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對電子産品上瘾,可能是内心太匮乏

現在面臨小孩電腦上瘾這個問題,好像沒有比電腦更吸引他們的東西了。

很多孩子也會拿這個作為條件,比如學習十分鐘要玩一下iPad。

現在對孩子來說,電腦比什麼都重要,他們整個人、整個精神都被吸引過去,就像中了邪一樣的,可以不吃不喝,甚至有的孩子死于這種狀态,這是現在父母最擔心的一件事。

我們家長提供孩子這個環境,讓他去接觸,那麼他們可能就會沾染上。是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是不是需要有意地建立某種程度的隔離。

如果早期父母也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形成這樣的狀态了。後來等父母意識到想去挽救已經很困難了,這個時候有什麼好的方法?

對于成年人來說,在人生迷茫期容易有這種情況。我接觸了很多有網瘾或者其他瘾的成年人,他們的生命力沒有找到合适的聯結和投射點。對于小孩子來說,他們可能因為得到的關注不夠,他們從父母、從環境得到的能量不夠,孩子與家人、老師、同學還沒有形成深入内心的聯結。就像一棵小樹,如果它得不到周圍充足的水分滋養,它的根須隻好伸展出去自己找水。任何水,甚至是有毒的水都會吸引根須伸展過去吮吸。

怎麼讓孩子戒除網瘾呢?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的精神飽滿度,這是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能量。

我們經常能看到,很多人工作到像手機那樣隻剩下一格電,這時可能連聽東西、看東西都不太清楚了,而且心裡很煩躁,不能再接納新東西,可能還是會強迫自己做一些事情,這是現代人常見的慣性透支行為。如果你是以這樣的狀态跟孩子在一起,那隻是你的身體跟孩子在一起,心沒有跟孩子在一起。按照傳統的觀點,你的神和氣在非常低的狀态,雖然跟孩子在一起,但你的神氣沒有照耀到孩子。

現在的孩子可能在物質層面營養很充足,但是在精神這個部分非常匮乏。這個部分是中國傳統的一個觀點,印度醫學也有。現代心理學它隻是提到需要充分交流,但這需要建立在父母精神能量充足的情況下才可能有效。很多媽媽會跟我說,我跟孩子交流很好,我每天都會抱他,給他讀書。很多家長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其實心裡是想着别的事情,這是普遍現象,隻是大部分家長還沒有意識到。

我們成年人可以忍受,或者是已經習慣了别人和我談笑,但是心不在我這裡,我們也不會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是意識主導的。但是對于孩子,他其實是心靈主導的,當他周圍的人如果心都不在他這裡,家長也好,老師也好,小夥伴也好,雖然天天都在一起,但他的内心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就可能會出現一種内心的匮乏感。這種匮乏感會表現在各種方面,比如小孩子體質不良,容易感冒;還有小孩子怕黑,不願意一個人睡覺,不願意離開媽媽,非常依賴,或者會害怕周圍環境等等。這些現代醫學的症狀、中醫學的症狀,或者心理學的症狀都不是原因,是能量缺失的結果,它的原因非常需要得到重視。

是以,我們的家長首先需要先檢查一下,自己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是不是隻剩下一格電?是不是上班的時候已經把能量消耗光了,回到家已經沒有能量再關心孩子了?

沒有能量就需要補充。從傳統中醫來說,這個世界的能量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社會能量,一種是自然的能量。社會能量會讓人浮躁起來,就是中醫所說的「開」;自然的能量除了有開的一面,還有能夠讓人沉靜下來的一面,就是中醫所說的「阖」。

我常常會建議家長,在孩子放學之後讓孩子到樓下去玩泥巴,不要老是待在房間裡。如果是周末或假期,能夠帶孩子到自然的環境走走,山裡面住住。這是一種習慣,習慣背後是一種連接配接。當我們的身心跟一個低能量狀态的環境,或者是剝奪你能量的環境、人、事連在一起久了,那最後的結果是很可怕的,它會使你的能量慢慢漏掉。

當人在低能量狀态的時候,就更難從不良狀态裡跳出來。就像我們的電腦記憶體不夠時,不容易從當機狀态裡恢複一樣,很多成人戒除不了網瘾,或者戒除不了某些習慣的情感模式,也是因為他的能量過低。

最好的「充電」模式,不是去看醫生,而是可以選擇這幾個方向:

第一,跟大自然待在一起,但是要做到你的身和心都要在那裡,把手機關掉,思想也放慢一點。

第二,你要謹慎選擇和你在一起的人,因為能量是互相交流影響的。

第三,可以跟能夠喚醒我們人類神性的東西相連接配接,比如教堂、寺廟,這是疲憊的人回到原點和獲得能量的外在方法。

内在的方法,比如靜坐、站樁,或者書法、古琴、儒釋道。寫過書法、彈過古琴,或者打過太極拳的人會有這樣的體會,他最終不是去表達哪個姿勢、哪個音調有多麼準确,其實是他在表達過程當中,他能知道自己的每一個動作當中,有沒有專注的能力,還有這個過程被幹擾了多少,這些都是在訓練我們學習往内走。這樣的訓練,有點像現在心理學中的自我身心回報療法。回報,就是你當下知道自己在什麼狀态。

這些都是大概方向,大家順着思路,自己去選擇。作為家長,精神飽滿度的建設非常重要。如果家長對這個部分沒有概念,或者說還沒有習慣運用,那就容易在生活中的各個部分出現問題,孩子的問題隻是其中的一個顯現而已。

相處之道

有品有趣有料有态度。解析兩性情感、男女心理,解讀愛情婚姻家庭本源,讨論職場、朋友相處智慧,分享戀愛技巧、婆媳關系、學習子女親子關系、家庭教育,讓你人生更和諧.

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