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産家長們的焦慮,很大程度來自對“富養”概念的誤解

 看點    近年來“富養”一詞頻頻走進我們的生活,很多家長把富養了解成為物質的富養,以至于在過分追求“富養”的過程中出現了焦慮。而這恰恰是因為落入了三個常見的認知誤區:過分追求世面、“無菌”養娃、迷信知識。

本文轉載自公衆号:帝都小五媽(ID:pku5mama)

文丨小五媽    編丨May

有時候真覺得,在這個社會,中産父母們可能是最“難受”的一撥人:見過什麼是上層,見過什麼是好的教育,又不能完全夠得着。一旦有了孩子,就想盡全力給他/她最好的,生怕孩子階層跌落。

我就從很多有女兒的家長那裡聽過這樣的觀點:

一定要“富養”孩子,要給孩子買漂亮的衣服,買好看的玩具,帶她吃高檔的餐廳,學很多才藝,帶她去遊覽世界。這樣養大的孩子,才會有眼光,有格局,才不會輕易因為一件首飾、一個名牌包包就被哪個壞小子拐走了。

中産家長們的焦慮,很大程度來自對“富養”概念的誤解

其實,通過這些年的觀察,我發現,可能中産家長們對“富養”這件事,多多少少有些執念,或者認知的誤區。

簡單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希望大家看了以後,能減少一些養娃的焦慮吧。

誤區一:過于追求見世面的“新鮮感”

有的父母覺得,一定要讓孩子多多見世面,認為孩子見的新鮮東西多了,才不會輕易被誘惑。

帶孩子到家門口的遊樂場、博物館還不夠,再多花點錢,帶孩子到全國旅遊;

遊了全國,覺得還是不夠,再帶去歐洲、美洲;

光是走馬觀花地旅遊還不夠,再咬咬牙,讓孩子參加國外的夏令營;

感覺還是不夠,再繼續花錢,去南極看冰川,去非洲闖熱帶雨林……

表面看上去,孩子的人生精彩紛呈,但如果隻是單純讓這些新鮮事來刺激孩子的感官,這樣的活動對孩子來說就是無底洞,見再多“世面”,精神也還是空虛的。

你以為孩子見慣了人世繁華,不會被花花公子的首飾和包包騙走,但是,當孩子習慣了追求生活的新鮮刺激,她卻更可能被身無分文的街頭浪子的一個帳篷一條狗一個破吉他拐走呢!

中産家長們的焦慮,很大程度來自對“富養”概念的誤解

插個題外話:說到這裡,我想起瓊瑤的一篇小說:從小嬌生慣養的富家小姐,抛棄一切跟一個窮畫家結婚,在她眼裡,他的窮、他的酗酒,甚至他對她的暴力,都是才華和風骨的展現。結局很慘,曾經閃閃發光的少女,被失敗的婚姻百般蹂躏,變成了生命枯槁的婦人。這篇小說叫《生命的鞭》,可能是瓊瑤那一堆“毀三觀”的作品裡,唯一一篇沒有歌頌愛情至上的。

我覺得,我們需要教育孩子的,不是從“未見過的世界”裡去擷取新鮮刺激,而是擁有一顆能夠感覺和欣賞“平凡的世界”的心。

我們放眼古代那些經典的古詩詞,有多少是因為新鮮刺激得來的佳句?不都是來自詩人對身邊事物的那顆敏感之心嗎?

他們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裡感受四季的輪回,從“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鈎”裡感受天倫之樂。我們的孩子,能從身邊的日常裡感到生活的幸福嗎?

讓孩子體驗冬天,就一定要帶她去阿爾卑斯山滑雪嗎?當她哪裡都不去,就隻是走在小城的街頭,看到糖炒栗子和烤蕃薯的大叔、看到枯黃的落葉、聞到老舊樓道裡暖氣片鐵鏽的味道,就感受到了冬天,那才是永遠保持對生活的新鮮感了!

中産家長們的焦慮,很大程度來自對“富養”概念的誤解

誤區二:過于追求“無菌”的成長環境

有的父母,過于刻意地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夫妻有沖突,偷着吵;

婆媳有沖突,背着說;

工作不順、掙不到錢,也不讓孩子知道。

不但在現實中不讓孩子接觸任何負面的情緒,就連孩子看的書,都給把關得嚴嚴的,但凡孩子讀物裡發現一點怪力亂神,就恨不得給教委打電話舉報。

就算看名著,也要帶着質疑:水浒傳裡這些暴力内容,孩子能看嗎?紅樓夢裡關于愛情的描寫,會不會導緻孩子早戀?

總之,孩子的世界裡,總是一片和風細雨,情緒太單一,家庭永遠和睦、老師永遠愛護、想要什麼永遠都可以得到,從小就是無憂無慮的公主。

在這樣“無菌”環境裡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成為缺乏共情能力的“傻白甜”,因為孩子每次還沒等到有負面情緒,就被家長給及時撲滅了。

我的建議是:不要刻意給孩子營造一個無憂無慮的公主世界。

想當公主的話,孩子長大了會自己選擇的。

一個孩子十幾二十歲時說自己想當公主,那不一定是真的想當公主,也不一定當一輩子公主。而如果到了四五十歲還想當公主,那才是真的想當公主。

十幾二十歲的公主,不值得羨慕;四五十歲的公主,才值得羨慕。

中産家長們的焦慮,很大程度來自對“富養”概念的誤解

平時,家裡必要的争吵,不用瞞着孩子(隻要不是為那些雞毛蒜皮的事造成情緒内耗的無效争吵)。家裡遇到困難了,也不用瞞着孩子。

父母的憂慮,可以講給孩子聽,父母是大老闆的話可以跟孩子講最近金融市場不穩定、股價下跌,父母開小門市的話可以跟孩子講客流減少、利潤下滑,父母當農民的可以跟孩子講今年谷賤傷農……

如果現實生活過得一帆風順的,讓孩子多讀經典文學作品,從《駱駝祥子》《活着》《平凡的世界》裡,看到千萬種人生。最高貴的公主,心裡裝的不是水晶鞋,而是天下蒼生。

誤區三:過于崇拜知識,以至于迷信知識

很多中産父母,都是名校畢業,親身驗證了知識改變命運。

可能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導緻鑽進了迷信知識的牛角尖。

展現在養孩子上邊,就是過于“照書養”,恨不得讓孩子從小就像大學生一樣,天天強調的都是愛心、耐心、寬容、自律、節制、謙遜……

結果呢,我們過早培養出了一個紳士,卻讓孩子喪失了憤怒、反抗、随機應變的基本能力。

我也曾經在小五小時候有過這種傾向。

孩子想吃剛從冰箱裡拿出來的橘子,我怕涼,不讓吃,孩子哭得很可憐。我自以為看了很多育兒書,知道“糟糕的兩歲”“延遲滿足訓練”這些高大上的術語,堅持不滿足她。

中産家長們的焦慮,很大程度來自對“富養”概念的誤解

而小五外婆看不過眼,把我訓了一頓,說:“外婆給小五吃橘子!”

然後,外婆裝作很費勁地剝下一小塊皮,讓小五扔到廚房的垃圾桶裡,小五颠颠地照做了。回來以後,外婆又費了很長時間剝下一小塊皮,又遛了娃一圈。

如此這般十幾圈下來,橘子也基本在手裡捂熱了,既鍛煉了娃的身體,又做了延遲滿足訓練,又沒有把娃惹哭。

你看,知識确實是好的,但教育孩子不是像做題一樣,一個标準化答案就能解決問題。也不能像做化學實驗一樣,按照标準流程、加入規定量的物質,就能得到期望的反應。

孩子是靈動的生命,需要用人的天性、直覺、經驗來感覺和交流,而不能完全靠知識。

我們做父母的,有時也要與自己的直覺和經驗和解,不要過于跟“教育理論”較勁。

比如,當我們想對孩子嚴厲教育時,就不要太迷信“正面管教”。不用覺得,如果不用愛來感化孩子,孩子就會留下心理陰影。

中産家長們的焦慮,很大程度來自對“富養”概念的誤解

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當我們想要跟媽媽要什麼東西時,媽媽是怎麼拒絕的?

——媽,我想要XX!

——我看你像XX!

不是幹巴利落脆就解決了嗎?我們也沒留下什麼心理陰影吧!

大家在養娃中還有哪些焦慮,不妨留言讨論一下吧!

本文系【帝都小五媽】原創。本文作者小五媽,從衡水中學到北大中文系,分享我的成長、記錄養娃日常,讓自己和下一代越來越好。

發現優質教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