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鳳梨财經(kaiboluocaijing)原創
作者 | 蘇琦
編輯 | 金玙璠
從去年12月以來,人們報複性出遊的需求有多強烈,攜程的業績就有多亮眼。
3月7日,攜程釋出了美股2022年Q4及全年财報,傳遞了一絲暖意。攜程在Q4實作營收50億元,同比增長7%;實作淨利潤21億元,同比增長346.64%,為過去三年的單季度最高。攜程2022年的全年收入與2021年持平,同時迎來近三年的首次盈利,淨利潤達14億元。
去年第四季度的旅遊業還談不上複蘇,是以攜程這份财報也被業内視為黎明前的曙光——還沒有恢複到疫情前的水準,但至少已經開始呈現好兆頭。
要知道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和2021年,旅遊行業默默流傳着一張“死亡”名單,上面共有近35家中小旅遊相關企業。
經過漫長的三年疫情,以攜程為代表的OTA平台也終于迎來春天。誰都無法否認攜程通過出境遊、本土短途遊和下沉市場尋找增長點的努力,但疫情前就出現的核心業務增速放緩問題、競争對手圍攻問題以及與上遊合作方的沖突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解決。
同樣遺憾的是,攜程扭虧的業績并沒有讓資本市場買賬,财報釋出後,攜程美股股價微跌2.80%,報37.53美元/股,較過去一年最高60.65美元/股的價格跌去38.1%。
站在2022年的春天裡回望過去三年的冬天,希望OTA平台們能早日真正跨過寒冬。
三年來首次盈利,但攜程開始變“慢”了
旅遊業複蘇的迹象,在攜程2022年的年報中展現得淋漓盡緻。
根據财報顯示,2022年全年,歸屬于攜程集團股東的淨利潤為14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355.09%。雖然較2019年跌去了80%,但這是疫情三年來攜程首次扭虧為盈。淨利潤的增速甚至高于線上旅遊巨頭Booking同期的162.49%。
相比之下,攜程集團2022年全年營收為200億元,同比保持穩定,表現中規中矩。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顯示,2022年國内旅遊收入相比上年下降30%,對照大盤來看,攜程的成績還算穩定,但不及Booking同期170.90億美元(折合人民币1185億元)的收入及55.96%的增速表現。
實際上,早在疫情前,攜程的營收增速已經開始放緩。從2016-2021年的财報來看,攜程的營收增速一路從76.45%,急速下滑至-48.65%,2021年升至9%後,2022年保持持平。
分季度來看利潤情況,2020年-2022年,攜程共有6個季度出現虧損,分别出現在疫情爆發的2020年Q1和Q2,和2021年Q2-2022年Q1。
其中,每年Q3是旅遊業的暑期旺季,是一衆OTA平台沖業績的黃金時間段。2020年Q3,攜程轉虧為盈,淨利潤達15.8萬元,但到2021年Q3,攜程錯失暑假,利潤為負,全年利潤為負。到了2022年Q3,攜程開始出現複蘇苗頭,利潤同比增長131.33%。
2022年12月7日,相關部門釋出“新十條”,調整疫情防控政策,加速了跨區域的流動,直接拉動了攜程的酒旅與票務闆塊業績。2022年Q4,攜程單季利潤達到20.57億元,為過去三年的單季度最高,同比增長346.64%。攜程2022年全年利潤也是以扭虧為盈。
攜程的各項業務中,最核心的是住宿預訂和交通票務,這兩個版塊在過去一年出現明顯變化。2022年,住宿預訂業務營收占比下滑為37%,而這一業務曾經的占比一度達到45%,交通票務業務營收占比上升至41%,2021年這一業務的占比僅有34%。
旅遊行業從業者曉冬稱,住宿業務的客單價高,能延展的服務類型更多,變現能力要比交通票務業務強,是以攜程一直以來是“交通引流、住宿變現”,而在2022年,由于機票預訂的決策周期短,很多人出現囤機票、出行前再訂酒店的情況,造成了交通票務收入占比反超的情況。
同時,從2017年開始,攜程的交通票務和酒店預訂業務的增速也開始放緩,2022年的增速表現更是不及從前。
2015年攜程收購去哪兒網,并表之後交通票務業務在2016年成為攜程第一大營收源,2016年的營收增速達到98.2%,但此後,交通票務的營收增速持續下滑,在2017年-2020年分别為38.5%、5.9%、8.0%和-49%,2022年增速恢複為20%。酒店預訂業務在2016年營收同比增速達到58.32%,到2022年營收增速同比為-9%。
不過,曉冬也指出,現在票務價格越來越透明,交通票務屬于低毛利業務,引流的作用更多,對攜程的業績隻能起到暫時的拉動作用。如何維護及盡快恢複好高星酒旅業務的基本盤,才是關鍵。
走出陰霾,攜程如何自救?
疫情期間,攜程從2021年虧損收窄,到2022年扭虧為盈,除了大幅縮減銷售費用和研發投入以控制成本外,也離不開它自身的轉型。
其中最主要的是,抓住了出境遊反彈的紅利。開放出入境的消息一出,攜程就迎來了出境遊搜尋和預定的高峰,進而帶來了第四季度及全年的業績盈利。根據其财報,2022年Q4,攜程平台上的出境機票預訂同比增長超200%,出境酒店預訂同比增長140%,公司全球平台的整體機票預訂量同比增長80%。
2016年開始,攜程就通過收購MakeMyTrip、Skyscanner、Trip.com等公司布局國際市場。曉冬分析,在海外市場的拓展過程中,和Booking采取外包呼叫中心相反,攜程選擇在海外設立自營呼叫中心,是它能夠從疫情中快速恢複、響應政策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國内OTA行業而言,海外市場是下一個需要争搶的掘金地。對攜程而言,海外市場是未來重要的增長點之一。”零售電商行業專家、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稱。據國盛證券預測,攜程國際業務收入将從2019年的116億元增長至2025年的266億元。
不過,行業的共識是,出境遊的真正複蘇至少要等到暑假,從簽證辦理、航班恢複、路線計劃到相關人員重組上崗,諸多環節都有待加強。
攜程CEO孫潔在本次财報電話會中也談到,出境遊市場目前的一大瓶頸在于出境航班運力,僅能達到疫情前的15%到20%。
雖然長途旅行的服務更豐富、利潤更高,但疫情期間,消費者出行計劃發生改變,距離更近、耗時更短的周邊遊和短途遊成為趨勢。為了吸引短途旅遊使用者,攜程開發了更多周邊遊産品。
“攜程借助管道優勢,滲透了不少周邊遊市場。”易觀進階分析師王珂認為,攜程更擅長的也是中長線和高端旅遊市場,而疫情結束,中長線旅遊必将恢複,遊客對于長途出遊還是有很高的需求。
财報顯示,2022年1-8月,攜程本地訂單占比相對2019年同期增長了44%。孫潔在電話會上提到,2022年第四季度,攜程同城住宿酒店預訂比疫情前高出40%,“短途旅行幾乎比疫情前翻了一番”。
不過莊帥指出,短途遊和周邊遊更注重本地化的線下經營和服務能力,具有本地生活優勢的美團旅行是攜程主要的競争對手,此外布局的還有同程旅行、飛豬、驢媽媽等玩家。另外,本地的旅行社雖然比較分散,但有各自的資源和客源,在使用者信任和複購頻次方面,也對攜程造成了競争,攜程應思考如何提升平台的附加值。
疫情三年,下沉市場(三四線城市和低星級酒店)也被業内視為下一個增量市場,攜程也在鄉村旅遊方面進行了相關布局。
在低線酒店市場中,美團一直被外界視作是攜程的主要競争對手。2018年以後,攜程年報不再公開酒店預訂間夜量。與之相對,美團點評2019年全年酒店間夜量市場佔有率占比達48.7%,已經占據了半壁江山。對于攜程而言,僅僅抓住“中高端”的基本盤,或許已經不夠了。
“美團的優勢在于其在本地生活業務的流量巨大,人們在找美食定外賣或搜尋周邊景點的時候,順便就在平台上把酒店訂了,同時美團的酒店價格普遍偏低。”王珂稱。
下沉市場的平台化程度特别低,本地的旅行社和小的旅遊網站還是在以比較原始的态勢進行營運。如果攜程能運用好平台化的營運能力和品牌形象,或許可以蠶食一部分市場。但莊帥了解到,攜程這一業務還處在摸索探索的階段,投入度和發展規模都相對有限。
攜程還不能高興太早
攜程二十多年積累沉澱下來,在使用者規模、産品市占率以及供應鍊資源等方面有很大優勢,但是面對過去三年的虧空以及對手的圍攻,攜程還不可以放松警惕。
一直以來,攜程的一大挑戰是,與酒店、航司、旅行社等合作夥伴的關系都比較微妙。
攜程收入的主要來源于代理傭金,傭金率直接影響其營收。根據平安證券資料,2015年-2020年,攜程的酒店業務傭金率從10.5%降到7.3%。2018年-2020年,攜程交通票務的傭金率維持在2%左右。
王珂分析,攜程交通和酒店的傭金率下降主要是競争原因導緻。交通方面,航空公司前兩年一直在提“提直降代”,也就是提高直銷比例、降低代理比例。酒店方面則是受到美團、飛豬等酒旅業務低價高頻政策的競争。是以,攜程這兩項業務的營收也在逐漸下降。
2022年5月,攜程推行“零售轉代理”政策,将陸續關閉路線類(團隊遊)境内零售模式的入駐合作、續簽、營運維護與線上售賣,這意味着旅行社商家隻能選擇被動的代理模式。有分析稱,此舉相當于進一步加劇了商家與平台間的沖突。
可以看到,疫情期間,一部分旅行社商戶和酒店商家們開始“逃離”攜程等OTA平台,嘗試用APP、小程式及社群等工具營運會員,或在快抖淘上直播+推流,進一步積累私域流量。
攜程的第二個挑戰是,跨界對手正在變多。除了同程、飛豬、馬蜂窩和美團等老對手來搶占市場外,小紅書、抖音和快手等内容平台也開始通過内容優勢種草吸流,試圖瓜分旅遊市場。
對于前者這類直接競争對手,莊帥指出,攜程以To B業務起家,與飛豬、同程、美團酒旅相比,攜程缺少流量金主,在提升使用者活躍度、私域轉化率和複購率上,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對于後者這些内容平台,王珂指出,在整個旅遊經濟中的份額相對較低,同時,抖音和小紅書上以個人KOL或小型旅遊公司為主,在旅遊供應鍊的建設方面,較攜程、飛豬等OTA平台還差得很遠。
莊帥則認為,“抖音、快手和視訊号對攜程的競争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直播短視訊與景區旅遊的契合度較高,同時此業務的利潤比較可觀,盈利模式比較清晰,從快手和抖音在本地生活的戰略和投入來看,它們的成長會越來越快,但也會遇到和攜程一樣的問題。
可以看到的是,為了迎合年輕使用者群體,攜程多次通過BOSS直播、星球号等,強調自身的内容營銷能力。财報顯示,2022年Q4攜程的KOL數量增加了47%,使用者生成内容的年增長率達到33%。但從GMV資料來看,2019年攜程GMV達到頂峰的8650億元之後,2020年降至3950億元,2021-2022年未再公布相關資料。
随着疫情的結束、旅遊的恢複,多位業内人士還是比較看好攜程的發展,因為攜程的基本盤比較穩健。但攜程及整個OTA行業能否真正回到疫情前的水準,就要看各家能否抓住接下來五一及暑假兩大關鍵節點,以及能否夯實新的增長點。
*題圖來源于視覺中國,文中配圖來源于pexels。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曉冬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