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網課大潮退去,“佛系上課”和“假裝努力”的孩子,都輸了……

作者:主創團·豬媽媽

前幾天刷視訊,看到一位媽媽,在家陪孩子上了三天網課後,情緒崩潰,哭得梨花帶雨。

原來,孩子上課時,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老師說把課本翻到哪一頁,孩子根本找不到。

她就眼睜睜看着孩子在那摳橡皮、摳鉛筆、摳本子……

本來躊躇滿志,準備事業、學習兩手抓,現在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原來孩子的學習,竟是這個樣子?

疫情之下,很多地區都開啟了網課模式。

很多家長也和這位媽媽一樣“眼見為實”,直覺地感受了孩子們上課學習時的狀态。結果是,大受震動、大為痛心。

親戚家的孩子初三,上網課是這樣的:

每天5點起床,6點視訊早讀,7點半早操,8點上課,一天十幾節網課下來,除了上廁所,幾乎不出房門;平時吃飯也都在背單詞,晚上課程結束,還自覺複習到十一二點……

你可能會說,也太省心了吧,這樣刻苦、自覺的孩子,簡直羨慕不來。

但親戚卻有苦難言。

女兒這麼努力,卻一直成績平平,發揮不好,還可能墊底。這麼辛苦,卻沒有效果,他們一直以為是天賦問題。

但最近,陪女兒上網課,她才發現,孩子很多時候都在走神。

“老師都講下一頁了,她還呆呆盯着上一頁,根本沒有學進去!”

親戚備受打擊,也十分擔心。

她實在想不通,女兒平時乖巧懂事,怎麼在這個節骨眼上,做這些表面功夫?

上海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的陳靜靜博士說,其實大部分孩子都停留在“虛假學習”或者“淺表學習”。

他們要麼學不進去,要麼根本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

這種“假裝學習”的情況,早在國小三年級時,就大量出現;到初二時,更為明顯。

很多成績不錯的孩子,也是是以才逐漸淪為“學困生”。

網課不過是将問題暴露出來,我們的孩子,可能已經“假裝學習”很久了。

當網課大潮退去,“佛系上課”和“假裝努力”的孩子,都輸了……

被迫學習的孩子,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

逛書店時,撞見一對母女。

小女孩七八歲的樣子,拿着一本《口袋神探》央求媽媽買,媽媽連書都沒翻,就斷然拒絕:“女孩子看什麼偵探故事,也不知道選點對學習有幫助的。”

“這本不錯,你應該多學點成語。”然後,媽媽就自顧自地選了一本類似成語故事的書走了。

我看着小女孩不情不願地垂頭跟在媽媽後面,心裡說不出的滋味。

有的孩子不是天生不擅長學習,而是求知的苗頭還在萌芽階段就被掐滅了。

《小王子》的作者聖艾科佩裡曾說:“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搜集材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你隻要教他們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

家長想讓孩子好好學習,卻用自認為“有用”的指點,扼殺了孩子渴望學習的天性。

孩子們難以發自内心地喜歡學習,便隻能“為了不讓父母失望”而假裝出愛學習的樣子。

作家李筱懿說,讀中學時,媽媽管她特别嚴,會時刻關注她的動态,防止學習分心。

她原本成績不差,但嚴重偏科,即便使出吃奶的勁兒,數理化還是徘徊在及格邊緣。

恨鐵不成鋼的媽媽就點着她腦袋說:“成績這麼差還想出去玩?我為你付出那麼多,是個傻子都學出來了!”

心情糟糕又學不進去,李筱懿将《少男少女》的雜志放在試卷下面,給《煙雨蒙蒙》包上國文書的外殼,假裝出認真學習的樣子。

成年後,她回憶起這段經曆說:“我沒有因為媽媽的嚴苛教育而不愛媽媽,卻是以沒那麼愛自己。之是以能成為作家,倒和當年偷偷讀了夠多的書,有很大關系。”

不得不說,是李筱懿的“叛逆”保全了她對閱讀和寫作的熱愛。

如果隻做一個聽媽媽話的“乖孩子”,恐怕很難有今天的成就。

家長總按自己認為最穩妥的方式為孩子計劃一切,卻忘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失敗不可怕,強迫孩子、否定孩子,才是對孩子學習興趣最大的打擊。

不因學習成績而貶低孩子的價值,不把分數和升學作為孩子的唯一出路,孩子才不會為了應付家長而假裝學習。

當網課大潮退去,“佛系上課”和“假裝努力”的孩子,都輸了……

陷入習得性無助,孩子很難學得進去

親戚說,她從不否定孩子,也一直給女兒鼓勵和建議。但她卻常把這樣的話挂嘴邊:

“不要有壓力,笨鳥先飛,我們也一定行。”

“孩子,要注意方法,不要讀死書。”

“要勞逸結合,不要努力了還沒效果。”

……

每一句都用心良苦,卻每一句都暗暗戳心。

心理學有一個墨菲定律,其中有句話說: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簡單而言,潛意識是聽不懂“不要”的。這是一種“選擇性記憶”的心理學現象。

也就是說,家長說“不要有壓力”,孩子卻隻能接收到“壓力”。

是以,親戚的話雖然是好意,但是萦繞在女兒耳邊的資訊是:“媽媽也認為我笨”,“我就是死腦筋,沒方法”,“媽媽為我付出這麼多,我卻沒長進”。

當孩子自己也認為自己是個笨小孩,努力了不會有收獲,她心情該有多低落?

自我否定的孩子,又怎能真正投入學習?

當網課大潮退去,“佛系上課”和“假裝努力”的孩子,都輸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習得性無助”。指,一個人在經曆連續失敗和挫折後,面對問題,總産生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态和行為。

孩子長時間努力換不來回報,也可能會陷入這種狀态。

為了讓自己好受點,為了讓家長放心,他們才不得不通過“假裝學習”來營造出“很忙”“很充實”的狀态。

這種心理和行為的背後,其實是希望被認可的訴求。

那到底怎樣說,才是在肯定孩子?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擺脫習得性無助呢?

答案是,真正認可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1、 肯定孩子的價值

我們明明在勸孩子“不要有壓力”,卻三句話不離學習。無形中傳遞的觀念是:學習是唯一出路,學習不好,什麼都是白搭。每個孩子都天生會在意父母是不是愛自己,當“愛”變得有條件、很奢侈,“壓力”就會重重地壓在他們身上,一遇到學習挫折,就全盤否定自己。

告訴孩子,“你善良、勇敢、有愛心……已經是一個很棒的人。”表揚孩子學習之外的長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肯定。

2、 表揚努力本身

不用問孩子為什麼努力了沒效果,努力本身已值得肯定。

告訴孩子,“看到你這麼努力,知道你是一個懂得為自己負責的人,媽媽很感動。”

“今天的題目,你試了三種解題辦法,說明你在用心,媽媽為你驕傲!”

“今天你自己檢查出了2道錯題,真是越來越仔細了,媽媽很放心!”

不論結果如何,都看到孩子的付出,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鼓勵。

3、 真正給方法

孩子深陷學習困境時,很難抽身思考什麼是更好的方法,這時家長不是一味提醒“你要找方法”,而是真正把有用的方法教給他。

比如作文,可以引導孩子把平時的觀察、日常對話中的“金句”記錄下來,幫助孩子完成積累,練習抒發情感,表達邏輯和觀點。

再比如數學概念,父母可以盡量代入到身邊的執行個體,用更“形象化”的方式,幫孩子了解和演練。

當然,如果家長自己也不懂,那至少要鼓勵孩子時常放下課本,堅持課外閱讀,這樣自會在好書中豐富知識、獲得方法。

4、增加戶外活動

與其口頭讓孩子勞逸結合,不如真的帶孩子走出去、動起來。讓孩子知道,學習不是一切,好的身體更加重要。

當然,更有研究表明,運動能擴充大腦容量,使人思維活躍,同時提高體能和專注力。

假裝學習的孩子,往往陷入了思維和情緒的困境,幫助孩子跳出困境,其他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當網課大潮退去,“佛系上課”和“假裝努力”的孩子,都輸了……

了解孩子的困難,才能幫孩子擺脫假裝學習

知乎上,一位老師問:

一個學生老拿作文來請教,問怎樣才能夠提升,反複多次。方法也告訴了,孩子也很努力,可為什麼沒長進?

一位網友回答:“你隻看到了那些成績平平之人的努力,卻沒有看到他們經受的阻力。”

那些走得慢的孩子,可能正推着石頭前進。

當網課大潮退去,“佛系上課”和“假裝努力”的孩子,都輸了……

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講述了三個閱讀障礙的學生艱難的求學經曆。這部片子告訴我們,10個孩子中,就有1個,多多少少會有些讀寫障礙。

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釋出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幾乎每五個青少年中,就有一個有抑郁表現。

我們經常責怪孩子,為什麼這麼簡單都做不好。卻不曾想,無論是各種因素導緻的學習能力差異,還是日積月累的情緒問題……都可能成為阻礙孩子前進的巨石。

學習本不是容易的事,我們的孩子,也大都是普通孩子。

北大教授丁延慶也曾為女兒的學習問題焦慮。

很長一段時間,他都不能接受女兒的成績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

他把女兒帶到辦公室監督她寫作業,每天親自騎車送女兒上學,哪怕上學路上,也在輔導女兒學習……有時也會像普通父母那樣,氣得對女兒大吼大叫。

即便如此,他也沒能改變女兒成績落後的事實,反而讓女兒産生了厭學情緒和心理問題。

有一天他突然想通:“孩子如果每天在高壓環境下學習,人都是會抵抗的,他們可能在假裝學習。”

當網課大潮退去,“佛系上課”和“假裝努力”的孩子,都輸了……
當網課大潮退去,“佛系上課”和“假裝努力”的孩子,都輸了……

教授的女兒,也可以隻是普通孩子。“我們永遠要注意自己的期待是不是出了問題。”

放平心态後,丁教授了解了女兒的困難,不再逼她學習。

慢慢的,女兒反而主動起來。前段時間,還纏着他買珍妮·古道爾的《大地的視窗》,“研究”起動物學。

丁教授說:“隻要她能讀夠多的書,人生中就不會有什麼困難。”

《盜夢空間》中,想要改造一個人的夢境,需要在思想深處去根植。學習也是一樣,它不是一件可以着急的、被推着去做的事,而是需要在思想深處去奠基。

允許孩子慢一點、再慢一點,孩子才能不把精力花在“假裝學習”上。

當網課大潮退去,“佛系上課”和“假裝努力”的孩子,都輸了……

《銀河補習班》中有一個場景。

學生畢業後,在教學樓瘋狂抛灑撕碎的課本和試卷。

影片中,鄧超飾演的爸爸無比感慨地說:“我很擔心他們是不是真正熱愛學習。”

很多人都曾是那個“假裝學習”的孩子,我們花費大量時間,耗費大量精力,卻沒能學到遷移可用的知識,也未曾體會學習的樂趣,這是一件多麼殘酷又遺憾的事。

我們不能讓孩子白白淹沒在“假裝學習”的浪潮裡。

魯迅說過,學習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

我們更應知道,采的需是真花,才能釀出真蜜。

學習是一個人一生的習慣,是一件能帶來持續幸福的事,願更多父母看到,并幫助孩子愛上學習。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