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座艙的配置和一些潛在的新技術

《2022中國智能汽車發展趨勢洞察報告》裡面有關智能座艙和網聯功能配置的資訊值得關注——報告從一個門戶網站的角度去分析新車型和消費者關注的内容。

智能座艙(含T-box)這幾年的市場滲透率正在肉眼可見式的飛速攀升,5年平均複合增長率近60%。在分析的過程中,我們能看到中國乘用車目前的購車支出中位數為13萬,這意味着所有的15萬以上的車型覆寫率超過了40%。

有趣的地方在于,2021年低于5萬的奔奔E-star車型也實作了遠端啟動的标配,在電動汽車新體系下電子功能的滲透速度和差異化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快一些。

座艙的配置和一些潛在的新技術

▲圖1. 2017-2021年智能座艙的功能

Part 1 幾個重點突破的功能

(1)HUD

HUD在2020年之前的滲透率都比較低,随着電動汽車新勢力品牌的采用, HUD的市場滲透率也有了明顯的提升。這方面中國自主品牌除了蔚來,哈弗、紅旗、奇瑞和吉利汽車都開啟了一波嘗試。

▲圖2. HUD市場的快速變化

(2)面部識别和手勢控制

面部識别雖然宣傳很多,但是這個功能在內建上還是有難度的, 2021年全部在售車型中标配率僅2.1%,市場滲透率也處于較低水準。

中國自主品牌在這種配置上更願意大膽嘗新,同樣的情況也可以看手勢識别,BMW的标配實際使用率不高而自主品牌在應用上也很迅速。

▲圖3. 2017-2021年手勢識别的情況

在2022年的MWC上,旭硝子成立偉業(Wideye)子公司,在MWC上展示了On-Glass Applique,內建在車輛B柱中的輕薄玻璃,能作為使用者界面使用,并且為生物特征識别攝像頭、觸控屏和隐形網聯天線的內建。這個技術從小衆,到作為車輛的一個标準內建要素,還需要挺長一段時間才能大規模鋪開。

座艙的配置和一些潛在的新技術

▲圖4. Wideye的On-Glass Applique

MWC上ASKA3D Plate 也展示了在櫃員機和門鈴的使用可能性,在2017年CES上和BMW一起展示的HoloActive Touch 實作在半空中投影互動式圖像。

這種通過全息3D圖像螢幕漂浮25厘米的位置,可以實作高亮度/對比度,配合3D傳感器的方式随着總量的提升也能實作無接觸虛拟互動在車輛推進。

座艙的配置和一些潛在的新技術

▲圖5. 3D全息技術配合3D傳感器

Part 2 聲場麥克風的運用

在聲音方面,日本電報電話公司(NTT)在去年9月把NTT Sonority Inc孵化,這家日本創業公司研發個體化聲區技術,通過技術和聲信号處理技術的專用揚聲器在某個特定區域内實作聲音再造,供使用者裸耳聆聽,并且實作聲場處理,實作在一定區域内的聲場隔絕效果。

座艙的配置和一些潛在的新技術

▲圖6. 個人聲場設計概念

在汽車裡面的使用場景,是把駕駛者,副駕駛、後排做聲場分割,特别是适合像我這樣想要聽自己的音樂,但是後排兩個閨女要聽兒歌的駕駛場景。其技術的原理是聲波成形、回波消除和其他通信技術,隔絕外部的聲音,創造一個獨立的聲音場。在CES2022上,豐田Boshoku拿了這個概念來做新一代的後排座艙。

座艙的配置和一些潛在的新技術

▲圖7. 在汽車裡面的應用場景

這種技術可在飛機和汽車等場景下使用,乘客無需借助入耳式或頭戴式耳機即可直接聆聽不同音源的聲音,目标是通過有源處理在私人空間内聽自己想聽的内容,可令長途旅行變得更為愉快和惬意。個體化聲區技術結合了智能麥克風技術與主動消噪技術,可營造出舒适的聲音空間并增強使用者體驗

小結:我是覺得座艙包含的技術細節還是很多的,不光是螢幕、語音互動,這套系統的疊代是把個人消費技術和汽車技術同步,作為一種獨立演進的路徑帶動了汽車在個人應用層面的智能化。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可能被作為元素進行重組,整體的效果要看軟體的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