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下輩子,别做我媽了!”:有種愛叫讓孩子窒息!

“下輩子,别做我媽了!”:有種愛叫讓孩子窒息!

2月26日上午,21歲的高三複讀生魏天桦(化名)給母親發短信說,

我真的想好好學,考個好大學,希望這個願望,下輩子可以實作吧,我愛你,下輩子,别做我媽了,太累了。

“下輩子,别做我媽了!”:有種愛叫讓孩子窒息!

母親随即回複說,你永遠是我的好兒子,你是媽媽的支柱,我會盡最大的努力支援你。

過了幾分鐘,母親又發短信說:

“媽媽因你考到外高而榮幸,我希望你這次也争取轟動一哈周邊的幾個學生,老師說了,你學習如果用心了,沒問題,你是聰明的娃娃。”

然而短信發出一分鐘後,母親就接到了兒子手機打來的電話,派出所民警通知她去一趟,監控錄像顯示,魏天桦把手機和書包放到七裡河黃河大橋上後,縱身一躍頭朝下紮進了黃河。

魏天桦是家中獨子,第一年讀高三時父母離婚,他跟母親一起生活。面對這起悲劇,相信媽媽是世界上最難過的人。

她一定是為了兒子付出了很多很多,兒子才會在最後的遺言中,說出很幸運遇到這樣的媽媽,說出您的恩情,來世再報這樣的話。

“下輩子,别做我媽了!”:有種愛叫讓孩子窒息!

她也一定非常愛兒子,才會在感受到兒子有異樣情緒之後,回複你永遠是我的好兒子這樣的話。

但是,一對彼此牽挂,彼此深愛的母子,卻終究天人永隔。

回過頭來梳理這段對話,就會發現問題不是出在愛孩子或不愛孩子上,而是出在了彼此溝通的頻道上。

孩子的話裡,句句都是向母親求救,他希望母親能夠聽出他的壓力、他的疲憊、他的脆弱和他的無助。

而母親的話,卻在希望他上進、鞭策他成功……這些話,成了壓垮他最後的一根稻草。

“下輩子,别做我媽了!”:有種愛叫讓孩子窒息!

當媽媽把自己的理想和孩子的未來綁在一起,不容得孩子自己選擇、不容得出錯、不可以辜負母有時,指向一定是悲傷的未來,因為壓抑會吃掉孩子。

然而,跳河男孩媽媽的錯誤句式,在生活中并不少見。

媽媽說,兒子就是她的“支柱”,因為兒子考到外高而“榮幸”。我們沒法揣測這是否與她和丈夫的離婚有關系,比如類似生出這樣的想法:我就是要争口氣,離了你,我一個人也可以把兒子栽培成才。過得更好,是對前任最好的報複。在媽媽這裡,過得更好的衡量标準很可能被全部定格在兒子夠不夠“争氣”。

一個人對一件事過于執着,好處是會不辭勞苦全力付出,但也很可能造成價值觀和目标單一。在媽媽眼裡再也看不到其他可能性,而這種壓力不但逼迫着自己,也同樣會讓兒子感到壓迫感。

就像前陣子轟動全國的北大學霸弑母案中的男生吳謝宇,雖然殺母動機沒有最後确證,但從目前透露出來的資訊看,大多傾向于和他母親的教養方式有關,謝媽媽對兒子的期待很高,采用的教養方式和評價标準比較單一,母親個人都是極度自律的人,造成身邊人尤其是孩子生活在很大的壓力中。

從跳河男生母子最後的溝通來看,母親一直都堅持“鼓勵”和“支援”。母親常用的鼓勵辦法是把自己的“利益”綁在一起,“你是媽媽的支柱”,“媽媽為你而感到榮幸”,所有的這些,都是站在母親的角度,孩子的感受完全被忽視了。

但是她也許不知道,不恰當的鼓勵,很可能是壓倒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孩子生前曾反複說:“都是我的錯,我不該活在這世上”,實際上正是用這份自我否定來緩解無法承受的壓力。

“下輩子,别做我媽了!”:有種愛叫讓孩子窒息!

如果有人告訴過他:不,考不好不是你的錯,不是所有的事都是靠努力和用心就可以做到的,人生還有很多其他可能。

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有人說:“與人溝通是永恒的主題,與自己的孩子溝通是難題。”尤其是現在大考臨近,學生和家長都進入一級戰備,心裡的那根弦處于緊繃狀态,始終找不到一個平衡點,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溝通難題,家長和孩子都苦不堪言。

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這幾大“雷區”不要觸碰。經過大資料調查顯示,以下10句話,是家長經常說,卻被考生“不喜歡”的話。家長們可要注意了!

“下輩子,别做我媽了!”:有種愛叫讓孩子窒息!

除去以上這些,還有一些話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孩子的反感,看看你有沒有經常對孩子說:

·加油吧!這是你至關重要的一次機會,一定要考好。

·别忘了你說的話,成功就在眼前。

·你的模拟考試每每優秀,大家等你上清華北大啊!

·這是你一生的轉折點,你一定要把握!

·咱們家裡窮,爸媽為了你上大學即便砸鍋賣鐵也心甘情願,這一次一定要争氣!

其實,跟孩子溝通沒有那麼難,把握住兩個原則就行了。

1.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傳遞給孩子

家長不要杞人憂天,把自己的恐慌帶給孩子。很多家長一想到“中考、聯考”,心裡就一陣發憷。有的孩子本來成績明明很好,自己也是信心十足,但家長卻總擔心會出意外,時刻提醒孩子别“關鍵時刻掉鍊子”,弄得孩子也神經兮兮,導緻心理上真的出現問題。

另外,家長在給孩子提要求時别把話說絕,要給孩子留後路,不給壓力,不要讓孩子覺得聯考是一件搞不好天就會塌下來的事情。

2.不要整天将成績挂嘴邊

在很多家庭,孩子的成績就是“家庭晴雨表”,成績上升家裡一片祥和,但稍有差池就會迎來“陰雨天”,這無疑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壓力。

其實,并不能把孩子的成績當做衡量孩子的标準,因為當孩子考的好時,有可能是近段時間内學習狀态比較好,複習重點比較全面,考試心态比較端正;考不好有可能是考試時身體不舒服,基礎不紮實,題目偏難……

當孩子的單科成績下降幅度較大時,家長要适時與孩子溝通,找到外在原因與内在因素,激勵孩子,而不是訓斥孩子,防止孩子産生厭學情緒。

希望家長能讓溝通回歸自然——“愛”,可以多了解孩子,多關注他們的心情、身體狀況,也可以談談理想,聊聊人生,或者有時間就隻是簡單的帶孩子吃一頓好吃的,不要談成績,除非他們願意主動跟你談,學習的事,就信任他們吧。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那些名人是如何與孩子溝通的。

“下輩子,别做我媽了!”:有種愛叫讓孩子窒息!

當年梁啟超的女兒梁思莊剛到國外學習,一時無法适應,沒能考上大學。他便寫信鼓勵女兒:“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考試是檢驗學業成果的一個方法,萬一遇到了挫折,隻須再接再厲即可,無須是以全盤否定自己的價值。

而為人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心願,也不是非要他們考上最好的大學、取得很大的成就,而是希望他們過得開開心心、身體健康。

“下輩子,别做我媽了!”:有種愛叫讓孩子窒息!

梁啟超引用曾國藩的這句話,是要教育孩子專注當下,不要一心想着回報,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會有好的結果。

“下輩子,别做我媽了!”:有種愛叫讓孩子窒息!

傅聰在給父親的信中訴說學習的苦悶,傅雷說,人一輩子都在高潮和低潮中沉浮,這很正常,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是以,向父母傾訴并沒什麼可羞恥的,孩子不向父母撒嬌,還能向誰撒嬌呢?唯有父母,才是無條件關心、包容他們的港灣。

希望每個孩子脆弱的時候、無助的時候,都能在父母這裡尋找到關心和包容,尤其是在中考、聯考即将到來的關鍵節點上。

當我們父母接受了那個不完美的、失敗了的孩子,孩子才能接受那個不完美的、失敗了的自己,才能走出改變自己的第一步。

當他面對生活以後的曲曲折折,大大小小的不如意,想到父母是他的退路,家是随時可以依靠港灣,他心裡就能平添一份勇氣。

分享、在看與點贊,至少我要擁有一個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