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美新車銷量:老美不受疫情影響?特斯拉全面超越BBA!

最近,美媒《edmunds》釋出了2022年一季度的美國新車銷量資料,受晶片短缺和疫情等持續影響,一季度新車銷量為331.9萬輛,同比下滑15.7%,幾乎是近10年的最低水準。相比之下,國内市場更加堅挺,一季度乘用車銷量為544萬輛,同比增幅達8.8%。

總體結果的反差,最終落地在新能源的銷量變化上,一季度,國内傳統燃油車銷量同比下降18%,新能源品類增幅卻高達146.6%,在新車銷量中占比超11%;而據《edmunds》粗略統計,一季度美國新能源銷量增長是去年同期的2倍,在58%左右,消費熱情高于以往任何時刻,但新車銷量占比僅超5%。

要知道,這還是在戰争導緻油價激增、政策利好和新車增多等多種條件的刺激之下。對比兩國一季度的10大熱銷車型,我們更能感受到這種參差,或者說,國内市場被新能源打破了固有局面,但美國市場仍然傳統,《edmunds》甚至覺得“他們不喜歡電動汽車,可特斯拉是個例外”。

美國“電緩慢”,80%的女性對“新物種”無感

先說相同點,兩份表格均呈現出了,本土車企與海外車企的焦灼競争,且各自本土車型的占比均在一半左右,但美國市場的表現更傳統,皮卡入圍了4輛、轎車1輛,其餘全部為SUV,Model Y首次以“電”之名,跻身榜單前十,日系仍然占據着海外品牌的主導。

而反觀國内市場,如果是在新能源暴漲前的2020年,兩份表格的“含日量”應該在40%以上,可目前的國内Top10中,轎車與SUV各占一半,前6名中,有4名是新能源車型,且除了凱美瑞之外,所有的傳統燃油車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銷量下滑,而新能源車卻同比猛增。

這也說明了,國内市場向新能源轉變的速度更快,這主要是售價和使用感覺帶來的不同。

據調研分析公司Jato資料:自2011年以來,國内的電動汽車售價已經從41,800歐元,下降到了22,100歐元,降幅達47%;但美國從33,292歐元上漲到了42,568歐元,增幅達28%。

事實上,我們翻閱近3年美國市場銷量排行,Top10車型的變化一直不大,這也意味着新能源車型還沒有打開缺口。美媒《edmunds》認為:美國消費者購車更看重保值率、品質穩定性等使用問題,作為新物種,電動汽車在這方面的口碑欠缺,而且充電和裡程問題,一直是繞不過的。

在最新的調查中,49%的家庭購車由女性占主導,占比接近一半,有超80%的女性使用者對電動汽車不感興趣,一方面是使用習慣,女性看重經濟性高于性能,電車炫酷的螢幕和全新的操作方式,會增加學習成本,而且充電和裡程焦慮讓她們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在燃油費用與電費之間,女性車主缺乏對降低使用成本的感覺,63%的使用者甚至壓根不了解補貼明細。

也不絕對,前幾日有在美國的小夥伴于短視訊平台曝出:現在加滿一箱油約為882元人民币,再加上F-150等熱門車型的電動化,《edmunds》表示:未來美國市場的新能源銷量或進一步釋放,畢竟特斯拉已經同比增長了68%。

國内使用者幸福指數高,特斯拉阻擊BBA成事實?

一季度在美國本土,特斯拉在銷量上還完成了對BBA的反超,成為了最暢銷的豪華品牌,廠商排名第4位,僅次于雪佛蘭。其中,Model Y表現最好,一季度銷量達71,358輛,增幅89%,與國内的74,681輛表現接近。

但關于美國新能源市場是否會持續猛增,美媒《Cars.com》卻沒有《edmunds》樂觀:主要是銷量分布的不平衡,在美國,特斯拉銷量占比整個市場的75.8%,銷量排在Model Y之後,售價更低的福特Mustang Mach-E、現代Ioniq 5和日産聆風等,1季度平均銷量僅在5000輛上下,并不理想。

同時,特斯拉的科技、續航和消費使用體驗等層面,其他品牌短時間内又很難補齊,而且一旦油價下降,大多數使用者的“電熱”也會迅速冷卻。

相較而言,國内新能源發展更加穩定。一方面,是對新勢力的包容度,包括:Model Y成為SUV銷冠、小鵬P7成為首個破十萬的新勢力純電車型、理想ONE銷量力壓漢蘭達,這些新能源車型的售價并不低,考慮到保值率等問題,降低的油費并不一定能減少使用成本,但仍有消費者支援,意味了主觀的喜愛。

另一方面是價格與品類的齊全,不僅有3-100萬元的純電車型,針對充電和裡程等痛點,還有混動和增程等解決方案,在汽油漲價的背景下,買車的幸福指數也更高。

不完全統計,包括星途星核、吉利雷神、比亞迪DM-i、魏牌DHT-PHEV和傳祺钜浪,幾乎所有的主流中國品牌,均推出了自己的混動平台及技術,這不單是打破了固有的“兩田”壟斷,也真正下放了前沿尖端技術,讓消費者在售價合理的範圍内,獲得更适合自己的選擇,銷量猛增的比亞迪,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總結:

普京曾說“軍隊不強,則沒有主動權”,對于汽車市場來說,技術實力與先程序度,同樣是面對變革的武器,參照海外市場,我們更能感受到大陸汽車工業的進步,也正是因為有努力的中國品牌在,我們才能買到更多稱心如意,價格合理的好車。

另外,一季度特斯拉在國内,已經攀升到了二線豪華頭部位置,緊随奧迪之後,您覺得未來是BBA順利守擂,還是特斯拉強勢“雙殺”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