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央視新聞都在點贊的“後排男孩”,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内心有力量的人

作者:主創團·多多黛

最近,有一個“後排男孩”的視訊火了。

視訊裡,三個男孩伴随着音樂做課間操,動作幅度很大。

雖然是站在最後一排,可也是憑着盡情搖擺的舞姿,吸引了網友們的目光,高呼這就是青春啊,讓三個男孩原地出道,名字就叫“後排男孩”。

而且,還獲得央視新聞、新華社的關注。

據了解,“後排男孩”是南京鐘英中學初二的學生,學習成績都不錯;最重要的,性格十分陽光開朗,平時的課間操都是跳得很投入,活力滿滿。

看着他們大大方方的樣子,連我這個老母親為之動容,真的是太喜歡了。

現在的孩子,大多被繁重的學習綁架着,駝着背、眼睛呆滞、打着呵欠,寫不完的作業,而成績的好壞也成了評判他們唯一的标準。

其實,孩子的一生路還很長,而成績隻是暫時性的,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并不能作為衡量他們是否優秀的唯一尺子。

反而是在失敗面前的抗壓力,樂觀自信地生活,感恩父母以及身邊人,這才是一個孩子該具備的優秀品質。

父母愛孩子,總是傾其所有,希望孩子幸福。

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孩子有能力,去面對生活中困難、坎坷,這才是最重要的。

抗壓力,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力量。

孩子因為拼不好玩具哭鬧,老師的批評幾句就心情不好,學習中遇見一點困難就懊惱不已。

出現這些情況,說到底都是因為孩子抗壓力太弱。

心理學上有一種“蛋殼心理”,說的是人在受到外部壓力時,會懷疑自己,内心極其脆弱,像蛋殼一樣易碎。

有這種心理的孩子,一般表現為:

隻接受贊歎,接受不了反對意見;

内心脆弱,容易被外界情緒幹擾,敏感多疑;

隻接受成功,無法面對失敗的打擊;

遇到逆境,容易感到失望,會有極端行為,甚至輕生。

不論學習,還是生活,遇見困難或者挫折,都是常有的事,如果孩子的抗壓力弱,遇見一點事,不是怨天尤人,就是自怨自艾,負能量爆棚,不僅做不好事,更沒法好好生活。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抗壓力強的孩子,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平常心去面對這些不如意的事,全力以赴去面對問題。

可解決問題又需要孩子的另外一個特質——樂觀自信。

樂觀自信,是孩子成長的助跑器。

有句話這樣說:“自信可以使一張平庸的臉變得陽光燦爛!”

一個樂觀自信的孩子,不僅對自己充滿信心,而且對未知的事,也充滿了希望,這會讓他們在做事時,更容易取得成功。

電視劇《少年派》裡的江天昊,家境殷實,後來因家裡的生意失敗了,江天昊也從一個“富二代”變成了一個“負二代”,生活一落千丈。

一家三口從之前的豪宅搬進小房子裡,但江天昊并沒有是以埋怨什麼,因為他相信隻要努力,債務有一天總會還清。

他成立了“天昊小廚”,利用放學和周末的時間,線上接單、送貨,風雨無阻,而父母在他的影響下,也從低落的情緒中走了出來,信心百倍地從頭開始。

樂觀自信是孩子面對人生中悲傷、失敗和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武器。

不管遇見什麼樣的難題,樂觀的孩子,會信心滿滿地面對問題,不低估自己的能力,也不高估問題的嚴重性,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獲得更好的生活。

而悲觀自卑的孩子,看到的都是各種不公平,對未來沒有信心,覺得前途渺茫,可能會是以一事無成。

甚至,有的孩子還會把自己遇見的困難和苦惱,歸結于父母的原因。

這裡不得不提及孩子的另外一個特質——懂感恩。

親情不需要回報,但需要懂感恩。

莎士比亞在他的《李爾王》中寫道:“不知道感恩的子女,比毒舌的利齒更能噬痛人心。”

前不久,江蘇連雲港,一個小男孩因媽媽不給他買玩具,當街咬着媽媽的手不松口。

在路人的各種勸說下,小男孩好不容易才松了口。

可當得知媽媽還是不願意給他買玩具,扭頭又咬住了媽媽的大腿,死死地咬住,說什麼都不再松口,這件事還驚動了警方。

不懂得感恩的孩子,隻會伸手跟父母要,哪怕是一次被拒絕,都無法接受。

這樣的孩子,成績再優秀,又有什麼未來可言呢?

孩子不懂得感恩,并非全是孩子的錯,而是父母教育的失職。

正如畢淑敏說:“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是成人的自私,而是為了孩子的一世着想的遠見。”

高爾基說:“愛自己的孩子這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但如何教育他們,卻是個嚴重的問題。”

孩子的成長之路,不僅需要父母的陪伴,更需要父母去引導和教育。

首先,無條件地愛孩子。

樊登在《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寫到:“親子教育第一根支柱是無條件的愛。”

父母無條件地愛孩子,讓孩子有歸屬感,内心不孤獨,這樣才會有強大的抗壓力。

不要因為孩子聽話了,或者是取得了好成績,才去欣賞他。更不要因為孩子不聽話,或者犯錯了,去打罵孩子。

我們愛孩子,隻因他們是我們的孩子,沒有任何的附加條件。

表姐家的兒子,成績很一般,偶爾,試卷難度大,分數會考得更難看,會是以被請家長。

可表姐從來不會是以責備孩子,從學校回來,還會給兒子買半隻他喜歡吃的烤鴨。

用表姐的話說:“考得好,考不好,都是我的孩子。他也努力了,可沒有學好,我也不能打他罵他。”

因成績不太好,難免會被老師批評,可表姐的兒子,從來不會像其他孩子那樣生氣、情緒低落,而是一副“下課後,我又是一條好漢”的模樣,根本不妨礙他在體育課上的灑脫。

而表姐兒子之是以抗壓力好,正是因為表姐對兒子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會把孩子内心的力量調動起來,讓他自己主動成長,面對眼前的困難,克服内心的恐懼和畏難情緒。

當然,無條件的愛,并非是溺愛。

孩子犯了錯,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評。因為這時的批評是帶有情緒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而沒有一個孩子能接受父母不愛自己。

我們需要的是去修正孩子錯誤的行為,态度上了解和接納。

但是,也要告訴孩子,這件事你做錯了。

在《斯賓塞的快樂教育全書》中寫道:“接受了積極暗示的孩子,即使在成長的道路上遭遇了失敗,也總會不畏困難,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然後重新開始。

其次,不包辦,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事。

劉墉說:“讓孩子有成就感,比成績更重要。”

今天我學會了這個,明天又學會了那個,小小的成就感慢慢堆積,就累積成一座自信的金字塔。

父母放手讓孩子去做事,會提升孩子的價值感。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是有價值的時候,那麼,他不會輕易放棄自己,會更樂觀和自信。

山東臨沂一個12歲男孩,會炒很多菜,一般的家常菜基本上都難不倒他,之是以會做這麼多菜,也是因為媽媽的放手。

四年級開始嘗試做菜,媽媽也沒有阻止,而是支援和鼓勵他,做得越多,經驗越足,會的花樣也越來越多。

因年齡小,孩子做事不如成年人那麼完美,我們需要做的是,看到孩子閃光點,并把它放大,這是讓孩子獲得自信最有效的辦法。

生活中,父母不吝啬表達對孩子的欣賞、坦然說出對孩子的愛,這樣孩子才會更加自信、樂觀。

再次,舍得讓孩子吃苦。

屠格涅夫曾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吃苦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現在孩子上學,基本上都是家長接送。

可在接送隊伍中,我經常看到一個小男孩,背着書包,手裡提着水杯,自己走回家。

後來,我才發現有個女人一直和他保持着不遠不近的距離。

有一次,我特意停下來和女人打招呼,問她怎麼不直接把孩子送回家?

她說,之前她上班,孩子跟着奶奶,被寵壞了,一言不合就對奶奶發脾氣、摔東西。

現在上學、放學都讓孩子自己走,她跟在後面,保證孩子的安全,就是想讓他吃吃苦,這樣他才懂得,之前奶奶來回接送他、幫他背書包的辛苦。

給這個媽媽的教育方式點贊,隻有這樣“狠心”,讓孩子吃苦,才能養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父母愛孩子是本能,而孩子愛父母是能力,需要去培養。

沙拉在《特别狠心特别愛》中曾寫過這麼一段話:“父母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在适當時機向他們索要。是以最終導緻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父母不僅是孩子的朋友,陪着孩子一路更新打怪;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鼓勵他們,指正他們的錯誤,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

父母愛孩子則為之計深遠。

真正聰明的父母,是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内心有力量的人,不僅樂觀自信,能邁過坎坷、踏過泥濘;而且懂得感恩,成為一個能溫暖他人、熠熠生光的小太陽,這樣的人生才能走得更長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