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是外向的“孤獨者”嗎?

你是否曾聽過一句話:「社交一小時,回血兩三天。」

你是否也是這樣的人呢?或者說你會是那個外向的「孤獨者」嗎?

首先說一說什麼是外向的孤獨者,大家可以比照一下這幾個特點。你是否:

在外面聚會時看上去很能說,但在和他人侃侃而談時,内心裡無數個聲音在呼喚着“我想回家”;

親和力十足,大家都很喜歡你,但隻有你自己知道很多微笑有多麼勉強;

對戀人盡力滿足,但發現對方很少回報給你;

對朋友有求必應,基本很難拒絕他人;

隻有回到你一個人的世界,才能感受到那個「真實」的,根本沒氣力說話的你。

如果你符合以上幾點,基本就算得上是看上去外向的「孤獨者」。

這個類型的人,和直接不說話,表現出來就抗拒的人差別在于,外表可以呈現出更多的樂群性,也就是看上去開朗,其實内心充滿抗拒。

你是外向的“孤獨者”嗎?

曾聽過一句話:「社交一小時,回血兩三天」;也就是說,對于很多不太喜歡聚會的人,社交如同消耗,并未感到快樂,反而回家還要在自己的世界裡補充能量。

曾有說法表示,這是因為内向與外向的人格特點不同,外向的人容易從人群中不斷獲得營養,而内向的人不善于從人群的交往裡獲得營養,反而不如自己獨處時,更能感到舒服的感覺。

但這是為什麼呢?雖然從榮格理論中有着人格類型的分類,外傾或内傾,但我想除了先天因素,一定也有着每個人在成長過程裡所塑造的過程。

是以我想在這篇文章裡論述的是為何在社交環境裡一個人會消耗,為何需要一個「回血」的過程。

01

為何社交對于有的人是如此消耗?

我想從一個孩子的生長過程說起,因為每個成年人與他人的交往方式的内在感覺是和小時候父母關系分不開的。而之是以一個孩子對于交往感覺到消耗,這可能與他的内在關系被侵入相關。

比如一個孩子在學校遇到了困難,事情大到被欺負,小到學習的不順利,這個孩子回家會和父母說嗎?或者他能表達多少,是直接和家庭氛圍相關的。

我們可以假設,這個孩子為什麼不說呢?

有很多可能性,比如他說了沒用,父母無法幫他解決這些問題,或者在他的内心裡,父母太忙了,是無法顧及他的問題的。

還有一種可能,父母在家裡有太多情緒需要表達了,孩子在家裡需要小心翼翼地照顧父母的情緒,這個家沒有他說話和釋放情緒的空間了。

你是外向的“孤獨者”嗎?

在這樣的家庭,父母通常什麼狀态呢?

大部分是「有話直說」的人,也就是滔滔不絕,有太多想法和感受了,他們不太了解什麼叫做「節制」,而是不由自主地要表達,要說,要讓人聽見,最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回應!需要關注!」

這樣的父母自己是缺少好的自體客體環境回應的,他的内在「全能自大感」需要被共情和了解。

于是,在家庭中,孩子會不得不被熏陶出「自動回應」的功能。于是,這個孩子在長大後也形成了這樣的功能,「滿足他人,壓抑委屈」。

外表上這個孩子是一個「乖孩子」,可以在外面演出一個「完美好人」與他人聚會玩耍,但回家後,卻需要好幾天,甚至一周的時間來消化承接自己内在沒辦法消化的感受。甚至是自己難以說清,卻是實實在在的抑郁的情緒。

外界如此,那親密關系會如何呢?

曾經有朋友無限感慨地對我說:「你說我能高興嗎?我周圍都是要照顧的寶寶啊。」

是的,這個模式時間久了,不僅父母是你要關照的對象,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吸引來的親密戀人、好朋友,竟然到處都是這個類型的人。而當你不斷地小心照顧,卻會同時發現這些寶寶們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高,不斷考驗你的耐受力。難道周圍都是「吸血鬼」嗎?

你是外向的“孤獨者”嗎?

直到你有一天感到崩潰,然後開始躲藏起來。但和人接觸依然令你無奈,因為大家還是喜歡「好說話的你」,你的内在依然孤獨。

02

如果你是「外向孤獨者」,可以做什麼?

那麼如果你是這樣的一個「外向孤獨者」,并被此困擾,該怎麼辦呢?

我想了幾個可以覺察的點,供你參考:

1. 在獨處時,去了解自己的喜好

對于不喜歡的感覺,比如在他人試圖侵入你的邊界時,開始試着說「不」。

2. 承認自己的「無能」

你無法永遠做「父母的小棉襖」,在你自己的内心還有困難時,你是安慰不了他們的。

3. 也許你會經常面對愧疚感

在拒絕别人時,會容易引起對不起别人的感覺。這時你可以記住一點:他人有提出需要的權利,但你也有滿足不了,可以拒絕的權利。

4. 允許自己虛度時光

你可以不刻意社交,而僅僅是在自己的世界裡「享受清淨」。

你是外向的“孤獨者”嗎?

無論如何,你可以放下習慣的假面具,回歸的自己本來樣子,盡管這需要個緩慢的過程。

不過,和自己的内心靠近些,孤獨就孤獨呗,總好過于每天辛苦地演戲吧~

你是外向的“孤獨者”嗎?
你是外向的“孤獨者”嗎?

作者:魏湘咨詢師

責編:yy,Min

配圖:《比海更深》《狗十三》《去他媽的世界》《亢奮》

▽ 總是感覺心很累?

「心理評估」服務也許能幫到你

點選了解一下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