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

學習天雅的文章《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一位網友評論,說兩歲的孩子一發脾氣,爸爸馬上怒氣沖沖。媽媽說你一個四十幾歲的成年人都無法控制情緒,卻要求一個兩歲的小孩子不要亂發脾氣,這很不可笑嗎?

我記得“渡過”家長學堂老師講課時說,一位家長邊打孩子,邊罵:“讓你别亂發脾氣、别亂發脾氣,你就是不聽。”

那麼,為什麼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家長很難做到情緒不受幹擾?

第一、家長害怕失控。

去試想一下家長面對情緒失控孩子的感受:

1.感到憤怒,因為孩子對你有攻擊。

2.感到自責,覺得自己不是好家長。

3.感到無力,不如如何是好?

是以,在某種程度上,你或許也陷入了失控,陷入了秩序的崩塌,意味着我們原來的經驗模式不再起作用了。

這時,緊張、焦慮、恐懼、無力等情緒也會接踵而來,令人深感痛苦與不安。

我們害怕失控帶來的各種負性體驗,也是以,我們無法容忍孩子的情緒失控。

而當你透過心理學的視角去看,就會減少一些對失控的恐懼。

孩子情緒失控,多半是因為他積壓了太多黑色能量,已經招架不住了。

是以,情緒失控的孩子并不是在故意制造混亂,他其實是在向家長求助。認知改變的家長看到的,不再是一個充滿惡意的“小魔王”,而是一個不知所措的可憐孩子。

第二、我們自己也不曾被“涵容”過。

很多家長,自己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缺乏包容的環境裡,内在情緒、情感從來不曾被接住。

是以,我們沒有機會去學習如何涵容、轉化孩子的負面情緒、情感。

是以,家長首先要做的,是自我覺知與成長 。

可以通過冥想、觀呼吸、内觀、寫日記等方式 ,在一個平靜的狀态下與自己聯結。去覺察真實的内心,去釋放未表達的情緒。去擁抱曾經那個充滿恐懼、無助的内在小孩,讓自己内在的情緒慢慢被接住,實作自我賦能。

以一個成人的姿态陪伴着内在小孩慢慢長大,是每一位父母的功課。

你成長了,孩子會跟着成長;你成熟了,孩子也會跟着成熟。

人和人聯結的意義,往往在于:讓彼此的欲求在關系中流動,轉化成源源不斷的白色能量,照亮彼此的生命。

那麼,當家長暫時做不到的時候,該怎麼辦?

誠實回報就好。

你可以說“你的憤怒攻擊到了我,我能力有限,承受不了你的攻擊。”

理智區分對方投射過來的黑色能量,不被它吞噬,也不與它對抗。誠實回報這份黑色能量給你的感受,不過度誇大,也不強行壓制。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場修複和治愈。

看到這些文字,我想到了我的童年。

母親至今還津津樂道、語帶自豪地說,她養育孩子的時候,最厭煩孩子的哭聲,她從不過問對錯,誰哭得最大聲,就揍誰。

當我的女兒哭泣的時候,女兒爸爸揚起巴掌威脅,說再哭,就打你。你反正都愛哭,我就讓你哭個夠。

我會語氣不耐煩地推開女兒,讓她換個地方哭,因為哭得讓我好心煩。

當女兒說陰沉的天氣,讓她心情不好的時候。說同學關系不好,讓她難過時。我會簡單粗暴地訓斥她太脆弱矯情,讓她堅強些,專心學習。

有時女兒找我訴說煩心事的時候,馬上就激發了我更多的負面情緒,我會不耐煩地說自己也很煩,不要增加我的思想負擔。讓她自己管好自己的事。

成為單親媽媽後,有一次我甚至要求十歲的女兒應該比同齡孩子更加懂事,希望她能更快地長大。

“渡過”家長學堂的老師說過,當你看了很多心靈成長、人格健全的書後,你會發現,翻來覆去都是那些理論。

我在這篇文章中,看到:

一、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二、愛孩子,先愛自己,愛滿自溢。

當家長要求孩子成長為一個情緒穩定的人的時候,其實應該先改變自己、成長自己。

我見到很多一家人都簡單粗暴,也見到很多一家人都性情溫和。

更可怕的是,智慧不能自動延伸到情感的領域。

有的人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但遇事一生氣,思維模式、情感回報模式秒回舊我模式,和沒受過教育的父輩一模一樣。

怎麼辦?

唯有堅持學習成長改變,保持覺察,有意識地擺脫舊我理念的桎梏,勇敢地丢棄代際傳遞情緒模式的影響,在自己這一代丢掉傳家寶,重塑大腦,構造嶄新的、智慧的、覺知的人生自動導航系統。

人生即選擇,選擇即命運。

人類擁有的終極自由,就是無論身處任何困境,都擁有做出更好選擇的自由。

當我們對自己都習慣苛責的時候,就很難對别人寬容。當我們自己都習慣忽略、壓抑自己感受的時候,我們也會同樣如此對待别人。

是以,給孩子最好的愛,一定是家長好好愛自己、照顧好自己、活好自己。一個沒有能力愛自己的人,也不可能有能力給予孩子真正的愛、無條件的愛。

任何人都無法拿出自己匮乏的東西來。

愛滿才能自溢。

否則,自溢的一定是對生活的絕望、滿滿的焦慮、壓力、恐懼,那被焦慮恐懼層層包裹的愛,還能是愛嗎?是毒藥。讓孩子看不到人生的美好、希望,無法心生力量,那些與生俱來、滿格的生命能量、内驅力、好奇心、探索心,就這樣一天天被消耗、吞噬,那原本熊熊燃燒的小火苗,慢慢地,風雨飄搖,幾近熄滅。

解鈴還需系鈴人,愛才能喚醒愛,生命才能引領生命。

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