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之前看到一個視訊,董宇輝說每當自己回家,媽媽都會對他說:“兒啊,我隻想讓你成為一個快樂的‘傻子’。”
當時董宇輝聽到這個答案,心中全是芥蒂,想不通為什麼自己要去做一個快樂的“傻子”?
看他滿心疑惑,媽媽隻說了句:“你别失眠,好好吃飯,頸椎不疼。媽就想讓你成為一個快樂的‘傻子’。”
直到多年後再回憶,他才真正讀懂了媽媽當年對他深沉的愛。
相比世俗定義中的成功,在媽媽的眼裡,他能健康、快樂,活得輕松自在,比什麼都重要。
媽媽當年對他的期許,也成為了他長大後,多次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支柱。
心理學家維吉尼亞·薩提亞曾說過:“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微縮。”
父母給孩子的三觀和人生态度,都會成為孩子未來面對世界的樣子。
一個孩子人生最大的助力,從來不是來自于外界條件的加諸,而是源自成長時期,父母曾在他們身上種了什麼樣的“種子”。
成績,從來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準
最近看到一個視訊,一位教育從業者在接受采訪時說起,她曾遇到一個讓她特别心疼的孩子。
這個孩子說自己想不明白,為什麼明明努力了,成績還是隻有15分,他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意義了。
繼續深聊才知道,原來這個孩子從一二年級開始,一放學就被媽媽關在家裡,不能去任何地方,隻呆在家裡寫作業。
從小到大,媽媽就告訴他要考高分,可是他并不知道考高分是為什麼?他覺得考好成績的唯一意義就是取悅父母,因為分數不好,媽媽就不會愛他,隻有好分數,才能換得媽媽的愛。
他認為這是一場交易,好分數才能證明自己在媽媽心中有價值。
有句話說:“成功的感覺來自于内心,而非取決于外在的标準。”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内在價值,當父母給他們設定了成功的标準時,也就限定了孩子的各種可能性。
電視劇《小别離》中,有着同樣讓人窒息的一幕。
女兒方朵朵因為突然得知同學要出國的消息,心情被影響導緻考試發揮失常。
在看到考試卷後,朵朵的媽媽正襟危坐,開始機關槍式地質問:
“你哪裡錯了?”
“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
“我不相信這是你考出來的成績。”
“我不管你發生什麼事,任何人都不能影響你的成績!”
“給你将功補過的機會,下次必須90分以上。”
“我不管如何,資料能代表一切。”
為了補上成績,她給女兒設定了做題計劃,一張卷子做完休息5分鐘繼續下一張,看到女兒困得眼睛睜不開,她說:
“你到極限後,咬牙,再堅持,再到極限,再咬牙,再堅持……”
女兒實在熬不住,在爺爺奶奶家吃飯時都能趴桌子上睡着。可朵朵的媽媽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而是埋怨孩子不按照她的要求做,哭訴自己做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
直到女兒歇斯底裡地發出控訴:“你們尊重的隻有成績,我在你們眼裡隻是分數機器。”她才徹底清醒。
在另一段視訊中,有另外一個媽媽,她在遇到同樣問題時的處理方法,就很值得學習。
同樣在看到兒子隻有60分的成績單時,這位媽媽一開始也準備爆發。
可就在情緒爆發的那一刻,她突然想起,有次深夜她看到兒子伏案用功的一幕,哪怕困到不行,孩子也在埋頭努力。
這位媽媽試着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然後給兒子夾了他喜歡吃的菜,并鼓勵他:“兒子,你做得很棒!”
她用行動去肯定了孩子的努力,用行動告訴了孩子:比起成績,是否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同樣的問題,不同的處理方式,有着不同的結果。
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遇到各種問題的過程。
面對各種各樣的意外,父母的态度,影響孩子的态度。
你焦慮、失控,他隻能用叛逆來和你對抗;
你鼓勵、肯定,情緒穩定,他會學習你的應對方式,去應對他的錯誤和意外。
不要期待一個孩子具備比你更優異的處理壓力和焦慮的能力。
當孩子出現問題,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傳遞給他們焦慮的情緒,而是引導他們如何根據現狀尋找最佳解決方法。
你傳遞給他的是什麼,他回報給你的就是什麼。
成績好壞并不能決定孩子的一切。
相反,父母的人生态度,面對挫折和壓力的方式、行為、思維習慣……這些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
孩子的一生,早已被父母烙印
前段時間和朋友聊起孩子們的興趣特長。
我開玩笑地說,自己女兒胳膊短腿短沒有跳舞天賦,五音不全也不适合唱歌,畫畫和運動也是平平無奇。
可就是這樣看似一無所長的女兒,唯獨語感還不錯。
記得她還不到五歲時,有次看着外面狂風不止,暴雨即将來臨,突然就冒出了一句:“雁高飛,雨低回。”
雖然語意并不太通,但至少有那麼一點意韻。
而這些,都源于小時候我曾教她讀過和背過一首首詩詞。當初一點點的積累,竟然也能在不久後開出了一朵稚嫩的“花”。
孩子的一生,是在接受和适應這個世界的理念中,不斷被塑造和改變的,但唯獨父母在他們身上細節的烙印和積累,會一直保留下來。
富二代中,董明珠的兒子董東東,每次被提起都能引來一衆贊歎。
雖然母親早已為他打下一片江山,隻要不過分揮霍,基本可以讓他一生無憂。但他依然謙遜低調,勤奮努力。
當初母親向他抛出格力的橄榄枝時,他一點都不猶豫就拒絕了。他說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甚至希望母親不要主動向媒體提到他,因為他不想頂着“董明珠兒子”的光環。
而這一切,都源于母親對他的影響:“我的媽媽是從零開始的,我是她的兒子,我也可以從零開始。”
母親曾經奮鬥的樣子,成為了如今孩子奮鬥的模闆。
俞敏洪曾在采訪中說,自己當年求學時,母親為了幫他找到一個補習名額,直到深夜,才披着一身泥濘回到家。
他說,當他看到母親的狼狽時,就覺得自己必須要好好學習。
初次看到這段内容時,我曾淺顯地了解為:母親的付出讓俞敏洪覺得心疼,是以想要拼命讀書回報母親。
直到多年後,再次在視訊中看到俞敏洪提起這段故事,才明白,當時的少年俞敏洪,除了對母親的心疼外,更多的是從母親身上看到了那股堅韌和不放棄的勁兒,還有為了想做成一件事去拼命努力的态度。
孩子如何面對世界,不是完全複制父母的樣子,也不是按照父母期待的樣子生長。
而是他們在模仿父母後,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最終找出一套足夠自洽的成長法則。
就像董宇輝的媽媽希望他快樂簡單、健康幸福就好,媽媽對董宇輝的期待也烙印進了他的人生中。是以他會在直播時說,如果将來自己有了孩子,成功不會是他孩子人生的第一等鑰匙,而是希望他能夠:
有健康的體魄,免于疾病的折磨;
有正确的三觀,時刻能保持清晰;
有感受幸福的能力,不去蹉跎自己的一生;
有穩定的情緒狀态,不折磨自己,不折磨身邊的人。
父母的三觀裡,藏着孩子20年後的樣子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父母對孩子的三觀影響到底有多大?”
有人回答:“就是某一天,當他們離開後,我無論獨自面對什麼,他們依然是我心中的力量。”
演員大張偉讀書時,想像舞台上的那些人一樣彈琴、玩搖滾,老師和别的家長都覺得他瘋了,唯獨母親義無反顧地支援他。
有段時間,他看着舞台上的人穿着破洞褲子,覺得他們非常酷,結果第二天媽媽就給他縫了一條一摸一樣的褲子。
雖然他的母親的意識裡并不了解兒子喜歡的這些新興事物,但她依然選擇了支援。
母親的那句,“我不希望兒子成為我希望的那個人,而是成為他自己。”一直支撐着大張偉在音樂道路上一路向前。
可以說,是母親的無條件支援,給了他往後人生一往無前的動力。
《父母的覺醒》中寫道: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适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你的父母時,你的内心就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進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是以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讓你的三觀,成為他們的精神指引。
就像那句話所說的:“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不是在培養一個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個具有獨立特征的靈魂。”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身後都有着一個努力提升自我的父母。
也許我們的孩子不一定會成為一個驚天動地的大人物,但身為父母,我們能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提升,引導他們過好幸福樂觀、健康積極、充實而有意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