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栗子
爸媽研究所(ID:mama_cn)原創首發
01
2022年4月22日,網傳“一女童遭家人扒光衣服被毆打”的視訊引爆網絡。
隻見女童渾身赤裸地站在門口,身上可見很多被打的傷痕,在撕心裂肺地哭叫着……

網上激起了憤怒的聲讨聲:孩子到底做了什麼,你們家長竟然這樣肆無忌憚地扒光孩子的衣服進行毆打?!
那女童的哭泣聲,真的讓人的心碎了一地……即使隔着螢幕,都會不寒而栗地顫抖!
根據福州平潭警方釋出的情況通報:
經初查,打人者系該女童生母周某。
4月21日18時許,因孩子教育問題,周某情緒失控對其毆打。
區婦聯、民政等部門已共同參與該事件的處置工作。
目前,該女童情況穩定。
因為“孩子不聽話”,家長通過毆打、威脅、引誘來馴服孩子,進而達到“聽話”的目的。
這讓我想起了,抖音上一個自稱「壞叔叔」的人,通過錄制恐吓視訊而走紅。
孩子愛買玩具、不吃飯、不睡覺、沒禮貌、不寫作業等讓家長覺得難以管教的問題,統統都成為了這位兇神惡煞的「壞叔叔」抓走小孩的理由。
而有一件事情更令我們驚訝:
有一部分家長通過付費的形式,請「壞叔叔」拍攝相關的視訊,來幫忙管教自己的孩子。「壞叔叔」的視訊效果可謂立竿見影,當父母把視訊播放給孩子看,許多孩子被吓得隻好乖乖「聽話」。
方法省力又高效,這些家長很滿意。
我們總希望把孩子教成學霸、文武雙全、體貼大方的紳士或者淑女。
可通過暴力、恐吓給孩子制造恐懼,讓孩子屈服順從,本質上是馴獸,不是育人。
方法錯了,使再大的勁都是錯的。
02
當孩子出現問題:撒謊、打架、抽煙等,不去探究背後的原因和感受,隻揪着問題改正的家長,無異于粗暴的馴獸師。
任何不尋找根源、隻解決表面的教育方法都是錯的。
習慣于被打的孩子,會形成不一樣的應激反應,可長久缺愛注定是一個悲劇。
第一種孩子被打服了,變得唯唯諾諾,言聽計從,膽小怕事。
演員陳喬恩曾在真人秀節目中坦露:自己是一個敏感孤僻的人。
因為陳媽媽對她要求嚴苛,時常打罵,是以她從小跟媽媽的關系就不是很好。
童年的陰影一直伴随着她,陳喬恩甚至20歲之前都沒敢拉過媽媽的手。
陳喬恩在面對親密關系的問題,是母親造成的,直到成年依舊無法釋懷。
第二種孩子被打習慣了,脾氣暴躁,崇尚暴力,相信拳頭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
紀錄片《鏡子》中有一段話: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孩子學會了以暴制暴,這就是在他們小小内心形成的危險的種子。
等爆發的時候,相信父母也承受不住。
綜藝節目《超級育兒師》裡面,有個8歲的小男孩辰辰。
媽媽說,他不喜歡寫作業,還越來越不聽話。
每次他不聽話時,媽媽總是忍不住打他一頓。
慢慢地,孩子學會了對媽媽動手。
有一次,母子倆因為寫作業引發了一場大戰,互相對打。
打到最後,媽媽沒有了力氣,終于“妥協”了。
孩子則惡狠狠地對媽媽說:“告訴你,我在學校就不舒服,今天别惹我!不聽,不聽你就試試!”
媽媽的暴力教育,讓孩子心生怨恨,不再親近媽媽。
小小年紀的孩子,被媽媽打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第三種孩子學會讨好,丢失自己。
他們嘴上說着“無所謂”,可内心卻躲在角落哭泣。
小說《人間失格》中,有這樣一個細節:
主人公葉藏的父親在出差前,挨個詢問孩子們想要的禮物,然後記下來。
輪到葉藏的時候,他支支吾吾答不上來。
他其實隻喜歡繪畫,可是他還是提出了父親想要他提出的禮物——“舞獅”。
從此,他學會了揣摩别人的期待,以犧牲自我的讨好,來換取關心和贊賞。
當他意識到大家喜歡他“搞怪”,他便從一個敏感憂郁的貴族公子,變成了“樂天”的“小醜”,把真實的自己敲碎掩埋,隻為了換取别人一笑。
一邊憤恨,一邊妥協;
一邊恐懼,一邊迎合。
《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提到:“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問題時,其實你已經錯過了10次陪他改正的機會。”
許多父母習慣于用威脅、打罵、忽視、控制來“教育孩子”。
這些方式的根本邏輯就是:表現好給你獎勵,表現不好給你難受,你不想難受就得表現好。
這一個心理循環,心理學稱之為“行為主義”:不管你腦子想什麼、不管你的情緒,隻關注你的行為,隻想改變你的行為。
然而孩子,就像一座浮在海面的冰山。
浮于海面上的知識、技能,全部都依托于冰山下的内在能力。
冰山之上是教育者看見的孩子的行為,可一旦底部出現镂空、崩裂,頂部必然坍塌。
隻注重于行為而忽視孩子的内心需求,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隻會折射出父母自身的匮乏和無能。
03
之前有一個說法是:當你把孩子當成植物養,人生就豁然開朗。
養小孩就像是開盲盒,學渣可能開出了學霸體質的孩子,學霸的孩子分分鐘“完渣全場”。
可正是因為孩子天生自帶着不一樣的氣質,對教育的要求便更加的高。
正如種植物一般,别人的方法,你也不見得就能照單全收。
每種植物都有适合它的打開方式。
教育跟種植物一樣,都需要摸索适合的道路,而不是盲目追随别人的腳步。
父母必須醒悟:除了打罵,教育還有别的樣子。
廣東梅州的一個小女孩,考試沒考好一直在哭。奶奶問她怎麼了,得知原因後,奶奶安慰的話語上了熱搜:“沒事,隻差49分就滿分了,你都已經考了50分還多1分呢!沒事沒事,努力就對了,加油!”
孩子聽了奶奶安慰的話漸漸停止了哭泣。
媽媽說,孩子今年三年級了,奶奶怕孫女受打擊,平時多是鼓勵教育。
在《正面管教》中,魯道夫·德雷克斯一再強調:孩子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
鼓勵才能帶給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勇氣、從錯誤中學習的勇氣、社會交往的勇氣。
網友翹囤奶爸曾分享一個故事。
女兒發現包裝的泡沫箱十分有趣,興緻勃勃地一直掰開來玩。
在開始之前,他們就一再地告訴女兒:這種泡沫非常不好收拾,玩好了要把屋子給收拾好啊。
女兒答應之後,他們便不再管她。
大概一個多小時後,女兒滿身沾滿泡沫地走出來,說“不想玩了”。
在收拾泡沫的過程中,女兒幾度崩潰想耍賴不收拾了。
爸爸在幫助的同時,跟孩子明确了責任:你的心情我很了解,你的工作我能分擔,但你的責任不能推脫。
就這樣,一家子折騰了一個多小時,終于把泡沫收拾幹淨,女兒滿懷興奮地大喊:我是撿泡沫的大英雄!
《正面管教》裡曾提到過:教育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是讓孩子體驗到“自然結果”,這是孩子學會自己承擔後果、對自己負責任的基礎。
孩子面對困難時所有的賴皮和脾氣,都是可預見和可了解的。
可貴的是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溫和堅定的态度和耐心的引導,教會了孩子責任與解決問題的韌性。
4月24日,鹹甯11歲女孩處于叛逆期不肯讀書,單親爸爸便讓她頂着烈日去田裡挖藕,讓她體驗爸爸和爺爺的日常勞作。
足足曬了4個小時臉都曬脫皮了,爸爸看着自然也是心疼不已 。
但他堅信:不吃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教育不是馴服,而是體驗。
體驗過生活的苦,才能更深地體會到學習的意義。
讓孩子認同共同目标,建造内在驅動力,主動自覺的做事,才是教育的核心。
04
如果你把孩子當成猛獸,那麼你會不由自主地拾起長鞭,把控制權牢牢地握在手中;
如果你把孩子當成種子,那麼你需要做的是給種子提供所有必須的條件,讓它自由成長。
種植,就是通過提供陽光、水分、土壤、空氣等激發種子本身的生命力,長成本來應有的樣子。
父母也要學會看到更多不同的教育的力量:榜樣、環境、溝通、陪伴、看見、親近自然、遊戲、故事......
孩子天生就具有不同的氣質,這就決定了教育不能隻有一種方式。
做好園丁,盡力去發現小孩的優點和長處,因材施教,才是現代父母該有的樣子。
-END-
爸媽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歲家庭教育新知識,是媽媽的教育筆記,是爸爸的帶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長能量站。轉載請聯系爸媽研究所。作者:栗子。部配置設定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本期編輯: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