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還是硬着頭皮來談及這個話題,關于對元清兩個朝代的認識,網友們說法不一。今天也來說說元朝、清朝對中國發展的影響,還請諸親批評指正。不過,我還是保證,我将不帶任何的民族立場來,敬請放心!
我們都知道,元朝和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個非漢族統治的朝代。客觀地講,如果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立場上來評價,元清兩朝還真的使中國錯失了與世界共同發展的良機,阻礙了大陸的社會進步,甚至中斷了大陸領先世界的曆程,導緻了近代中國落後于西方。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希望能與諸君共勉!
元朝軍隊
一、文化上的先天不足喪失民族團結,給曆史的發展開了倒車
從元清兩朝統治者相關的民族制度來看,都高度展現了對主體民族(漢人)的鄙視,加劇了統治階級與群眾之間的沖突。元清統治者原本都是生在奴隸制部族社會,而中原漢人早就進入了封建社會。他們入主中原後,隻認為自己是勝利者,并不懂得社會形态之間存在的文化差距。統治中原後,就按照本民族價值觀推行了一系列露骨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比如元朝,就将人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蒙古人;第二等級是色目人;第三等級是北方漢人;第四等級是南人,即蠻子或南蠻。在統治者劃分的等級中以蒙古人的地位為最高,占大多數的漢人地位最低。
漢人一般隻能擔任州、縣等中下級官員。人犯了同樣的罪,也因民族等級不同,罪罰也不相同。政府對漢人強行征收糧畜及賦稅,蒙古人則例外。民族等級之間的差别,還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樣在滿清,也是将百姓分為三個等級。最高等級為滿族蒙族;第二等級為漢族官僚體系;第三等級為其他民族。還推行了旗民分治(八旗制度),滿漢官異制,圈地、投允和逃人法,剃發易服等。這些政策也都具有鮮明地“奴隸制”特征。
忽必烈與丘處機
有人會說,元清這兩個朝代雖然是外族統治,但他們也都重用了大量的漢人官員,也采取了“漢化”政策,又怎麼會是落後呢?是的,即便元清兩朝也确實使用了大批的漢人官員,但這隻是“以漢治漢”的手段而已。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其貴族的統治和民族特權。廣大的人民,特别是漢族勞動人民,處于社會的最底層,遭受着沉重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剝削。
他們口頭上說漢化,也采取了“崇儒”,但隻是選擇性地采納那些,對統治漢人更見效,甚至說更僵化,更極端的集權制做法,清朝将集權制竟做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漢族盛世統治者的“民本思想”并沒有較好地應用。《孟子•離婁下》:“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顯而見之,這一執政理念是以民族團結為前提的。是以,曆代漢政權從未出現過按照民族來劃分貴賤等級的做法。然而,滿、蒙政權即便是采用“漢制”,也沒有放棄民族壓迫。他們又怎能犧牲自己的民族特權呢。滿清政權來源于原始部落的建州女真人,蒙元統治者來源于遊牧部落,當他們絕對處于社會優勢時,原有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意識,将會主導其行為方式。
在奴隸制傳統文化影響,決定元清政府對漢民的政策。即便成為統治者之後,将會自然不自然地以了“征服者”自居。什麼民族平等,什麼民本思想都被忽略,取而代便是等級之分,奴仆關系。由于他們是武力征服了漢族,對自己這種偶然“成功”心有餘悸,能否讓漢人真正“誠服”缺乏自信心,于是強權政治和壓制漢人便成為首選。即便已進入封建社會,但大批的農民(漢人)實際變成了“奴隸”。落後民族文化存在的這種先天不足,勢必要導緻民族沖突的加劇和民族之間的互相對立,加大了人民之間的“内卷”,嚴重阻礙生産力的發展,阻礙社會的進步。
元朝蒙古族兵士
二、落後的統治理念抑制了小資産階級發展,錯失了發展資本主義的良機
縱觀世界發展史,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曾出現過“軸心時代”,這一時期,并無互相關聯的東西方世界,幾乎同時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等先哲,人類文明獲得了重大突破,人類集體智慧出現了一次飛躍。14世紀到16世紀歐洲的“文藝複興”運動,也讓人類取得了類似的巨大發展。文藝複興的實質是資産階級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也是歐洲從封建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轉變的象征。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促進了人民的覺醒,開啟了人類現代化征程,為大航海時代及後來的工業文明奠定了基礎。
同時處在東方的中國也曾有過這樣的機會。經過秦、漢和唐朝一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發展,便來到宋朝,宋朝則是中國曆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當時的大宋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印刷、造紙、絲織、制瓷等制造業和手工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高度發達,與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代還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改進機械農具,農業發展迅速。尤其國内商品經濟和商品交換相當發達,小資産階級方興未艾,新興的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甚至出現了具有資本性質的職業商人,金融業蓬勃發展,北宋就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币(銀票,也稱驕子)。如果從宋朝算起,中國的資本産生至少要早于西方200年。
有人推算,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宋代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認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科技發展到宋代,已經呈現巅峰狀态,在許多方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或歐洲的水準。由于西夏阻隔了西北的絲綢之路,東南沿海的港口成為新的貿易中心。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即便宋朝的軍事不強,但其軍事技術還是相當了得。宋朝的火器登上戰争舞台,使用霹靂炮、震天雷、引火球、鐵火炮、火箭、火球、火槍、火炮等火器,逐漸進入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時代。由于軍事機械,如投石機等使用,車行炮、單梢炮、七梢炮與旋風炮也相繼出現。
清明上河圖
然而,蒙古可汗進入中原之初,慘酷的屠殺和劫掠,給北方地區的經濟帶來了嚴重的破壞。蒙金戰争時期,曾打算盡殺漢人,把耕地都變為牧場,後來之是以保留漢人和農業生産,也是為了盤剝和稅收來確定财政收入。從奴隸制部落走來的元朝統治者将大部分官田賜給皇親、貴族、功臣、寺觀,王公貴族還可随意圈占民田,變成自己的牧場,使得大部分群眾失去了土地而淪為了奴隸。“驅口”就是元朝的産物,他們大部分是戰争擄掠的人口,也有因貧困賣身或因犯罪淪為驅口。
驅口,其實就是奴農,有官奴、私奴之分。官奴主要從事官方手工業勞動;私奴是主人的私有财物,子孫永遠為奴,主人可自由買賣。據史料記載,元朝佃戶是地主附屬品,佃戶生男便為奴,生女便為女婢或充當妻妾。元朝官方集中控制手工業工匠,經營日用工藝品的生産,對社會商品經濟和民間手工業及小資産階級采取了限制措施。對大多數群眾的盤剝和壓迫,嚴重破壞了生産力,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宋朝開放包容的文化和發達的經濟狀況蕩然無存,社會甚至也淪為了“農奴制”,這是典型的曆史倒退。
在明朝,民間的手工業不斷壯大。明朝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演變,而且變化得更為徹底。迄至明朝後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制外,一些手工業都擺脫了官府的控制,成為民間手工業。到了明朝晚期,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同期西方強大,當英國商人手工場業主擁有幾萬英鎊都算巨富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産已經是很尋常,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的經濟實力達到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
清朝,将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也推向了最高峰。對内仍然采取限制漢民的發展,曾屢興文字獄,以控制漢人為代表的士大夫的思想。清朝先後三次頒布圈地令,大量的你們(漢人)又淪為新主人的奴仆。閉關鎖國的國策,又将世界的中國又與世界割裂開來。曾實施海禁政策,為防止民變,還推行禁礦,阻礙工商業的發展和對外貿易。随着大航海時期的到來,西方一些資本開始投向科技和制造,社會進入工業文明時代。
然而,在蒙滿落後的部落文化和農奴制核心價值體系的影響下,即便實行了漢法,但民族隔離的莊園式财富觀,還是将中國社會引向了倒退。世界的西方已逐漸進入了資本主義,而東方的帝國卻不懂得,倘若财富變成“資本”會能更好地推動社會進步。這樣一來,在宋朝早就“萌發”的“資本主義”就被扼殺在搖籃之中。相對于西方的資本主義,東方帝國卻又回到了中世紀以前。使得我們沒能乘上這艘發展資本主義的航船,錯失了發展資本主義的良機。即便當時帝國的财富領先世界,但政治和社會形态上的落後仍然是絕對的落後。
清朝八旗爺的威風
三、落後民族的不自信,導緻了統治者對發展的恐懼
那些從奴隸制社會走來的滿、蒙貴族們,想要擁有更多的社會财富,也隻能是去追求更大的莊園和擁有更多的農奴。為了維護這種狀态,保持自己已有的優勢,他們就不希望進步,甚至害怕進步,“愚民政策”成為統治者的首選。群眾(漢人)的開化将成為統治階級最大的威脅,從政策上必須對漢人進行全面地限制。由于滿蒙統治者都屬于馬上民族,他們靠肥馬鐵騎才實作了落後文化的“翻轉”,文化一旦進步,漢人将會更進步,科技一旦發展,最先掌握的也将是漢人,這當然是他們不可接受的結果。
是以表面上看,他們也采取了“漢制”甚至“漢化”,也“重用”了部分漢臣,但對漢人官員職位的限制,對漢臣發展空間的限制,對漢臣權力的控制,對漢人勢力的打壓也始終伴随。包括元朝的劉秉忠、張柔、張弘範、張珪與史天澤,清朝的李鴻章、範文程、洪承疇等,無不都在限制之列。為了保持馬上民族的武力優勢,在武器和軍事裝備制造方面的限制更是做到了極緻。以至于當西方列強拿着我們宋朝就擁有的火器打開我們的國門時,才驚訝地發現,自己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顯而易見,是元、清兩代的統治阻礙中國向現代國家邁進步伐,當西方列強對我們降維打擊時,又怎能不敗呢!
明朝的城門
當然,我們說元清兩個朝代的“阻礙”了中國向現代國家邁進的步伐,并不是說這兩個朝代沒有發展,也沒有完全否定他們取得成就。如果從中國曆史的縱向次元看,元清兩朝也推進了中國曆史的進步。但如果從世界曆史的橫向次元上看,元清兩朝落後的統治使我們“反勝為敗”,是大陸落後于西方的主要原因。即便元清在文化與科技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甚至是長足的發展,但總體而言讓我們遠遠落後于列強,包括我們的近鄰日本。在飛速發展的世界,小進步實際就等于倒退,我們不能用小發展來掩蓋自己的不足。不難發現,統治者違背曆史發展的規律,采取了一系列與曆史進步相左的政策,使中國錯失了與世界共同發展的良機。是以說,元朝和清朝阻礙了中國向現代國家邁進的步伐,這也是曆史給予的答案。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意見。
我是“南山老李”。關注我,我們一起聊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