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我們需要來認真思考勞動教育。勞動教育的意義已經有諸多讨論,學校也開展了豐富的活動和課程。但是一些家長對勞動教育仍有誤解。今天我們從三個問題再思考勞動教育——
勞動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在學校中的課程,也需要來自家庭的支援。但是,很多家長或許依然對勞動教育心存疑惑。
勞動教育就是去種地嗎?
以成都市一所三環邊的國小為例。這所國小占地面積不大,但是10多年以來,學校一直緻力于深耕勞動教育,挖掘學校勞動教育資源,在校園裡建起了花園、果園、菜園和田園,還有木工坊、陶藝室、金工坊等勞動教室。孩子們在學校裡會學習實踐春耕播種、夏日收割、采摘果實,甚至入池挖藕,這些勞動實踐課讓孩子們非常開心。
可這樣的勞動課程一開始并沒有讓家長開心。原來,這所學校有近60%都是随遷子女,家長說:“我在老家就是種地的,我好不容易到城裡來打工,就是為了我的孩子不要種地,沒想到送到你們城裡的學校,你還教他種地?說種地我比你還會種地。”
家長,您錯了。學校教孩子種地和您教他種地可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我們會教給孩子科學的種植方法,從選種到翻地到播種到管理到收割;其次,我們會教給孩子結構化的勞動技能,如起壟,我們會給孩子梳理出“拉線定距、沿線灑灰、先開淺溝、再挖深溝、平整廂面”這樣的勞動步驟,讓孩子一步一步去實踐,經曆汗流浃背的勞動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懂得勞動成果來之不易,進而引導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感恩父母的付出,尊重自己的父母。
是以,各位家長,我們做的是勞動教育,重在教育,不是單純就讓孩子去勞動,去受苦。
勞動不會影響學習嗎?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頭上”,勞動和學習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同等重要。
一是勞動能促進孩子手腦結合。在具體的勞動過程中,思維信号一次次由手傳到腦,又由腦傳到手,這樣的結果是,“腦教了手,手也發展和教了腦”。
二是勞動能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在不斷勞動中,孩子能夠通過思考和動手,從觀察到模仿,遇到問題時能夠積極想辦法應對,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為成都市全興國小的孩子們在勞動
三是勞動能促進腦的發展。研究表明,勞動與低強度的有氧運動相似,對大腦和心髒都是有積極影響的。在勞動的過程中,不僅是體力上做出的努力會讓孩子産生滿足感,對創造力和智力因素的認識同樣能使孩子産生強烈的滿足感。
是以,讓孩子去勞動,非但不會影響學習,完全是有利于孩子的學習的。
現代工具這麼豐富,勞動還有用嗎?
其實,常見的穿衣疊被、打掃整理等日常生活勞動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過這些勞動能極大地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提高其自立自強的意識。古人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父母與孩子一起勞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在一起勞動的過程中,父母孩子一起感受到共同努力的過程,特别是共同克服困難之後的欣喜,一起完成某項任務的成就感,是一種“共成長”。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完成打掃帶來整潔的環境,一起制作餐食帶來可口的飯菜,都是幸福美好的家庭回憶,有利于營造家庭美好氛圍。
有良好勞動能力的孩子更容易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而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是促成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礎。在養成良好勞動習慣之後,孩子自然更容易懂得了解他人的勞動,尊重他人的成果。孩子的心理更健康更美好,這對于孩子與周圍同學和諧相處也是非常有利的。
家庭是孩子參與勞動實踐最好的練兵場,在推進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具體又該如何具體去做呢?給各位家長一些小建議——
把勞動任務拆解成小闆塊。給孩子的勞動任務,家長應該給予明确的指令,而且要比對孩子的年齡特征、勞動能力。比如,不能給孩子一個籠統的任務“你去把你的房間收拾好”。孩子面對偌大的房間,無從下手。我們可以先告訴孩子,我們今天先來把床鋪整理好。之後,再給孩子一個任務是把書桌收拾好。同樣,要對孩子收拾書桌有指導或者確定他已經學習過收拾書桌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再來安排整理書櫃、打掃房間地闆等。
耐心陪伴孩子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當孩子在學校剛剛學會某項勞動技能時,回到家是很興奮的,很願意去練習的。可是以家長的眼光來看,也許就不一樣了。以國小生洗襪子為例,家長會發現,剛剛學會洗襪子的小朋友有可能用了非常多的水,自己的衣服也打濕了,還沒有把襪子洗幹淨,這時,心急的父母就會說:“走開走開,我來洗算了。”
其實,家長這樣做,既剝奪了孩子勞動的權利,也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這時候家長應該給孩子搭把手,幫他遞一下肥皂,甚至幫他挽一下袖口,協助孩子完成第一次的洗襪子。幾天後,孩子興奮勁過了,不願意再洗襪子的時候,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真誠地贊美孩子的勞動成果、表揚他比前一次更進步了,讓孩子有興趣、有信心繼續練習。這樣,在家長的督促和陪伴下,孩子逐漸就會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要樹立崇尚勞動的良好家風。父母要做好榜樣示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風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從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中,我們深深感受到,孔子“奢則不孫,儉則固”的勤儉,《朱子家訓》“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勤勞,父母“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我們更要旗幟鮮明地反對一切不勞而獲、貪圖享樂、崇尚暴富的錯誤觀念。是以,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主動承擔家務勞動,積極參與志願服務等,讓孩子知道人人都要勞動,人人都有相應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勞動能夠創造美好生活。
以多形式參與孩子的勞動教育。一是可以參加學校和社群組織的勞動技能展示活動等,跟孩子一道,展示勞動技能、體悟勞動精神。二是可以積極參與學校的勞動課程,将自己的專業技能帶進學校,與學校積極溝通,形成合力,促進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長。三是可以帶孩子觀察了解自己的工作情況,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職業勞動特點,了解勞動的社會價值。(作者:肖慧,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勞動教育教研員)
來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