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疫情之下的這個假期,有着不同以往的特殊,宅在家的孩子們沒有跟同學老師相聚一堂的線下主題活動,也不能去郊外踏青訪友,心情多少會有些惆怅。在這一特殊時刻,家長不妨陪伴孩子試試“順勢而為”,用力所能及的家庭勞動來充實孩子的居家生活。
4月30日晚,上海家長學校特邀上海市特級校長、特級教師、闵行區浦彙國小黨支部書記兼校長張蕊,結合自己20多年勞動教育研究與實踐經驗,以“疫情下的家庭勞動教育”為題,為廣大家長和學生上了生動一課,共吸引了13.4萬人次線上學習。
疫情下的居家生活,有了更多勞動的“舞台”
“小藍”舉着喇叭通知居民做抗原檢測、“大白”前傾着身子為居民們做核酸采樣、社群志願者們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後合影留念……講座一開始,張蕊就通過一幅幅生動的“疫情生活圖”,帶大家回憶起身邊一個個熟悉親切的場景和可愛忙碌的身影,引發了強烈共鳴。
張蕊舉例說,在平時生活中,我們都遇到過許多“媽寶”、“爸寶”孩子,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有些國中生、大學生雙休日還将大包的髒衣服帶回家讓父母為其清洗。家長是否應借機反思,孩子的這些習慣和行為,是否正是家長“培養”的結果呢?在她看來,家長的包辦代替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等到孩子長大進入社會後,家長們一定會感到後悔莫及。
一位家長坦言,家庭勞動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的自立教育,不是家長簡單的說教,而是家長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我們在平時總是不知不覺包辦掉孩子的大小事,漸漸地使孩子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是以,我們應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們也有一份責任感,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也可以為家庭出一份力,隻有會勞動、愛勞動的孩子才會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樂趣。
此次疫情期間,不少志願者的無私奉獻讓孩子們發現了身邊更多的好榜樣。很多孩子也在家長的垂範下開始了力所能及的居家勞動。張蕊坦言,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相應需要掌握的勞動本領。這些本領有一部分是孩子在學校老師的指引下培養習得的,也有一部分是在社會交往與實踐成長中收獲的,但更多的本領是在日常家庭勞動教育指導中日積月累形成的。
互動中,有位家長深有感觸地分享了陪伴孩子水培胡蘿蔔的居家經曆,令他感到驚訝的是“小家夥兒對此特别感興趣,每天都在記錄着胡蘿蔔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陪伴着孩子一起種植觀察各種水培植物後,孩子愛上這樣的創意勞動,配合今天的課程,讓孩子更懂得愛勞動是可以從身邊的任何一件小事做起的。”
搭建家庭勞動教育平台,親子攜手才能更好成長
張蕊為大家播放了一段寶寶為媽媽準備晚餐的視訊,讓家長們直呼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視訊中,孩子不小心摔倒打翻了飲料,馬上調整情緒,蹲下身把地上的污漬擦幹淨。再次跌倒,依然沒有受挫,吸取教訓,終于穩穩把飲料端到桌上。張蕊說,從這些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到家長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方法,孩子出色的生活自理能力離不開父母平時科學悉心的指導和關愛。在她看來,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讓孩子通過幫助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不僅能提高智力、強健體質、增進親情、收獲成果、培養責任,還可以與父母共同打造溫馨的家庭氛圍。
張蕊建議,宅家期間家長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手把手教孩子燒幾個家常菜或者做幾個簡單的小點心,這樣有助于提升親子生活品質。家長還可以陪伴孩子在家種植蔥、大蒜、胡蘿蔔、芹菜等植物,通過讓孩子每日觀察植物生長,寫一寫植物觀察日記的方式,提升親子關系、增強動手能力、學習科學知識。
勞動教育是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内容和素質,德智體美勞互相融合,是孩子的成長之基。家庭勞動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希望家長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搭建良好的家庭勞動教育平台,讓他們在勞動中豐富情感、明白事理、養成習慣,逐漸提高實踐能力、社會責任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養,培養勤奮學習、自覺勞動、勇于創造的精神,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礎。
張蕊建議,家長們在陪伴孩子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家庭勞動的同時,可以采取多種形式記錄下孩子人生中這段珍貴的時光。家長可以通過家庭勞動相冊、家庭勞動小報和勞動視訊等,記錄孩子參加家庭勞動的點點滴滴,捕捉勞動樂趣的瞬間,積累親子活動的素材。
“聽了張蕊校長講到勞動對一個人成長的作用和意義,深受啟發。勞動教育不是說出來的,而是通過勞動者每一次的動手操作、反複踐行才逐漸習得的人生智慧。它會滋養孩子的品行、豐富孩子的情感,啟迪孩子的智慧,培育孩子的責任心。聽完報告,我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那就我發現自己對孩子的勞動,僅僅給予支援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一同參與。在今後的日子裡,我會在繼續支援孩子參與勞動的基礎上,進一步投入,與孩子在勞動過程中一起發現、探索、研究、探讨,共同成長。”課後,虹口區繼光進階中學高三(4)班羅亦文媽媽發來了這樣一段感言。
作者:王星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圖:上海開放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