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傲寒

文 | 蘇建勳

華為喜歡用物象概括自己的不同階段。2019年,華為遭遇接二連三的斷供,那時華為的公開活動中,常見一張千瘡百孔的蘇聯戰機照片——任正非用其比喻當時之華為:曆史上這架戰機沒有墜毀,反而成功返航,原因在于核心零部件油箱和發動機沒有被打中。

今日之華為,意象猶在,但參照物已換。2023年3月最後一日,華為釋出2022年年報,深圳坂田總部的會場,不管是示範的PPT、媒體證、甚至是冷餐的糕點,都能看見“雪中梅花”的意象。

圖檔由36氪拍攝

“今天的華為,就像梅花,梅花飄香是因為她經曆了嚴寒淬煉。”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現場說道。

從财務資料來看,華為依舊身處嚴寒。華為首席财務官孟晚舟公布的資料顯示,2022年,華為全年營收6423億元,同比增長0.9%;營業利潤422億元,營業利潤率6.6%,為曆史最低水準。

圖檔來自華為财報

從殘破戰機到梅花傲寒,今日華為,已不是千瘡百孔的面貌。

整個三月,華為接連釋出國産替代的好消息,先是任正非提到“三年時間内完成13000+顆器件的替代開發”;财報會上,徐直軍又再次宣布:華為已聯合國内EDA(電子設計自動化)企業打造了14nm以上工藝所需工具,2023年将完成全面驗證。

從2019年5月,華為被添加至實體清單至今,華為已習慣遭遇逆境,再從中屢屢爬起。GMS安卓被斷供,華為祭出鴻蒙系統;沒有5G晶片,華為用4G照樣釋出P60、Mate X3雙旗艦手機;晶片硬體制程難突破,華為則從EDA軟體找突破口……

這也解釋了孟晚舟為何濃墨重彩地提及研發投入:即使收入漲幅微乎其微,利潤捉襟見肘,但華為一刻不敢縮減研發開支——華為2022年研發總投入1615億元,占全年收入25.1%,這一數字是其近十年最高位。

4月1日,即是孟晚舟開始擔任華為輪值董事長的第一天。華為輪值董事長輪值期六個月,孟晚舟的輪值期為2023年4月1日至9月30日。輪值董事長在當值期間是華為最高領袖,上司公司董事會和常務董事會。

“華為是體制的接班,從來不是個人接班。華為不把公司命運系于個人身上。”對于輪值董事長的角色,孟晚舟說道,她背後的螢幕上,幾株梅花旁附着一句詩詞——雪後梳梅正壓枝,春來朝日已晖晖。

圖檔來自華為官方

1、廣積糧,讓收入更有“韌性”

此次華為公布2022年年報,一個顯著不同是:華為首次公布了按照産業組合劃分的闆塊收入,包括數字能源(508億元);雲計算業務(453億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部件(21億元);ICT基礎設施(3540億元);終端業務(2145億元)。

談及原因,徐直軍在現場答媒體問時表示:過去幾年,華為一直在建構一個強韌性的産品組合,将這些業務單列,是希望它們能夠面向未來更好地發展。

華為在過去十幾年都按照營運商業務、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公布業績報告,這種粗放的劃分方式很難看出具體業務的體量與漲幅,而在單列之後,諸如雲、車、數字能源等新興業務更有存在感,肩負的生存使命也更直覺。

将耦合的業務闆塊打散,激活組織韌性——其内在邏輯與近期阿裡巴巴組織大調整類似。

3月28日,阿裡巴巴CEO張勇釋出全員信,宣布在集團之下,設立阿裡雲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菜鳥、國際數字商業、大文娛等六大業務集團。“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保有融資上市的可能性。”張勇談到。

華為雖不上市,但同樣需要調動組織活力,增加收入管道。“我們要努力多打糧食,使自己既能生存下來,也能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徐直軍在釋出會現場表示。

嚴峻形勢下,華為不僅要“廣積糧”,更要迅速交出成績單。

此次産業闆塊營收最多的華為數字能源成立于2021年6月,主要面向資料中心、無線基站、光伏基建等提供軟硬體裝置,以拳頭産品逆變器為例,由于該産品零部件已基本實作國産化,不受“卡脖子”影響。2021年,華為逆變器全球出貨量排名第二。

2020年前後後,在國内外“碳中和”大潮下,營運商如今要建5G基站、資料中心,需要在能耗、排放環節實作低碳/零碳,主打綠色節能的華為數字能源業務就多了抓手。根據華為公布的資料,目前已在全球部署1000多個資料中心,有超過340家營運商采購了華為的綠色ICT服務。

在能源客戶看來,他們也需要華為精細化的To B 服務能力。

從事光伏電站建設的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吳小平曾對36氪說到,一個幾百兆瓦的光伏電站由幾十萬個光伏單元組成,這更加考驗企業對微小單元的成本/品質控制能力,而華為能通過SOP的标準化,将整個項目實施清單控制在“兩頁紙”。

“華為是我們排在第一位的溝通對象,比客戶還要懂客戶自己。”吳小平告訴36氪。

除了不停橫向拓展産業,華為還将目光投向了過去不屑于關注的“中小企業”。

2月28日,2023年世界移動大會(MWC2023)期間,華為企業BG宣布一項重要新戰略——華為中小企業業務戰略。華為企業BG副總裁陳幫華表示,今年,華為将加大中小企業市場的投入,系統性建構“研發、營銷、銷售、供應、服務”等能力。

2、“車”明槍暗箭,“雲”萬衆矚目

财報會上,最劍拔弩張的交鋒,出自徐直軍有關“車”業務的話題中。

“華為有些部門、個人或合作夥伴在濫用華為品牌,華為正在查實的過程中。”徐直軍語氣嚴肅,他繼續重申:“華為經過30多年構築的品牌,不會被濫用,華為沒有造車,也沒有任何品牌的車。”

徐直軍的一番論調,皆指向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 餘承東。就在财報會當天早上9點,餘承東釋出的有關問界汽車的微網誌,海報上還赫然标注着“HUAWEI 問界”。

圖源餘承東微網誌截圖

36氪也獨家獲悉,3月31日早,華為釋出任正非署名的決策公告,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有效期5年”。同時任正非還對華為标志在汽車設計上的露出提出了嚴格要求,強調不能使用“華為”或“HUAWEI”出現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

按照和車企的合作深度,華為的汽車業務可以分為三大類:最淺的合作就是售賣零部件,如鴻蒙作業系統、域控制器等 ;其次,是子產品化的方案供應,例如華為的HI方案,代表性的合作是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廣汽等;而華為與車企綁定最深的則是智選車業務,目前已經和金康新能源合作,推出了金康賽力斯、問界M5、M7等車型,M9車型也已曝光。

而餘承東主導推出的智選車模式,則幫助瀕臨絕境的賽力斯“起死回生”,雙方合作推出的問界車型,月銷量一度達到萬台規模。但不管外部聲音如何評價,任正非的署名公告,無疑再次表明了華為在汽車業務上的立場。

外部環境嚴峻,華為在對内解決組織治理問題上,也必須強硬。

能者上位一貫是華為慣例。即便是與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血脈同源的孟晚舟,也要在财報會上重申:華為從來都不是個人接班,而是集體上司,她跟其他兩位輪值董事長一樣,都将接受董事會和監事會的監督。

組織變化落在事業群總裁身上,更是進退分明。

3月28日,财報會前三天,華為完成了五年一次的董事會換屆選舉,董事會新增6名董事,包括張平安、鄭良材、侯金龍、楊超斌、查鈞、應為民。曾先後擔任企業BG總裁的徐文偉(即華為“大徐總”,“小徐總”為徐直軍)、閻力大兩人不再擔任董事。

其中,華為雲CEO張平安被任命為常務董事。雲業務(尤其是公有雲)是華為近年來的增長亮點,2022年華為雲收入453億元,同比增長125%;目前收入規模僅次于阿裡雲(776億元)、以及電信營運商旗下的天翼雲(579億元)。

華為數字能源董事長兼總裁侯金龍也被任命為新晉董事,其業務闆塊2022年收入(508億元)甚至超過了華為雲(453億元),任正非在2022年8月的内部會上多次提及數字能源業務,稱:“華為數字能源公司要加強作戰隊伍,在戰略機會上加大投入。”

2019年之後,華為幾乎每年的年報釋出,都會蒙上一層悲壯的底色。但四年過去,華為也要在灰暗中找到亮色——新業務、新收入、新領袖,華為依然是手握千億現金流的科技巨頭,如孟晚舟所說:我們依然存在,還将繼續存在。我們不一定能成功,但我們向死而生,怎能不成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