?

寫到這裡,可能有媽媽會問,孩子半夜不睡覺,要出去玩确實是無理取鬧,既不能打罵,又不能故作“耐心”,那要怎麼辦?難道任由孩子胡作非為嗎?

當然不是!

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父母可以“不含敵意”地堅定地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就拿這個2歲的孩子來說,她晚上不睡覺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可能是下午睡太久,睡眠颠倒了。

也可能是對睡覺有恐懼心理,2歲左右的孩子會有這個階段,明明很困了,眼睛都睜不開了,莫名其妙地,又突然興奮起來,怎麼都不睡,甚至要起來玩。或者有的孩子隻睡了一個小時左右,就醒了,要起床玩。

出現這個狀況不是孩子故意折騰,而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有“睡眠恐懼”。他們害怕自己一旦睡着就再也看不到爸爸媽媽了,也害怕自己一睡着就再也醒不過來,是以他們會害怕睡覺,會努力打起精神,保持與這個世界的連接配接。‍‍‍‍‍‍‍

如果父母能了解孩子,告訴孩子安心睡,讓孩子知道醒過來的時候,依然能看見爸爸媽媽,孩子的恐懼心理就會慢慢消除,逐漸恢複規律的睡眠。

有時候,父母可能努力安撫了孩子,孩子依然要玩,這個時候,父母可以把床頭燈打開,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困了、要睡覺了,沒法陪他玩,他可以自己在床上玩一會。

父母要允許自己拒絕孩子,這樣孩子能感受到真實的父母,知道父母的情緒,這有助于孩子建立邊界。‍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會知道:父母也要睡覺,原來自己睡着後,爸爸媽媽也睡着了,他對睡眠的恐懼也會逐漸消除。

如果在處理的過程中,父母還會感受到不舒服,覺得難受,就要向内看,看看自己不舒服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找出導緻這個問題的根源,然後與這個問題和解。‍‍‍‍‍‍‍‍‍‍‍‍‍‍‍‍‍‍‍

很多時候,孩子像一面鏡子,能夠找到我們曾經那個受傷的自己,安撫好這個受傷的部分,我們就能整合好自己的内在,當傷口愈合了,也能更有力量對待孩子。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但我們可以更好的成長,盡最大的努力,減少可能帶給孩子的傷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