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低層次家庭,喜歡不停“講道理”,而高層次家庭,爸爸會做3件事

作者 | 芒來小姐

最近,看到一則讓人忍俊不禁的新聞:

父親節當天,一名江蘇學生給父親發資訊:

爸爸我愛你。

父親回複:真不巧,我隻愛你媽。

孩子哭笑不得曬出截圖,

感歎“塑膠父女情”。

沒想到網友紛紛點贊:

父母關系這麼好,你就偷着樂吧!

這樣的互動,的确是件好事。

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

父母的相處模式,是孩子對世界的初印象。

爸爸愛媽媽,媽媽更愛這個家;

媽媽被呵護,家庭氛圍更積極。

于是,孩子就能在愛中成長。

成年後,也會更加成熟、自信。

而“爸爸愛媽媽”,

也是孩子得到的最好的教育。

聰明的爸爸,都懂得給媽媽放假

曾看過一個視訊:

父親去女兒家裡做客,

女婿悠閑地玩着遊戲,

女兒一邊打電話對接工作,

一邊收拾亂堆的玩具、髒衣服。

父親見此悔恨不已。

曾經,

妻子在家裡忙得腳不沾地,他視若無睹;

如今,女兒步入母親後塵,

成了全家人的“老媽子”。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

他想告訴曾經的自己:

給妻子放個假,自己去承擔更多的家務。

為什麼呢?

因為,丈夫對妻子的态度,

藏着孩子在未來的樣子。

女作家入江之鲸曾經講過一個故事。

在地鐵上,

一個小男孩跑得很快,

占了一個空位,

随後,他對旁邊的媽媽說:

媽媽快過來,這裡有位置!

媽媽說:

你坐,我和你爸站着。

男孩卻說:

我是男孩不用坐,媽媽你坐。

她坐下後,丈夫給兒子投去贊許的眼神。

其實,

這位丈夫正在上班路上,

而兒子和妻子要出去玩。

到了丈夫下車時,

他還嚴肅地告訴兒子:

你一定要照顧好我媳婦,

不許哭鬧,不許惹她。

那是我媳婦,懂嗎?

我去給你們掙錢!

男孩拍着胸脯保證,

那副小大人的模樣逗樂了全車人。

有這樣一個愛護妻子的爸爸,

親子關系怎麼可能不好呢?

美國作家瓊.安德森認為:

媽媽一定要有自己的小假期。

畢竟,無止境的付出,

對自己和他人都很可怕。

而沒有壓力的媽媽,

情緒得到了調節,

能夠更好地照顧孩子,

共情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身心才會更健康。

是以,

聰明的爸爸都懂得給媽媽放假,

被丈夫呵護的女人,

心靈柔軟安定,

更擅長接納包容,

也更能創造出溫馨的家庭氛圍。

優秀的爸爸,都懂得尊重媽媽

閨蜜和兒子外出辦事,

無意間得知丈夫在孩子面前評論“媽媽很笨”。

閨蜜氣壞了,回到家,質問丈夫:

為什麼當着孩子的面不尊重她?

丈夫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連忙道歉:

“我隻是随口一說,沒想到兒子會記住。”

“對我有任何不滿,

你可以私底下跟我提,

但絕不能傷害我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心理學中有一個“皮格馬利翁定律”:

人們會不自覺接受他人的影響和暗示,

尤其是喜歡、傾慕、信任的人。

父母有争執和冷戰時,

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哈佛大學一項持續75年的研究發現:

父親尊重母親,

孩子成年後,

能感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

擁有更高的自信水準和自尊水準。

這種尊重,

并不單來自送禮、牽手,

而是發自肺腑尊重妻子的人格。

比如,尊重媽媽的感受。

法國男性以贊美母親為榮,

商家會在兒童用品上寫“我和媽媽一樣漂亮”“我愛媽媽”等字。

他們會用實際行動,

号召丈夫們維護自己的妻子,

美國的一所大學用三年的時間去研究169個5—10歲的孩子。

研究結果發現:

夫妻關系不和諧、父母容易相處指責的家庭裡,

孩子容易生病,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但是性格開朗、家庭氛圍輕松的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

不僅很少生病,也不容易被心理問題困擾。

又比如,尊重媽媽的話語權。

好的教育裡,

伴侶不會當着孩子的面拆台。

親子關系發生沖突,

爸爸始終站在媽媽這邊,

允許孩子表達憤怒,

但不會幫腔作勢責怪妻子。

教育有争執時,

不會當着孩子拆台,

而是會私底下溝通。

讓孩子知道“家裡媽媽說了算”。

無形中減輕了育兒負擔,

也讓媽媽更自信、更有原則。

教育統一成一種聲音時,

孩子心理也會更健康。

心理學上有一個“手表定律”:

一個人隻戴一隻手表,

他就能準确地掌握時間。

如果戴上兩塊手表,反而無法掌握時間了。

孩子弄不清哪邊才是對的,

說話、做事的分寸感會被破壞。

美國著名的腦科學家梅迪納教授,

曾收到過一位父親的疑問:

我怎樣才能幫兒子考上哈佛?

梅迪納教授說:

從現在開始,你回家好好愛你的老婆。

有人追問:

為什麼您讓那位爸爸回家疼老婆?

梅迪納回答:

在美國,

對學業成就的最佳預測名額,

就是家庭情緒的穩定性。

而家庭情緒的穩定性,

大部分可以被妻子的情緒預測。

他的言下之意是:

妻子情緒穩定,家庭氛圍溫暖;

孩子在溫暖氛圍中成長,性格自律自強,

學習全神貫注,才能過考上名校。

成功的爸爸,都懂得陪伴孩子

心理學家認為:

比父親缺席更可怕的,是缺乏父愛。

父親很少在家,或從不認真陪伴,

哪怕媽媽無比盡責,孩子内心也有缺憾。

一名兒科醫生發現,兒子在考試中造句:

我的爸爸老是上夜班。

他又心酸、又愧疚地問孩子:

怎麼會想到造這個句?

孩子回答:

因為你天天都不在家,我看不到你。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

孩子6-8歲之後,父親的重要性逐漸放大。

同樣一句話,

由爸爸說出來,

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媽媽的50倍。

是以,智慧的爸爸重視陪伴。

陪伴男孩,

爸爸要常和他一起玩遊戲,培養勇敢、主動等品質;

陪伴女孩,

爸爸要常誇獎她的努力和優點,引導她樹立自我保護意識;

具體怎麼做呢?

睡前抽20分鐘陪孩子,

給他講幾個睡前故事;

出差在外,堅持和孩子視訊聊天;

外出回家後,為孩子帶禮物。

每隔一段時間,便帶着孩子外出旅行。

工作再忙,也會每周抽出時間給孩子做飯。

隻要用心,都能讓孩子感受到:

爸爸愛我,愛媽媽,愛這個家。

愛是超越形式的精神慰藉,

媽媽看到爸爸陪孩子,也會心裡一暖:

“育兒這件事,不止我一個人在戰鬥。”

網上有句話:

會掙錢的爸爸是凡品,

會做飯的爸爸是珍品,

會帶娃的爸爸是稀缺品,

會表達愛的爸爸是極品。

爸爸表達愛,來自兩方面。

一方面是行為:

對妻子好、尊重妻子、陪伴孩子;

另一方面是語言:

經常贊美妻子、鼓勵孩子、對家人傳達正面積極意見。

是以,好爸爸懂得表達愛,

讓愛在關系裡潺潺流動,

為全家人積累幸福的源泉。

這篇文章,

值得建議爸爸們收藏,

願爸爸們,懂得夫妻,

願所有的媽媽,都被好好地守護。

—— End ——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深男女觀察員,已出版《姑娘,活得大氣才夠精彩》。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