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想要老師對娃好,我有3個溝通“小心機”

OK媽說:

今天說點實在的,孩子每天在學校裡呆上七八個小時,我們雖然不奢望他們過得有多富足,但也一定不希望他們成為老師眼中的“小透明”,畢竟,哪個孩子不是天生就需要獲得關注的。

可是,班裡幾十個孩子,老師注意力有限,自然就會有取舍。老師是怎樣選擇把關注配置設定給哪個孩子的?我請教過當國小老師的朋友,她的答案是:和家長的溝通聯結度有極大關系。溝通聯結度越緊密,對孩子的關注自然會更多。

當然,她說的溝通聯結并不是時不時地在老師面前刷存在感, 和老師真正的溝通聯結其實需要特别踏實和走心的交流。

恰巧我的好友sasa最近正在經曆這個過程,她的女兒剛入國小,在和老師建立起緊密的聯結有着很多的思考,過程中和我聊起時,我也把自己的一些經驗分享給她,于是我們一起梳理出了今天這篇,分享給這個階段的爸媽們。

文:Sasa

01

從作業紙的空白處巧妙“破冰”

去年9月,送女兒進國小的第一天,我發現班裡有将近40個孩子,而班主任就隻有一個!對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忙得不可開交,這個配置和幼稚園每天随班有兩個老師加生活阿姨可不好比。

當時我就和隊友說,咱也别期待老師對女兒有太多的關注了。第一老師真的太不容易,第二,咱家女兒也不是出挑的娃,性格慢熱又内向,我們也沒有給她提前學,剛入學的表現肯定隻是平平。

基于和老師的相處狀态是“有事說事、無事勿擾”的設定,我們班的家長群也基本上都是“靜默”的狀态,成了老師發每日作業和注意事項的公告闆。

我本來以為其他家長也和我一樣,隻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召喚,但後來我慢慢地發現,無論值日生的機會配置設定、早自修的領讀生,甚至是班級合影的站位,班裡的确有幾個孩子被老師“提點”得更多。對比之下,我女兒幾乎成了“小透明”。

而且,那幾個曝光度很強的孩子,爸媽是家委會成員,經常會幫老師做些班級後勤工作,比如老師教學活動需要什麼教具,都會第一時間鼎力支援;還準備各種類型的綠植去美化教室;甚至為了班級舞台劇的表演,抽出了好幾個工作日去幫忙班裡的孩子排練、定演出服、做義務化妝師……給班級提供了這麼多幫助,和老師有這麼多的“合作機會”,老師自然會把情份加在對孩子的關注上,合情合理。

可是這些方式并不适合我,家委大多是工作時間自由或是全職媽媽,而作為職場媽媽的我,經常忙到群裡消息都不能第一時間看到,更别說随叫随到地給班集體提供服務了。

就這麼琢磨着,感到有些迷茫和焦慮時,偶爾一個機會讓我發現了破冰秘籍。

第一學期過半的時候,班裡開始有了每周一次的口算測驗,每次的測驗卷子都要求家長簽名,前兩次大概是卷子比較簡單,女兒都能拿95分以上,到了第三次,卷子稍微拔高了難度,女兒隻拿了可憐的75分。

這個分數在班裡基本等于墊底了!我心裡肯定是很難受的,在簽名的時候,我除了大筆一揮簽下自己的大名外,還認認真真地分析了她分數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決方案,“今後每日一定督促她多練習口算,如果下次分數有進步,希望老師也找機會鼓勵一下她。”

▲怕被熟人認出來,網上找的類似的圖

我當時也沒有多想,隻是想表明一下态度——作為家長,我們是很在意孩子在校表現的,也願意積極配合老師去提高孩子的成績。

沒想到第二天,老師拍了照片,發到家長群裡,給予了認可:“看到家長這樣的留言和回報,真是太棒了!”

對于我這種有點社恐的人來說,在老師布置的簽名任務裡,提一點自己的小意見和小想法,可比直接敲微信小窗,一對一打字、語音聊天輕松多了。

這一次的經曆也讓我知道了老師是歡迎這種“有一定邊界感”的溝通方式的;而且缜密思考後的下筆,也能把我的意願、想法表達得更全面更清晰。

02

老師來“告狀”,

是建立關注的大好機會

對老師的公開表揚,本以為孩子可以進入螺旋上升通道了,結果沒想,卻等來了老師的一個“告狀”。

老師發了個長長的消息給我,大意是說我女兒在課堂中不願意當衆回答問題或者表演,今天被老師說了一下,還當場大哭。

雖然在看完消息那一刻内心是充滿失望的,滿篇都是女兒的問題,但轉念一想:“咦,若不是老師關注到我女兒,她又怎麼會主動和我說這些呢?!”

沒錯~ 老師開始關注到我女兒了。

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我必須牢牢抓住這個機會,進行一次有效溝通。

考慮到老師隻有午休時間有空,微信打字來來回回的也很占用時間,于是我提議找個合适的時間直接電話溝通。老師爽快答應了。

利用通話前的一些時間,我做了準備功課,把孩子的認知程度、性格特點、行為表現之類的梳理了一下,看看哪些是跟老師提出的問題相關聯的。到了電話時間,我先認真聽老師把所有問題說完,然後表達了願意配合,但也還是幫孩子的行為做了一些解釋。(解釋的目的還在于想和老師分享一下我的思考,看看老師是否認同或者有建議)。

其實作為一個和老師還存在距離感、并且社恐的家長,我在面對面的交流上,會有一丢丢的“卑微”心态,但溝通下來卻發現,基于事實的溝通,家長和老師真的是平等的,因為老師其實也是在尋求家長的協助,她們特别希望爸媽一緻配合,一起把孩子管教好。

是以我們在交流教育理念後,也“碰撞”出了三個接下來可以在我女兒身上實踐的方案。

有了這個彼此約定好的實踐方案,我之後就不需要去想找什麼溝通機會了,女兒之後的變化,我可以禮貌又得體地和老師随時溝通。

也就不到一個月,女兒開始越來越被老師關注到!

老師告訴我:“小朋友最近越來越開朗了。以前上課她都不肯舉手,被老師叫到發言聲音都小到聽不見,今天叫她起來,稍微鼓勵了一下她,發現她回答得聲音非常清晰響亮。還有,她還主動舉手報名中午分飯的任務,想着幫班集體做事了,很有進步!”

當然,我覺得我也是幸運的,剛好碰上了一個願意在孩子性格養成方面和家長進行探讨的好老師。

換位思考一下,老師面對40個不同的孩子和家庭,各家教育各有不同,她願意聽取我們家庭的教育理念,根據我的想法做出協調,真的特别難能可貴。

03

成為老師的“資源”,

不被關注都不行

随着和老師的溝通次數增多、距離拉近,出于善意而非刻意的,我開始非常自然地想到,那麼我可以幫到老師什麼?老師需要什麼?

我發現學校公衆号時不時就會發一些老師們的學習、試講、實踐活動,但有一篇文章就比較特别,在老師的課堂上,家長也擔任了助教的角色。我突然意識到,原來在老師的業績裡,除了帶班上課,“家長配合度”也是老師的KPI之一啊!而家長,也是老師手中的一項資源,老師越能調動資源,就代表着工作能力越出色。

這又讓我想起有個攝影很拿手的朋友經常會去她女兒的學校裡幫忙拍活動照,原來也是去充當“活資源”的。

意識到這點,我開始留意機會。有次女兒回來和我說,“媽媽今天我們學了一堂關于桂花的課,老師問我們有沒有吃過桂花糕,我就和大家說我吃過,我媽媽可會做了,同學和老師都很羨慕我。”

“他們為什麼羨慕你啊?是不是隻有你吃過!”

“可能是的吧,吃過的小朋友比較少,而且你還是自己做給我吃的,不是外面買的,他們更羨慕了。”

我當時隐隐就有一個小想法,是不是可以把我做的桂花糕給每個小朋友都嘗嘗,另外再分享一下具體的做法,做一個家長小課堂。我就勇敢的敲開了班主任的小窗,沒想到老師當即就同意了,馬上就和我敲定了家長課堂的時間。

而當我把這件事告訴女兒時,她特别興奮,每天晚上都會花半小時跟我一起預演。

活動當天的現場氛圍特别好,女兒在那一天也收獲到了成為“宇宙中心”的感覺。

終于,通過了半年多的努力,我找到了對自己來說最舒适、真誠的和老師溝通的機會,而這些基于教育本身的溝通,也是最直接有效地讓女兒得到老師關注的途徑。

OK媽媽最後說:

最後我也想再多說一句:跟老師的交流真的不在于頻繁不頻繁、聊得多不多,而在于态度認真,切中老師需要家長配合的點。孩子是否得到足夠關注也不是不分時機地“求關注”,而是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表現和老師的關注是對等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