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家庭心理咨詢:給男人一個位置,讓他和你一起愛孩子

家庭心理咨詢:給男人一個位置,讓他和你一起愛孩子

在很多家庭中,教養孩子的責任往往落在了媽媽的身上,爸爸們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自己享樂或自己的事業,導緻很多家庭出現“爸爸缺位”的現象。

是以,在家庭中,孩子感到不滿,得不到爸爸的陪伴和關愛;媽媽也有抱怨,覺得丈夫不關心、不在乎孩子的成長,缺少家庭責任感。而男人們呢?也一肚子委屈。

難道爸爸們心中也有苦衷?

家庭心理咨詢:給男人一個位置,讓他和你一起愛孩子

在細究“爸爸缺位”詳情時,我們發現讓人吃驚的一件事,那就是——男人也渴望跟孩子有連結,卻不知道如何愛孩子,如何獲得孩子的愛。而更為驚人的是:不少孩子跟爸爸不親,源自媽媽們潛意識的“排擠”。

這或許會讓很多抱怨丈夫冷漠自私、不關心親近孩子的媽媽們感到很震驚。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媽媽們是如何讓爸爸們在育兒中逐漸成為一個“缺位者”的?

懷疑男人帶孩子的能力,不鼓勵、不放手

孩子出生後,媽媽們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和擔心,内心格外希望有個人來幫助自己分擔。而與自己相親相愛,與孩子有血緣關系的“孩子他爸”自然就承受了媽媽們的期盼。

但是,在我們傳統文化中,男人是不善于照顧孩子的。這種觀點不僅男人在成長經曆中吸收了,女人也無意中内化了。于是,男人成了爸爸,依舊深深擔心自己帶不好孩子;女人一邊想讓男人幫忙帶孩子,一邊又很擔心男人帶不好孩子。

确實,對于每個男人來說,成為父親,是一次探險,一個旅程,一種啟蒙。在剛帶孩子的時候,男人會有些“笨手笨腳”,常常“幫倒忙”,但“熟能生巧”,經過女人們大膽的放手、積極的鼓勵和恰當的輔助,男人們經過一些學習和練習,帶起孩子比媽媽更具忍耐力,更能逗孩子笑,情緒更穩定。

家庭心理咨詢:給男人一個位置,讓他和你一起愛孩子

過于焦慮的媽媽

很多媽媽,尤其是新手媽媽,過于焦慮,有各種各樣的擔心和憂慮,慌亂不安,帶孩子跟打仗似的,自己累得半死,孩子也沒照顧好。内心煩悶的媽媽,看到無所作為或“幫倒忙”的爸爸,難免不停地抱怨、說教。

其實,有時爸爸看到媽媽如此辛苦、疲憊,也發自内心希望能幫上忙。但爸爸稍有不妥,媽媽馬上一頓數落,并把孩子接管過來。

久而久之,爸爸就覺得“帶孩子真是件麻煩事兒,女人都搞不定,我這大老爺們咋搞得定!”,于是,索性當個甩手掌櫃,自己玩自己的去,孩子哭或鬧也不管了,實在受不了媽媽的唠叨和責備,就躲出去、少回家。

其實,若媽媽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事有條有理,善于安撫寶寶。

這樣的互動,不僅能夠幫助寶寶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内心安全感和信任感充足,也能讓爸爸意識到寶寶雖然會哭鬧,但還是比較好帶,而且跟寶寶互動很開心,爸爸就更願意嘗試了。

若媽媽能平和地引導爸爸掌握一些帶孩子的技巧,偶爾及時幫助爸爸解決一下應急事件,默契地配合爸爸安撫好寶寶,爸爸就不會感到慌亂、無助,就願意多練習、多親近寶寶。

家庭心理咨詢:給男人一個位置,讓他和你一起愛孩子

媽媽和孩子連接配接過緊

在健康的家庭關系中,夫妻關系排第一,親子關系(與孩子、與父母)排其次。

然而,在一些家庭中,媽媽與孩子連接配接過緊,與孩子的關系排在了夫妻關系之上。媽媽什麼都以孩子為中心,忽視爸爸的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甚至與爸爸分房睡。有些家庭裡孩子已經3歲了,甚至更大了,還是跟媽媽睡在一起。

這不是正常現象。

我們一般建議三歲分床,五歲分房,主要原因:

一是在恰當的時間分開,能夠幫助孩子和媽媽順利渡過“分離焦慮”,對孩子的長遠發展有重要作用;

二是媽媽跟孩子過度親密,會導緻孩子長期處于與媽媽的“二人關系”中,難以分化,情緒和行為方面更易出現問題;

三是遲遲不和孩子分開,往往暗藏着家庭關系失序的信号。時間久了,夫妻關系是一定會出現問題的;

四是媽媽與孩子連接配接過緊,會導緻爸爸在家缺乏應有的地位和權力,那麼他自然也很難施展出爸爸的力量和功能。

這樣家庭裡的媽媽們亟需找回除“母親角色”之外的其他角色,有意識地和孩子拉開點距離,并嘗試去愛自己,做好自己其他的角色,如:做一個女人、一個妻子。

家庭心理咨詢:給男人一個位置,讓他和你一起愛孩子

聽說吧兒童心理咨詢提醒

對于0-2歲的孩子來說,媽媽的重要性比爸爸高,因為在出生的前兩年孩子還沒有獨立的能力,需要媽媽的細心呵護。這兩年也是孩子與媽媽建立安全依戀關系的時期。

但2~3歲時,孩子開始能自己走路了,自我意識開始形成,開始探索世界了,這時爸爸跟孩子的關系就變得重要了。

一、“中續站”作用

爸爸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起到“中繼站”的作用。因為爸爸能擴大孩子的認知,讓嬰兒發現在媽媽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人,那個人叫做“爸爸”,促進孩子探索在媽媽之外的更廣闊的外部空間。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缺少了爸爸這“中繼作用”,當孩子離開媽媽,直接跟社會他人打交道時,孩子會感到不安全,難度也比較高一些。

二、教授社會法則

無論孩子如何哭鬧,媽媽總是“共情”、“接納”、“無條件積極關注”、“及時響應”孩子的。

媽媽總是“以嬰兒為中心的”,這有利于孩子形成“無所不能感”、“幸福感”、“對他人的基本信任”、“自信”、“自尊”等心理品質。而爸爸對孩子的愛,往往是“有條件的”,代表着社會他人,當孩子的行為符合社會他人的要求時,爸爸就給予鼓勵和獎勵。

是以,爸爸是代表着社會規則,讓嬰兒學習和适應“以社會他人為中心”。這樣會促進孩子在母愛的基礎上,在自我中心的同時,去學會共情他人,學會對他人的尊重,适應社會,“在尊重自己的同時,尊重他人”,最終形成“人人平等”行為價值觀。

三、性别意識

爸爸的存在,有利于切開媽媽與孩子之間所形成的“封閉的二人關系”,使之走向“開放的三人關系”,促進“分離-個體化”的發展,促使嬰兒進入俄狄浦斯期發展階段。

促進嬰兒性身份的自我識别和性角色的認同,男孩認同父親,能夠站在父親的“男人角度”去看待媽媽,這時,媽媽不再是幼年的母親,而是變成了一個“女人”。女孩與爸爸之間形成和發展“異性相吸”的互動關系,開始對異性有初步的接觸,并形成對異性的第一個印象。

四、展現差異性

當孩子看到爸爸和媽媽之間存在差異性,并且可以互補、合作、協商、和平共處時,孩子就逐漸懂得,人與人之間是可以存在差異的,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是可以得到尊重和欣賞的。這會促使孩子達到“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

而且,爸爸與媽媽之間的差異性,能給嬰兒的個體化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讓嬰兒有勇氣表達他自己與爸爸和媽媽都不同的第三種聲音,促進嬰兒發展和形成自我同一性。

是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了婚姻的幸福,請在家庭中給男人一個位置,讓他能夠展示出為人父的力量和功能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