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總問“為什麼”,别嫌煩,聰明父母都這樣做

提問的力量很強大。那些經常提問的孩子,他們在以後的學習中會更加專注,對問題的思考也更有深度,完成任務的品質也更高。

但如果你用心留意,會發現身邊不少的孩子,他們小時候思維活躍,經常問個不停,但長大後卻逐漸失去靈動的眼神,失去了發問的興趣,這是為什麼呢?

朋友的孩子昊昊就是這樣一個案例。昊昊小時候機靈懂事,每次碰到他都在問個不停,“媽媽,為什麼螳螂媽媽生完寶寶會死掉”“為什麼雨滴落在地上會起泡泡”……看得出來,他的小腦袋瓜一刻也沒閑着。可每次昊昊問媽媽時,媽媽都在說,“你怎麼每天這麼多問題,讓我休息會兒,别煩我,行嗎”“等一等,在忙”沒認真對待昊昊的問題。

現在昊昊已經上國小了,當我再見他時,發現他和我交流已經沒有眼神接觸,隻會按照媽媽的要求,禮貌問好、用心學習了。

我想昊昊發生的變化,跟媽媽對待他提問的方式有關系。在幼兒階段,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如果父母不重視孩子的“為什麼”,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的“問題”沒有價值,是可以被忽略的,久而久之,孩子必然會失去提問、探究的興趣。

同樣是面對這個問題,把三個孩子送入斯坦福的媽媽——陳美齡卻無比重視。

在孩子向陳美齡提問時,她絕對不會說“等一下”,而忽略了孩子的提問。

哪怕炒菜時,兒子向她提出“天空為什麼是藍的”這樣當時無法及時回答的問題,她也會當即選擇關掉火,告訴兒子“你問得真好!等下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這樣既讓孩子明白他的提問很寶貴,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也讓孩子學會了等待。

那麼,當孩子問“為什麼”時,我們應該怎麼應對呢?

1.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世界上的每一個事物對于他們來說都是全新的和未知的。孩子不停地抛出問題絕不是想要為難你,他們隻是覺察到了世界的不簡單,并且已不滿足于表面化的觀察,想要挖掘更深層次的内容。這表明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學習能力都在悄悄萌芽,他探索世界的欲望和能力正在逐漸提高。

他們會在生活中做出很多成人看來“匪夷所思”的探索行為。例如,将牙膏整條擠出排在地上,隻是想知道一支牙膏究竟能擠出多長;将雞蛋放在被窩裡,等待雞蛋變成小雞。

這時,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一句“這個問題問得真好,我看到了你的思考和發現”,鼓勵其大膽提問,支援、引導孩子探索,就顯得尤其重要了。被管教得規規矩矩的“乖小孩”确實輕松了家長,但也丢掉了孩子那份敏銳的童心。

2.尊重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提問有時僅僅是表達願望或尋求關注,而不是真的需要解答。比如“為什麼要睡覺?我為什麼不能看電視?”這其實是在詢問作出禁令的原因,成人可以溫和地告訴孩子“到了睡覺的時間就應該上床睡覺了,這樣可以長得更高!”對于這類問題,我們不必一闆一眼給出答案,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感受就是最好的回應。

下面這幾類問題大家可就不要敷衍,一定要重視并認真回答哦!

★ 生活常識類:為什麼要刷牙呢?

這類問題給出答案,不僅可以幫孩子解決疑惑,還有助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情緒情感類:為什麼今天我搭好了積木,老師沒理我呢?

這類問題的回答關乎着孩子的情商培養和社交能力的培養。

★ 自然百科類:為什麼樹葉變黃了呢?

這類問題解答好,能夠開闊孩子的視野,豐富其知識儲備,提高認知能力。

★ 自身問題類:為什麼樓下的奶奶說我不好看?

這類問題必須認真回答,因為關乎人生觀和價值觀,還關系着孩子對自身的正确認識以及自信心的培養。

★ 人生哲學類:人為什麼會死呢?

盡量化繁為簡,不深入、不探究,針對問題回答後,可轉移話題。

引導和陪伴孩子尋找答案

孩子:為什麼樹葉會變黃?

媽媽:對呀,你觀察得很仔細!寶貝,有沒有發現樹葉是什麼時候變黃的?

孩子:最近幾天吧!

媽媽:最近我們是不是感覺比夏天要冷很多?

面對孩子的“為什麼”,可以像這位媽媽一樣陪伴孩子,通過問題不斷啟發孩子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也許一個“為什麼”解決了,還會生出許多新的“為什麼”,但是,這些“為什麼”會慢慢織成一張龐大的知識網,而這個“織網”的過程,就是我們和孩子一起探索的快樂求知之旅。

尤其當孩子在幼升小時,需要面對從幼稚園到國小的轉變,學習很多超出他們認知的新鮮事物,确實有一定的難度。比如,認讀“雲”字,當孩子問“為什麼雲字要這樣寫”時,爸爸媽媽就可以結合孩子的日常生活經驗和象形字,幫助孩子更深刻了解“雲”字的來源和字形。

對于如何回應孩子發問的問題,其實背後關乎父母的兒童觀、教育觀,如果我們能夠做到真正地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和感覺世界,相信那些“為什麼”一定會打動我們的心,激勵我們和孩子一起找尋答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