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孩子教育上,父母不過多罵孩子,更不應指責對方,否則影響孩子

父母過多指責孩子,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随着越來越多父母認識到這一點,會減少通過指責來教育孩子。不過,身邊發生的事情,讓我認識到父母互相之間的指責,也能對孩子産生很大的影響。

同僚小麗幾乎每天晚上會帶着兒子到公園玩,時間長了,兒子認識了好幾個朋友一起玩。一次,小麗照常帶着兒子出來,兒子玩得非常開心。在回到家裡後,兒子偷偷地拉着小麗躲進房間,告訴她:“媽媽,我摔了一跤,把手劃破皮流血了。你不要告訴爸爸,免得他又罵你。”

在孩子教育上,父母不過多罵孩子,更不應指責對方,否則影響孩子

小麗想不到兒子摔傷了,首先想到的不是找爸爸尋求幫助,而是要求自己瞞着。這是兒子之前有過受傷的經曆,老公的表現造成的。男孩子喜歡動來動去、跳來跳去,是不可避免的。兒子在沙發上跳,結果掉下了,頭皮擦破了。

沙發不高,兒子也沒什麼大礙,本來也不是什麼大事。誰知道老公卻發火了,把正在幫兒子擦藥油的小麗狠狠地罵了一頓。說小麗連孩子都照顧不好,整天不知道瞎忙什麼事。從此之後,兒子受傷就不敢告訴老公。

在孩子教育上,父母不過多罵孩子,更不應指責對方,否則影響孩子

可見,父母之間過多的互相指責,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當孩子遇到事情後,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父母的幫助,而是怎麼隐瞞父母。确實,當孩子犯錯或者受傷了,父母之間不當的處理方式,會對孩子造成這些不利。

在孩子教育上,父母不過多罵孩子,更不應指責對方,否則影響孩子

1、影響親子關系

就如同僚小麗遇到的情況,老公看到兒子受傷,隻會一味地埋怨小麗,而不去思考兒子受傷的原因。當小麗的兒子看到由于自己好動的原因受傷,讓媽媽被爸爸罵,心裡會埋下畏懼的心理。

當小麗的兒子遇到類似的事情時,甚至生活上的趣事,也不會跟爸爸傾訴。這樣的事情累積多了,父子之間會産生隔膜,影響親子關系。

在孩子教育上,父母不過多罵孩子,更不應指責對方,否則影響孩子

2、習慣性地撒謊

孩子犯錯了,雖然不是自己挨罵,但是父母之間的指責,也是孩子不願意看到的。而為了避免發生這樣的情況,孩子不敢把真實情況告訴父母,學會撒謊。

孩子發現通過撒謊,隐瞞父母事實的真相,就能減少父母之間的指責,就會養成習慣性撒謊。雖然孩子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孩子習慣性撒謊,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

在孩子教育上,父母不過多罵孩子,更不應指責對方,否則影響孩子

3、容易沒有自信心

照顧孩子、教育孩子是父母雙方共同的責任,不是媽媽或者爸爸任意一方的。孩子有問題,父母不能推卸責任,指責對方。

孩子有問題,父母經常指責對方,覺得是對方照顧不周到造成的。孩子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認為是自己讓父母吵架,覺得自己很沒用,變得沒有自信心。

在孩子教育上,父母不過多罵孩子,更不應指責對方,否則影響孩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不當的處理方式,會給孩子造成不利的因素。父母應該正确地認識到,做到不過多指責孩子時,還應該要做到不要在孩子面前,過多地指責對方。當孩子有問題時,父母可以這樣做。

1、冷靜處理

就以同僚小麗為例,當小麗兒子摔破頭皮時,小麗的老公不應該坐在一邊不幫忙,還大聲指責小麗沒照顧好兒子。,要冷靜一點,看看兒子受傷情況,如果沒什麼大礙,可以給兒子擦藥油,然後安撫兒子不要擔心。

等事情過後,再跟兒子解釋危險的動作不能做。以後但凡有受傷了,要第一時間找爸爸和媽媽解決,不能耽誤。通過這樣的處理方法,孩子就懂得遇到類似的事應該怎麼做。

在孩子教育上,父母不過多罵孩子,更不應指責對方,否則影響孩子

2、私下溝通

孩子有問題,父母不應該當着孩子的面,大發脾氣,甚至上手。雖然孩子還小,但是孩子也有自尊心,孩子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問題,讓父母吵架。

那麼,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發生的問題,私下溝通交流如何處理。比如說,小麗的兒子摔破頭皮了,小麗可以私下和老公溝通,孩子好動的原因是不是精力太好了,多帶孩子出去運動。

另外,平時沒有給孩子灌輸不要在沙發上跳來跳去,摔下來是很危險的行為。

在孩子教育上,父母不過多罵孩子,更不應指責對方,否則影響孩子

寫在最後:照顧孩子,教育孩子,是父母必不可少的一項責任。為了讓孩子健康地成長,父母要學會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讓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時,還能增進和孩子之間的親子感情。(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必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