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為什麼?
對于這個問題,自古以來至于今,有着若幹的回答與解釋。最為代表者,則是對于什麼“黃金屋”、“千鐘粟”、“顔如玉”的苦苦追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這些美好的願景,使一些讀書人不惜“頭懸梁”、“錐刺股”的苦痛折磨,去拼命追逐這一目标。
然而,我卻認為,讀書是精神王國的探險,是靈魂的壯遊,是内在性靈不斷成長的源泉。書籍改變了世界,讀書豐富了人生。是以,讀書的目的,則是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是增長學問和本領。而不是什麼“黃金屋”、“顔如玉”、“千鐘粟”。是以,讀書自然不是一種苦差事,而應是人生的一種享受,一種十分優雅美好的精神盛宴。
讀書,曆來被看作是有修養的人生活上的一種雅事,一種特殊的令人陶醉的唯美的享受。然而,卻有許多人,尤其是向來不愛讀書的人,所體會不到的。那些不愛讀書的人,尚未養成讀書的習慣。他們對于讀書不感什麼興趣,往往迷戀于打撲克,下象棋,上酒吧,泡舞廳,甚至無所事事。這些人被眼前的世界禁锢着,他們生活機械、呆闆,甚至十分無聊,毫無意義可言。因為他們隻囿于那個狹小的圈子内,所接觸的就是那些玩伴、吃伴、舞伴等等,看見的隻是在他們周圍所發生的事情,對于其它卻不甚了了。這樣,他們的思想便隻局限在什麼吃喝玩樂上面而不思其它。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拿起書本,以書為友,以書為伴,在讀書的過程中得到修養,找到自我。
當你捧起書本的時侯,你就會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嶄新的世界當中,看到一片嶄新的天地。如果你所讀的是一本好書,你就會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引導着你前進。帶你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是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你發洩一些私人的怨恨,或者讨論一些你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是一些生活等問題。
可能,你是在讀一本古書,一位古代的作家便使你與一個久遠的逝者交往。當你讀下去的時候,你就會想象那個生活在久遠時代的作家長的什麼樣子,是哪一類人。對于這個問題,孟子與司馬遷都曾表示過同樣的觀念。一個人在一日之中,能夠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生活兩個小時,完全把眼前的現實環境忘懷幹淨,如此一種環境的改變,從心理上的影響來說,就象旅行一樣舒心愉快,真是令那些不愛讀書的人十分妒羨。
酷愛讀書的人,一旦讀起書來,就會被書吸引着,完全不能自己。就會将他帶進一個思想檢討的境界中去。盡管那書所描寫的是現實的事情,或者是讀者曾經親眼目睹過的那些事情,甚至是親曆其境。但是,卻與讀者在書中讀到的那些事情,有着甚至許多不同的地方。因為在書本裡所叙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了一個景象,而讀者也變成了一個冷眼旁觀的人。是以說,最好的讀物應該是那種能夠帶着我們走進那種沉思的心境裡去的讀物。而不應該是那種僅在于報告事情始末的讀物。是以,我認為,閱讀報紙和讀書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花費大量時間去閱讀報紙,并不是讀書,它得不到讀書的效果。因為,閱讀報紙大抵隻是注意到事件發生或經過的情形的報告,是一種新聞的報道,沒有太多的藝術感染力,完全沒有使人沉思默想的價值和意義。
由此看來,讀書會給人帶來一種不同尋常的優雅和風味。它會使你不費吹灰之力頃刻之間穿越時空,任你去不同曆史時期、不同的時代,同古人對話。還會任你垮越國界,周遊世界各地,任憑你同感興趣的國外學者交談。也可任你騰雲駕霧,上天入地,摘星攬月,穿行于宇宙之間。
是以,讀書會使人感到思想清新,視野開闊,心情愉悅,見識廣泛,學識也會逐日淵博,才幹也會不斷提高。發生在讀書人身上的這些變化,使我們逐漸體悟到了讀書是為了什麼。懂得了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什麼“黃金屋”、“千鐘粟”、“顔如玉”,而是為了一種優雅與風味。隻有抱着這種目的讀書的人,那才是真正的讀書,才會真正從書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宋代蘇東坡的朋友、詩人黃山谷曾說:“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在這裡,他講出了讀書的目的,在于修養個人之外表的優雅和增強談吐之風味。
這裡所說外表的優雅,當然不是指得形體之美,而是指得個人的内在氣質所展出的那種美。而風味,則是指從書中得到的真味。一個人如果把讀書當作任務,單純為了“改進心智”,即為了提高學識水準與才幹,那麼,讀書的趣味便喪失殆盡了。這種人不僅不懂讀書的藝術,更不明确讀書的目的。是以讀起來就會感覺特别苦,特别累,特别無聊無滋味。是以就會用“頭懸梁”、“錐刺股”的苦痛強制自己完成讀書的任務。如此哪有趣味、愉悅、享受可言?這樣讀書,就像在做演講之前閱讀檔案和報告沒有什麼差別。這不是在讀書,而是為了完成自己所必要去完成的工作,顯然沒有什麼趣味可言。
讀書給人帶來的優雅,實際就是人所具有的不凡氣質。這種氣質,是内心的透放與展現。它沒有做作,沒有裝飾,是十分真實而自然的袒露。這種優雅,來自于知識,來自書中思想的熏陶。是以說,讀書帶來的優雅之美,不是用脂粉裝扮起來的美,而是純然由思想的力量創造出來的美。那種美,隻有把讀書當做一種享受,并能真正從書中獲得心靈愉快的人所具有。
讀書所産生的風味,是指談吐之風味。談吐是否具有風味,完全取決于讀書方法是否得當,是否具有讀書之藝術。隻要真正從讀書中獲得真味,讀者與作者心靈能夠溝通,并能融合在一起,那麼,便會在談吐之中把書中真味展現出來,揮發出來。如果語言寓意深刻,妙趣橫生,精當确切,引人入勝,不獻媚,不虛美,那麼,所寫出的文章也一定耐人尋味,讀不勝讀。
當然,讀書的風味也指讀書的趣味。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愛好,就像吃飯一樣,各有各的口味,各有各的選擇。讀書亦如此。一人吃來是補品,他人吃則是毒藥。是以要因人而宜,不能千篇一律。如果一個人對他讀的東西全然不感興趣,那麼,無論如何是讀不出好的效果的。隻能是白白浪費時間,消耗精力。由此,說明一個問題,就是讀書要有選擇性。每個人都要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書去讀,就會自覺地調動起讀書的主動性,積極性。就不會把讀書當作任務,就不會感覺到苦和累。而是越讀越愛讀,越讀越有吸引力。
有些人讀書,總要拟定一些必讀書目,或是請求專家、老師給自己圈一個必讀書目,爾後按圖索骥,限時限量限框。這種讀書法,對于一些專做研究的人來說,未嘗不可。而對自由讀書者,則大沒有必要。我認為,世上沒有人人必讀之書,更沒有必要規定必讀之書。隻有在某時某地某種心境之下不得不讀之書。你所應該讀的書,在我卻萬不可讀。有此時可讀之書,則在彼時卻不可讀。就是确有必讀之書,但決不是此時此刻一定要讀之書,見解未到,必不可讀。思想發育程度不同,亦不可讀。
讀書要想讀得好,還要尋找自己鐘愛鐘情的作家。一個人如果發現并找到自己最喜歡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識發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間确有一些人的心靈是相通的。一個人必須要在古今中外的作家中,尋找一個自己最愛且思想性情相近相似的作家。隻有如此,讀書才能獲得最大的益處。
比如,漢代大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當時讀到孔子的著作時,深受感染和熏陶。他不遠千裡去山東曲阜拜谒孔子的故居,去感受孔子的氣質遺風。
有許多學者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曆史時代,相距百年千年,然而他們的思想的方法和情感卻是那麼的相似。使人在一本書裡讀到他們的文字時,就好像看到自己的肖像一樣。因為,他們的心靈是相通的。是以,尋找到自己心愛的作家,讀起書來,作家的心靈才會啟發你的心靈;作家的情感才會熏染你的情感;作家的氣質才會影響你的氣質;作家的情操才會陶冶你的情操;作家的喜怒哀樂才會影響到你的喜怒哀樂。
實踐證明,一個人讀書如果能夠找到自己所最喜愛的作家,讀書才會有益可言,才能讀出書中的真滋味。一個人找到自己心愛的作家,無需他人介紹和引導,全憑自己的直覺。因為他的作品恰合讀者心意,能夠啟動讀者的情感。作家的風格、趣味、理念、思想方法,及其語言藝術,都完全适合讀者的口味,沁入讀者心扉。如此,讀者便會找到這個作家的所有作品,傾情苦讀,領略其味,感受其中的奧妙情趣。這是一種心靈的溝通;這是一種心與心的相印;這是一種思想的默契。這種溝通、相印、默契,便使讀者把書中的精華吸收過來,毫不費力的消化後,升華為自己的思想和知識。作家用他作品的魔力吸引着讀者,而讀者也樂自為他所吸引。久而久之,讀者便被作家潛移默化,影響至深,真的浸潤在文學情人的懷抱之中,并從中獲得精神食糧。進而滋養身心,不斷提高。
當然,一個人不能隻傾情傾愛于一個作家。每一個作家的作品,都可傾注愛心,努力去讀、去學、去研究,去接受他知識的熏陶和思想的營養。隻有如此,知識才能更豐富,學問才會更淵博,思想才會更深邃,精神才會更崇高,氣質才會更優雅。
由此看來,讀書的自覺,關鍵來自于讀書的趣味。
帶着極大的趣昧去讀書,那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和樂趣。它不是一種磨難,更不是一種苦痛,完全不需要“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苦折磨,而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優雅的讀書之中。
讀書有了自覺性,就不會受到時間、地點和環境的限制。就會處處出其自然,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會其樂融融的去讀書。就像牛跑進了菜園吃個不停。是以說,讀書沒有合宜的時間和地點。隻要有了讀書心境,随便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都可以讀書。嘗到了讀書樂趣,讀書就會自覺,就會主動,就會手不釋卷。
但是,卻有一種人則不然,讀書總要講條件,窮擺譜。有的坐在書桌前,不是傾心讀書做學問,而是裝腔作勢,故弄玄虛。有的不是說房間冷,就是說闆凳硬。不是嫌燈光暗,就是嫌條件差。還有的說書太深奧,讀不懂。還有什麼天氣熱,蚊子多,人聲雜,環境亂。還有什麼工作忙,沒時間等等。都成了不讀書的原因和理由。正如有詩曰:
“春天不是讀書天,
夏日炎炎最好眠;
等到秋來冬又至,
不如等待到來年。”
總之,按照此人的邏輯,一年四季都不是他讀書的好時節。真是明日複明日,明日待明日。卻不知道人的一生究竟又有多少個明日可待呢?對此,那些讀書總愛講條件的人,大概沒有認真地去計算過。
(修改于2022年4月23日晚)

作者簡介:尹秀民,山東廣饒人。退休公務員。原主攻人才使用管理理論研究,為中國人才研究會會員。退休後習作散文、随筆、雜感等。出版專著十一部,發表論文多篇。計四百餘萬字。多獲省、市獎項。副編審職稱。
壹點号博山區作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