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說,青春期就像開盲盒,幸運的家長遇到的孩子能平穩度過,鬧心的家長打開的則是天天雞飛狗跳的孩子。
實際上青春期到底是平穩過渡還是幺蛾子不斷,和12歲之前的教育密切相關。

朋友同僚家的孩子,前段時間和父母吵架離家出走,家長找了四天才找到,父母急的頭發都白了一半。
這孩子從國小開始學習就抓得非常緊,即使是周末也是課外班興趣班一個接一個,平時也很少出來玩。孩子的成績也不确實錯,可是到了國中後,成績卻一路下滑,怎麼也追不上去。
父母覺得孩子太懶,力氣沒用足,孩子覺得自己用盡全力也就這樣了,後來幹脆不學了,家裡天天為學習的事情吵不停。終于爆發一場後,孩子一怒之下離家出走了。
父母報警,狂找了四天後才找到。家長們在群裡感慨,萬幸的是孩子隻是離家出走,如果那啥了,後果真是不敢想象。
雖然青春期的孩子從大腦發育還是内心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有的孩子卻能非常穩地度過,而有的孩子随時炸毛,和父母勢如水火,這一切的背後其實都是有迹可循的。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層層蓋高樓,凡是青春期出幺蛾子的孩子,其實早有征兆,特别是國小階段有這兩個問題的孩子,一個也逃不過。
第一種——學習被壓得太狠的孩子
國小雞太狠的孩子,很容易在國中出現躺平擺爛。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漸爆發的過程,而有的孩子在國小階段被壓榨得太狠,到國中,學科增加,學習量暴增,有的孩子就崩潰了。
特别是那種在國小用盡全力的孩子,成績卻不能突出的孩子,到了國中很難找到自信,很容易洩氣,幹脆就躺平不學了。
認識的一位國中老師告訴我,這幾年,國中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幾乎每年都有休學的娃。他們大部分都是在國小被狂雞的娃,後勁兒已經被榨幹了,幹脆放棄不學,自暴自棄,甚至厭學。
第二種——親子關系有問題的孩子
凡是親子關系有問題的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肯定是管不住的。
國小被溺愛放縱的孩子,處于一管就炸毛的狀态,甚至有的娃會奪取話語權,大部分家長隻能事事聽從,無計可施。
國小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非常抗拒父母的管束,處于打也打不服,說也聽不進去的狀态,和父母關系冷到冰點。
小時候父母管教過于嚴厲的孩子,青春期很容易出現反彈。事事都和你對着幹,動不動就出現極端舉動,非常可怕。
不健康的親子關系,會帶來不正常的青春期成長。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發生着巨大的變化,他們自我意識增強,渴望着和父母的割裂,盼望着成長,希望一切能說得算。
如果12歲之前,孩子和父母關系不好,成長得壓抑辛苦,在這個階段都會爆發,變得敏感自私,任性叛逆,凡事都喜歡和父母對着幹。
然而尋求獨立成長的孩子因為缺少人生經驗,很容易感到迷茫和失落,出現悲觀情緒,不少孩子出現抑郁,厭學等問題。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特殊時期,如果孩子不到12歲,父母要做好鋪墊和引導,避免未來的雞飛狗跳,如果孩子已經進入12歲,父母就要學會和孩子溝通的技巧,避免孩子各種作妖。
1、多關注學習以外的東西
如果孩子在你眼裡隻剩下學習,那就要做好青春期随時翻臉的準備。
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天才隻是少數,我們的孩子大部分都隻是普娃,是以不要過分糾結在成績上,而是要多關注學習以外的成長。
孩子是否喜歡博覽全書?
是否喜歡運動?
是否有擅長的愛好?
是否和同學能和諧相處?
孩子是否樂觀積極,擁有好性格和穩定的情緒?
一個人的成長是立體的,多方面的,不要用成績将孩子一棍子打死,而是從多方面去關注和引導孩子,讓孩子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學習機器。
2、做好陪伴和後勤
有底線的愛和充足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
父母的底線會讓孩子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具備基本的道德底線,在為人處世上擁有自己的原則和邊界。
充足的陪伴讓孩子内心充盈而溫暖,充足的愛和陪伴讓青春期躁動的孩子感到心安,他知道無論什麼時候都有愛自己的父母陪伴在身旁,安全感十足。
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要少說話,做好後勤工作,就是對孩子成長最大的支援。
3、學會讀懂孩子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經曆過青春期,但是當我們成為父母後,還是不懂孩子。
當孩子出現早戀苗頭,如何溝通孩子不抗拒?
當孩子和朋友出現沖突,如何安慰孩子,教孩子正确處理?
面對未來成長,如何引導孩子做規劃?
面對眼前的學習,如何勸導孩子,他才不反感?
時代在發展,每一個年代的孩子思想都已經完全不同了。我們隻有不斷學習,才能了解孩子,和孩子和諧相處,學會和孩子溝通對話。
青春期并不是開盲盒,國小的底子打好了,再加上青春期父母的智慧處理,孩子的叛逆都不會太過分。
是以,作為父母,我們與其抱怨老天給了我們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不如先反思下教育,是否給孩子打下了“聽話”的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