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季破九分的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
曾在一個個饑腸辘辘的深夜點燃觀衆的“肉欲”,
也成為了無數撸串愛好者心巴子上的白月光。
時隔兩年,《人生一串》原班團隊攜新作歸來,
預告片一出,總導演陳英傑操着熟悉煙嗓的一句“好久不見”,就引爆了小破站的彈幕。
依舊是滿滿的市井氣與江湖氣,
依舊是突破一般紀錄片尺度的敢拍,
這一次,聚焦的是電商時代下,中小賣家們的鮮活故事——
《這貨哪來的》
01
從情趣内衣,到卡車床墊,
從直播炒菜,到白事用品……
紀錄片不拘一格地将當下各種靈活就業樣本收入鏡中。
也曝出不少行業“内幕”,讓人大開眼界。
以百萬文案與視聽語言水準見長的團隊,這次更是将旁白與鏡頭玩出了花。
随便拎出一段感受一下:
“走過幽深晦暗的人性樓梯,穿過保管秘密的欲望回廊。
燃上一盞暧昧的燭光,釋放一些撩撥的能量。
晚風有些襲人,羅帳自在翻滾。”
寥寥幾句,暧昧叢生的氛圍感就溢出螢幕了。

這是說啥呢?
跟随鏡頭,我們來到一家情趣内衣店的廣告拍攝片場。
在廈門集美區的老街上,坐落着一個國土面積十平方米的“情趣帝國”。
不遠處,老人們正觀看着古色古香的歌仔戲演出,高亢的聲線穿越小巷,成了這座情趣片場的背景樂。
古典與現代,保守與獵奇,碰撞出有點違和又有點好玩的效果。
片場聚光燈下風情萬種的主角,則是這家店的模特兼老闆鹽不浪。
拍攝完畢,換上常服,鹽不浪很快又坐到了一方小小的手機螢幕前,無縫切換為情趣内衣界的脫口秀女王,開始直播帶貨。
一邊照顧着全國男女的緊急欲求,一邊大方敞亮、舌燦蓮花地輸出着清新脫俗的的兩性觀念:
“有些人,看見一個女的穿情趣内衣,不得了,看見了什麼大寶藏一樣。”
“人類進化的時候,是不是對你按下了暫停鍵,你不知道女人有體毛這件事情。”
“什麼是愛情,就是兩個人互相問對方晚上吃什麼,直到其中有一方進入墳墓。”
開情趣用品店,難免會面對一些偏見:
不少人戴着有色眼鏡看她,認為“你這個東西會引起我的欲望”。
鹽不浪卻光明磊落地一語道破:“欲望是人一生當中你就要和它相處的東西。”
是以每當她直播發貨,總有一群熱情的網友等待着被她的金句洗禮。
但想做好生意,遠不隻是拍拍美照、耍耍嘴皮子那麼簡單。
小小的團隊中,成員們各司其職。
玩轉配貨穿搭,把控圖文尺度,對接生産廠家,一起開展腦暴,預測行業流行趨勢,還要周旋各種奇葩買家……
售賣情趣内衣,突出的是一個意境。
開發新品時,鹽不浪往往會先構想一個場景,
“在卧室聽着一首很好聽的音樂,慢慢穿上一件衣服。”
再給這件衣服起一個詩意的名字,如此便能增強顧客對于商品的想象——
在欲望中重生的“幹枯玫瑰”,
讓人欲罷不能的“黑色罂粟”,
連導演都叫不出口的“奈奈小綿羊”……
這是可以播的?
靈感有時候來自一首歌,
“直接用周傑倫的歌名,夜的第七章。”
有時來自底層需求,
想喝酒了,直接用酒的名字命名,“朗姆酒。”
又或是一部電影:
希臘風格的生化危機角色“米蘭達”夫人;
帶有複古熱帶風情的“蜜桃成熟時"……
天馬行空,百無禁忌。
而在這樣一次次推陳出新中,我們也不難發現,一些東西正在悄然改變。
據鹽不浪觀察,一開始購買情趣内衣的,多是三十幾歲的顧客。
需求也比較單一,花色以豹紋為主,“純粹就是很野性的東西”。
而到了2018年之後,使用者年齡開始集中在28歲以内,年輕人居多。
款型無限豐富,用途也不再局限。
一些女孩将情趣内衣當作居家睡衣;
另一些女孩則幹脆将它們融入日常穿搭裡,幻化為打造不同風格的時尚單品。
相比過去,越來越多的女性買家開始正視自己的欲望。
情趣内衣從兩性的需求,變成了讓女孩們自我認可、自我取悅的精神享受。
“以前我從來不敢穿什麼的,或者隻是為男朋友穿的。
但是我現在穿上這件睡衣,我覺得自己好棒,
我自己很開心。”
02
網際網路時代,手機俨然成了人類的外挂器官。
就像人需要衣服,手機也需要不同的手機殼,來彰顯主人的個性。
在中國最大的電子産品集散地深圳華強北,手機殼的産業世界異常殘酷。
商家企圖踩準爆款,但市場瞬息萬變難以捉摸,一不小心就會生産過量,占據庫存,燃燒租金。
也正是這些尴尬的庫存,養活了不少像下面這樣的“尾貨小隊”——
在鋼鐵森林之下的城中村倉庫裡,三位小夥正在努力搶救一批被商家淘汰的手機殼尾貨。
帶頭的伊哥,是拓展貨源的行家。
進貨的重要管道,來自珠三角各個倒閉的工廠和檔口。
有時市場上賣到一百多塊一個的高端手機殼,工廠老闆為了清貨,還會倒貼郵費給他們拉走。
大批過時的爆款被“尾貨小隊”截獲,從他們的手中再次流入市場。
線上,直播賣貨。
十元十個包郵的盲盒,收到什麼,全憑手氣。
線下,擺攤吆喝。
擺攤經驗豐富的伊哥,有自己獨特的夜市哲學:
夜裡九點出攤,要挑對地方。
坂田地鐵站前,(當時的)核酸檢測點後,這方廉價寶地很能治愈過路人的陰沉心緒。
站位要足夠高,直接站在凳子上吆喝,讓行人很難忽視。
地盤要足夠大,十米長的殼山殼海,讓顧客應接不暇,挑花了眼。
還要跟客戶保持交流,但話不能多說,這樣他們才能恰到好處地沉浸在浩瀚殼海中。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價格。
别人賣兩塊,他就賣一塊。别人賣一塊,他能降到五毛。還有精美禮品随機掉落。
“手機殼10元3個,再送個手機繩!”
如此聚起人氣,炒熱氣氛,将生意盤活。
說是套路,說到底靠的還是“賣力”二字。
然而在尾貨生意“小本萬利”的美好願景下,伊哥的團隊的終極對手也悄然逼近。
手機殼的一件代發系統橫空出世,建立了從接單到發貨、自産自銷、先銷後産的閉環。
網上賣出一個殼,後端才生産一個殼,這也意味着行業大量積壓庫存的時代即将成為過去。
在多方博弈的電商海洋中,處于食物鍊底端的伊哥,會如何在夾縫中求生,成了未知數。
但可以确定的是,
手機尾貨,對于伊哥來說,隻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
在關于他的故事裡,我們總能聽到這樣的抱怨——
來自隊友的:“小點聲,我耳朵都要炸了。”
和來自供應商的:“我不喜歡跟伊哥見面。”
這個被隊友“嫌棄”,讓電商老闆“膽寒”的年輕人,有着跟尾貨一樣頑強的生命力。
在華強北鬼市貿易過名表,在坂田北街頭倒騰過玩具。
線上賣貨,線下擺攤,白天還幹着維修手機的活計,
不遺餘力地撲騰,最大的目标,是在深圳買套房安個家。
“老爸身體不好,是以我比别人要努力。
老爸以前,一個脾動了手術,我救了老爸的命,他又活了六七年。
如果那幾十萬不用來看病的話,現在房也有了。”
說這話時,你能從一向情緒高昂的伊哥眼裡看到一瞬間的落寞。
說完這些,他又立刻恢複原來的精神頭,奔赴到下一場叫賣裡去。
03
四川綿陽的鳳梨哥,是一位小吃店主兼線上大廚。
做主播三年多,每天的任務就是為螢幕前的買家們直播炒菜。
買家拍一單,他就炒一單,單鍋小竈,不留存貨。
黃啤配白酒,肥腸帶雞雜。
火紅的食材在油鍋裡咕噜冒泡,滲透着被川風川水加持過的道地風味。
下單的人不少,圍觀的看客更多。
每一鍋背後都有無數饑餓的眼睛,緊盯螢幕用意念榨幹這鍋屬于别人的麻辣滋味。
在不起鍋的時候,鳳梨哥也負責陪聊。
唠唠家常,聊聊生意經:
“你們拿做飯的時間掙錢,我拿掙錢的時間來做飯,咱們就形成一個閉環了。”
還不時教大家一些點外賣的經驗:
“你就問商家可不可以自取,他如果他說可以自取,你就買他的。他說不支援,你不要買他的。”
賣家的生意,折射出的也是買家的生活。
鳳梨哥将直播的時間選在晚上。
因為這時大主播下播了,觀衆們沒地方去,暫時又睡不着,可能會刷到他的“深夜放毒”。
配着螢幕裡的麻辣誘惑和江湖夜話,他們的心和胃,都被套牢在了這個空虛的夜晚,得到了片刻的慰藉和安撫。
剛開始直播炒菜的時候,鏡頭裡經常是一口空鍋和發呆的鳳梨哥,有粉絲晃進來,以為直播間卡了。
漸漸地,小有名氣的鳳梨哥開始擁有一些粉絲,讓他的炒鍋也熱鬧了起來。
甚至有鐵杆粉絲,就在直播間蹲守着,隻要鳳梨哥沒訂單,就下一單。
目的不是吃,就是為了看鳳梨哥炒起來,讓更多的粉絲看見。
與《人間一串》一脈相承,《這貨》最大的特點,在于足夠接地氣的語境與非官方的視角,
在平實與诙諧中,舉重若輕地照見人間百态——
上海的日式搬家公司老闆,在一次次出工中見證了無數酸甜苦辣:
有人一直在漂泊,N年搬N次家。
有人熬出了頭,搬進了寬敞的新房。
住在老弄堂裡的上海阿姨,臨搬家那天,幾十年的老鄰居老街坊到樓下挨個跟她道别。
在商海沉浮的滬漂大哥從豪宅搬進了蝸居,略帶苦澀地跟老闆講價:
“說實話,你給我算的不要太貴,我破産了。”
下班後在夜市駐足于手機殼攤位,
花上幾元錢,就能換一個心情,換一種人設,
是都市打勞工從996、007中得到的片刻歡愉。
在連雲港灌雲縣的情趣内衣工廠裡,
那些讓人血脈噴張的作品,對于這些泰然自若的工廠大媽們,就像曬稻谷一般日常。
看到這佛系的一幕,我們才領會了什麼叫做“周遊人間無數事,隻道風月是尋常。”
在這個無常的時代裡,
無論賣家還是買家,
無論他們為生存使出的是巧勁或是蠻勁,
無論結果如何,
他們都種下了獨屬于自己的希望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