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蒙以養正,聖功也”,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事業。

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資訊,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内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台!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蒙以養正,聖功也”,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事業。

有人學經典,一聞千悟;有人學經典,終生難成。不是童蒙,不能養正;不會歸元,不得精髓;解行不應,大道不行。

國學經典并不深奧,關鍵看你會不會學。如何學習國學經典呢?我們提出幾個原則。這不是我提出來的,古人學經典就是這個要求。我之是以有這個底氣來講經典,很大原因是我沒有自己的觀點。以前我是很注重創見,搞科研的時候總是力求表達自己的見解。人家這樣講,講得沒錯,但是我不能這樣講。我要是也這樣講,那還有什麼創意呢?還談得上什麼科研成果呢?是以,總要想辦法說一些跟人家不一樣的話。明明意思是相同的,也要換一個說法。換一個說法不是為了讓别人更容易懂,而是讓别人知道我沒有按他的說,我有創意。後來學經典,搞明白了,不再有自己的思想。遇到問題,把自己的想法放到一邊,盡量依據經典來思維,用經典的思想取代自己的思想。如此一來,感覺自己的學習突飛猛進了。我這裡講的觀點,不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認同,但是我講的是經典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這一點讓我心裡比較踏實。一般學者講經典,是講自己的解讀。同學們在這個課上學的經典,也許觀點跟課外讀的書差異很大,這不奇怪。經典的本意跟學者的解讀,差别往往是很大的。那麼,學習國學經典要堅持哪些原則呢?

第一,态度要虛心。态度虛心就是要放下成見。什麼叫虛心呢?虛心是指我們心裡面要空,不能帶着自己的觀點、自己的尺度。現在人喜歡講,對經典要批判地繼承,要善于取舍。那我要問,你憑什麼批判,憑什麼取舍呢?如果是用自己的一把尺,那你學習,學來學去,不是跟聖賢學,而是跟自己學。這樣的人在社會上為數不少。跟自己學,結果怎麼樣呢?他往往有知識量的增加,但沒有境界的提升。我們觀察到,有些人具有很好的學習習慣,一天要訂一份乃至兩三份報紙。有些人退休之後,學習的勁頭也很大,上老年大學什麼的,還每天堅持閱讀。但你觀察,十年下來,他還是他,還是那個老脾氣,沒有改。這就非常遺憾了。是以學習的第一步,态度要虛心。不光是中國老祖宗這麼講,西方現代的一些哲學家也強調這一點。如果我們學過現象學就知道,認識一個事物,要把它當成純現象來認識,不要摻雜主觀的意思。要把以前所有的知識,所有的經驗“存而不論”。“存而不論”本是我們老祖宗強調的态度,就是把原有的知識和自己的見解放在一邊,不是把它扔掉。不能說知識沒有用,但說知識就是力量,也片面了。知識要看你怎麼用:用對了,造福人類;用錯了,禍害人類。我們現在許多的知識确實用錯了,以至于把地球弄得生病了。西方哲學家也強調,認識的第一步要本着純客觀的态度。所謂純客觀,就是把自己的經驗、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知識放在一邊,隻是感覺它,它在我面前純粹是一個現象。感覺清楚之後,你再用知識,這叫虛心的态度。

我們老祖宗強調“蒙以養正”,也叫“童蒙養正”。古人是從兒童開始抓經典教育的,不僅是讓孩子背誦,老師平時的處事待人接物,都是依據經典,以身作則,領教小孩。不像現在的家長,一味地給他自由,他喜歡玩就買玩具,喜歡看卡通片就看卡通片,都是順着孩子的習氣。老祖宗強調的是蒙以養正,在童蒙未開化的時候培養正知正見。這是最容易的。為什麼最容易呢?很簡單,沒有誰比兒童更虛心,你教他什麼他就學什麼,非常老實。教他正确的就學正确的,教他錯誤的就學錯誤的,而且一旦學了,往往先入為主。先入為主好不好呢?看你先入的是什麼。好比一間無主的房子,或者無主的島嶼,先去的就是主人,後面有人進來要經過主人的準許,主人不喜歡的人不能來,這叫先入為主。如果我們接受的是經典,是正知正見的東西,這個先入為主非常好;如果我們接受的是錯誤知見,那麼先入為主就很糟糕。可以明确地說,現代人先入為主的許多東西都有錯誤,必須先擱置起來。經典裡邊的許多說法跟我們大家普遍的認識不同,乃至是相反的。我們能不能接受呢?這取決于态度。不要讓先入為主的那個東西來幹擾我們,要存而不論。

老祖宗強調:“蒙以養正,聖功也。”聖功就是最大的功業,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事業了。經典的話句句都要當真。你隻要把這句話掌握了,再看,一個公司有沒有前途呢?搞得好不好呢?就看它有沒有蒙以養正,有沒有教它的員工正知正見。如果隻是拼命地抓生産,對員工沒什麼教育,或者教育的是怎樣從顧客兜裡把錢掏出來,這個企業一定沒有前途。如果教如何将經典落實到員工的言行舉止,這個企業一定有前途。哪怕它暫時有困難,渡過了難關,前景一定很好。“蒙以養正,聖功也”,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事業。看一個國家,看一個家庭,上不上路子,就用這一條衡量。隻要不是把蒙以養正當成最大的事來抓,就是不在正道上。

經典的意思是經得起反複解讀的。淺層次上成立,深層次上也成立,看你領悟到什麼程度。我們成年人已經不是童蒙了,是不是這句話就不适合我們了?要知道,經典的話具有普适性。這句話的意思是:唯有童蒙,才能養正;不是童蒙,就不能養正。否則經典就沒有必要加這兩個字。為什麼不講“養正,聖功也”?這樣講也正确啊。但你一定要知道,唯有童蒙,才能養正。我們已經是成年了,很難養正,因為我們有了自己的看法。怎麼辦呢?隻有一個辦法——回到童蒙狀态,歸零。連續劇《李小龍》裡常說一句台詞:“先把杯子清空,再行注滿。”因為這樣,他學得很快。自己那一套不肯丢,怎麼能學成呢?況且我們老祖宗還沒讓你丢掉,隻是叫你“存而不論”,叫你先好好地學,有不懂的就存疑。現在有許多人,遇到不合他意的說法就質疑。許多搞教育的人往往鼓勵這種做法:不懂的你要提出來跟他辯論,課堂上辯起來了,就是好現象。我們說,技術層面的東西可以這樣。為什麼呢?技術層面的東西簡單,可以馬上演算或做個試驗給你看,證明你是不對的。學道則不然,道的真谛,語言都很難承載。孔子講:“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經典的真實意思隻有用清淨心才能領會。要清淨,首先要虛下心來,反複學習,透過文字看它的實質,加上躬行實踐,然後方能清淨。這個過程中如果一生質疑,障礙就産生了。學經典有疑問很正常,但要存疑,放在那裡,有時間就請教,把它搞明白,繼續再往下學。學完之後再發表意見。毛主席說,不了解情況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很樸素,道理卻很正确。對于國學經典,先要把它的真實義搞懂,不要看到一句話就去批判。這一點非常重要。不是童蒙不能養正。我們學經典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回到童蒙狀态,要零起點。零起點是學習的捷徑。

經典本來是清淨、虛心的人說出的宇宙實相,我們虛心了,心跟經典相應,就很容易進去了。

- END -

文章版權屬于作者,文中觀點不代表釋出方,僅供參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