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到一個心力憔悴的媽媽,面對即将步入中考的女兒,她不知道該如何開導?
女兒從小不愛學習,也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在初三的最後一學期,發誓要努力學習。
她努力背單詞、努力刷題、努力上教育訓練班……可惜,努力之後,她的成績排名沒有上升,她依然停留在原地。
女兒對媽媽說,她不想成為“努力就好”的孩子,可她真的很迷茫:看不到進步的努力,還有堅持的意義嗎?
媽媽說,她很想用“努力付出就有回報”來安慰女兒,可殘酷的現實讓她明白:那些曾經被女兒錯付的時光,并沒有那麼容易補回來!
還沒開始努力就看到絕望,一想到孩子未來的路那麼長,媽媽也感到恐慌:
到底要怎麼努力,才看得見希望?
一杯盛有一半的水,看到的人有的會說:“啊!還有一半的水!”,是樂觀。有的會說:“啊!這杯水隻剩一半了!”,是悲觀。
我們常常自封或誇獎别人樂觀,但悲觀才是大多數人的通病。
01.我們總是很擅長把事情往壞處想
還記得之前很火的一個段子嗎?女孩說,打電話給男友,他要是嘟了好幾聲才接或幹脆沒接電話,就分分鐘感覺他在偷情。
記得我談戀愛那會,微信或電話聯系不到男朋友,不到半小時我就覺得他在外面花天酒地。一個小時後還不回複我,就擔憂他是不是在跟别的女生聊騷。一整天不聯系,就會想這個人肯定不是真心愛我的,對他來說我估計是個可有可無的備胎。因為真心愛我的就算忙,蹲個馬桶也會抽空回複我幾條消息。
這番心理活動之後,我會在一旁為自己傻傻的付出痛心難過,在他終于聯系我時也免不了撒潑胡鬧一番。
跟家裡人或朋友鬧沖突後,人家關個門或開個窗稍微大點聲,都覺得他是故意創造那些刺耳的噪聲來宣洩對我的不滿。于是,我的火氣莫名地又湧上來,導緻的結果是不和諧的氛圍又延期了。
工作時老闆臨時交代任務,我逾期了。忐忑不安地将完成好的文案發到他的郵箱,等了老半天也看不到他回複,我的心情就像熱鍋上的螞蟻,焦灼得不行。都那麼久了,是不是看完覺得文案做得很差啊?老闆不會對我失望了吧......這種心情直到老闆回複:可以,才松了一口氣。
群裡我一接話就冷場,他們是不是都對我有意見?讨厭我這個人?
我甚至聽說有人會在突然頭痛時,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不治之症,會不會在某一天夜裡默默無聞的死掉。
02.你知道嗎?
是負性自動思維在作祟。
上面的例子有一個共性,就是當事人在無事實佐證的情況下,人為地草率結論,将單方面的猜想和假設認定為“事實”,心理學上稱之“自動化思維”。
顧名思義,自動化思維是指大腦中自動産生的思維、觀念和想法。它們是自動出現的,無須努力就會産生,而且聽起來似乎很合理。
自動化思維經常出現在臆想、白日夢以及幻想中。比如,你能在頭腦中構想出明天跟心儀對象約會的場景,并想像你們會玩得很愉快等等。你還可能在頭腦中出現今晚與讨厭的人見面時将展開的争論内容,你或許還會想到他會指責你什麼,你将如何對付他等。你不斷地在頭腦中重複那些事實上也許不會發生,你也根本不會去做的事。
習慣性地把事情往壞處想,是負性自動思維。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概括出了12種最常見的負性自動思維。
1
兩極化
即“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隻注意事物的兩極,忽略中間階段。如,“不成功,就是失敗”,“不是好人,就是壞蛋”。
2
“糟透了”
事情沒有最壞,隻有更壞,但我們容易将自己遭遇到的事情看成是“最可怕的”、“無可救藥的”,由此陷入極端的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中。如,“考不上清華北大,我就徹底完了”、“她不愛我,我是最不幸的”。
3
過度謙遜
為了不讓人說三道四,我們習慣性地忽略或否定自己的積極素質。如,“這次成績好,是因為我運氣好”,“我修好了機器,但這誰都能做到”。
4
情緒推理
即将糟糕的情緒當作事實來看待,并以此決定自己的行為。如,“這個人讓我不舒服,他一定是個壞蛋”,“我覺到好悲傷,一定是他不要我了”。
5
貼消極标簽
忽視實際情況,給自己、别人貼上固定的标簽。如,“我的工作沒有價值,我一錢不值”。
6
最大化/最小化
誇大消極面,縮小積極面。如,數學得優是因為我的運氣好,國文剛及格說明我多麼笨。總之,“我不是學習那塊材”。
7
度人之心
以為自己能懂得别人的心思,将自己的推斷當成事實,既不理會其他可能性,也不驗證。如,見了面也不打招呼,一定是他瞧不起我。
8
以自我為中心
以為大家都會像自己一樣想,以為自己看事物的方式就是他人看事物的方式,或堅持認為他人應該遵守與自己相同的價值标準與生活準則。如,我認為婦女應操持家務,是以我妻子應把家務活都包了。
9
假設=結論
不看事實,從假設出發直接得出結論。如,今天我上樓走了13個台階,聽說數字13不吉利,我今天要倒黴了。
10
以偏概全
以一件或幾件事推斷出一個全面的結論。如,碰到了一個騙子,便認為天下到處都是騙子。
11
“應該”和“必須”
抱有一些精确固定、刻闆僵死的觀念,用這些觀念來限制自己和别人。如,我必須做一個成功的人;我應該赢得所有人的欣賞;别人必須公平地對待我等。
12
不相信他人好的評價
不相信别人對自己的好的評價。如,别人表揚我,是因為别有所圖,或者出于禮貌,或者是不了解我。
相信,很多人從上面的12個執行個體中,看到了自己。
03.事情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壞,
甚至它可能是美好的
但其實我們最後都會發現,事情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壞,甚至它可能是美好的。
有句話說,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事實上,有時候多做一些壞的打算,确實可以增強自己面對困境的适應能力。可是,事情一旦過度,總是不好的。
胡思亂想,不論人事都往糟糕的一面思考,會讓人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恐懼、煩躁等狀況。嚴重時會在一定時間内影響你的生活狀态,導緻嚴重焦慮症甚至是抑郁。
曾有一次,臨危受命,上頭千叮萬囑希望我把事情辦好。接下任務的那個晚上,我竟失眠了好久。腦子裡出現的都是對明天把事情辦砸的擔憂。愈抑制,這種想法反而愈強烈,結果整個晚上都恍恍惚惚,稍微一點聲響就驚醒,一醒來就擔憂着這件事情。
事實是,第二天頂着巨大黑眼圈的我把事情辦得很順利。是的,我又白白“心力交瘁”了七八個小時。
為什麼我們總會無緣無故把事情想得那麼壞呢?
1) 這些負性自動思維可能與我們對事務的期望值有關。
考完試,成績出來前一直擔憂自己可能會挂科,因為我們對成績的期望值很高。接到任務,還沒做之前就各種焦慮,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表現期望值很高。
2) 這些負性自動思維也可能與我們自身觀念有關。
比如有的人(特别是女性)遭遇婚變後會全面否定自我,給自己人生打上“失敗”的标簽。因為,在她們看來,婚姻是女人一生的大事,沒辦法經營好自己婚姻的女人都是失敗的,過度強調女性身份在美滿婚姻中的責任,而忽略了對自身實際能力的客觀認識。這些觀念往往又是後天環境中形成的。
04.如何擺脫這種負性自動思維呢?
1 、延緩焦慮,轉移注意力。
延緩焦慮,是我自創的一個名詞。相信很多人已經發現這個事實:每次引起我們過度焦慮的哪些事情到最後發生的幾率是極小的。于是,一旦發現我的負性思維開始運作,我就會嘗試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比如把自己私藏已久的電影名單翻出來,一部接着一部看;比如約上三兩個朋友去天台撸串;要時間趕巧,泡泡腳撲上床,蓋上厚實的杯子冬眠也行......過了這特殊時期,往往事實很快就會驗證你延緩焦慮的做法是對的。因為事情并沒有你想得那麼壞,甚至它還可能是突破你想象的美好。
2 、負性自動思維清單。
高中的時候,我的學習壓力很大。人在壓力大的情況下,由于神經緊張更容易胡思亂想。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每次高強度備考總是很容易走神,走神走的内容還經常是那些讓自己難堪的事情或不好的回憶。
意識到自己在瞎想,我就會拿出一張紙寫下自己負面的想法、焦慮的事情。事情結束後,再寫下現實中事情的走向。把這些小紙條收集起來,每次負性自動思維冒出來的時候就輪着翻看一遍,會發現:啊合着自己瞎為難了自己那麼多次。漸漸地,我這種遇事老往壞處想的毛病也就改善了。
3 、改變錯誤的觀念與認知
相比前兩點,改變錯誤的觀念與認知更能根治負性自動思維,但同時也是最難的。很多時候,我們的思維深受錯誤觀念的影響,不能自知。因為自動化思維的發生是如此地迅速,有時甚至在幾秒之中。而相比理智剖析情緒/思維的産生,我們更“樂衷于”沉溺在當下的情緒/思維中無法自拔。
同時,很多錯誤的觀念/認知随着經曆和時間已在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憑一己之力往往是無法成功撼動它們的根基的。是以,建議負性自動思維程度過于嚴重者聯系可靠的心理咨詢師進行認知治療。在老師的正确指導下,可以確定錯誤認知/觀念的修正,進而根治負性自動思維。
最後,希望我們不要再因為自己的胡思亂想過多地為難自己!要知道,事情還未成定局,結果也可以是你料想不到的美好。
01
你那麼努力,為什麼依然恐慌?
“你要努力,隻有努力才有收獲!”打從記事起,幾乎每一個人都聆聽着父輩、祖輩這樣的教誨一路長大。
小時候,我們對此深信不疑;可随着漸漸長大,卻發現另一個不争的事實:越努力越焦慮!
既包括對自己,也包括對孩子。
想起兒子入學前,身邊總有人勸我:該早教了,該送英語補習班了,該認字學拼音了……對于這樣的建議,一開始,我一笑而過,并不着急。
就這樣,兒子快快樂樂地度過了學齡前美好的童年時光。
果不其然,步入校園後,排名班級墊底。
我有些無奈,但接受現實:孩子無天資,也許他就是一個平凡的孩子。
人對未付出努力的結果,常常能做到坦然接納;然而一旦付出努力,若結果與期望不相符,則常常不能釋懷。
随着孩子學習狀态漸漸調整,成績穩步上升,與此同時,失衡的卻是家長的心理。
我發現,我開始在意“努力就要有回報”的成果,也是以,每每孩子玩得痛快淋漓,我總恐慌,試圖将他拉回學習桌,勸他應該“再努力一些才好”。
我也發現,我無法接受“努力與成果不比對”的結果,每每孩子成績有滑落,我就會恐慌,生怕他錯失前途與希望。
孩子變得越來越努力,而我卻變得越來越焦慮。
有一天,兒子臨睡前迷茫地問我:“媽媽,為什麼我以前考個80分你都很開心,可現在,我考了98分,你卻不滿意?”
兒子的話,問住了我:為什麼呢?我這是怎麼了?
我回頭看自己,事實上,這樣的焦慮一直伴着我長大。
努力讀書,努力工作,我從不敢絲毫懈怠,生怕一松懈,就會失去自己的存在價值。
對未來的不确定,不安全感始終籠罩着我,我害怕不努力,就會讓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而這一切,隻源于:我的原生家庭。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同齡的女孩大多早早畢業就去上班。
我不甘心,為了證明自己是塊讀書的料拼命讀書,最後才不負父母用從牙齒縫裡省下來的錢上了大學。
工作後,我為了證明讀書能夠獲得更好生存,于是兢兢業業工作、進修,生怕被旁人嘲笑“讀了那麼多年書,還不如一個國中文憑混的好”……
每一天,我都過得很忙碌,很充實,卻很焦慮。
我突然醒悟到,越努力越焦慮,“害怕失去”才是最大的心魔。
事實上,很多人的焦慮并不來源于有沒有努力,而是來源自一顆想要努力但又太着急的心。
02
為什麼努力成功了,依然陷入焦慮?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以為:努力是辛苦的,一旦達到目标,就會變得幸福。
但事實卻會告訴你:成功帶來的喜悅隻是瞬間片刻,很多時候,它依然掩蓋不了焦慮的黑洞。
你有多成功,就有多失落。
為什麼?
心理學指出,推人成功有兩種力量:
一種是發自内心的熱愛,一種則是發自内心的恐懼。前者因為熱愛而全身心投入,後者因為害怕失去而奮不顧身。
結果同樣是成功,但在恐懼推動下達成的目标,無論成就有多大,都無法滿足一個人内心的快樂。
為什麼努力成功了,人依然會陷入焦慮?
因為努力本身不會帶來快樂,能帶來快樂的,是成就感。
相比那些因為熱愛在努力付出的人,他們從不畏懼失敗,也不會因為失敗而退縮。
每一次落空,都會燃起他們的鬥志,因為那是真正的熱愛。
有一部來自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叫做《十月的天空》,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男孩從煤礦勞工逆襲成為航天工程師的故事。
在一開始,他和身邊所有同齡人一樣,隻是一個普通高中生,為前途擔憂。
他運氣不佳,由于身體素質不過關,在球隊選拔中落選。
成績平平,身體素質平平的兒子,在父親眼中就是一個“沒出息的孩子”。
父親早早認定,這個兒子未來跟自己一樣,不過也是名礦工。
然而,這個叫做霍默的男孩卻不甘平庸,他對父親說:煤礦是你的人生,不是我的,我想到太空裡去。
霍默夢想造一個火箭,可身邊所有人都在嘲笑他,不過是“癡人做夢”。
慶幸的是,男孩的化學老師卻支援他的遙遠夢想,她告訴男孩:僅有夢想是不夠的,他應該去圖書館查資料,了解一切與火箭相關的知識。
泡在圖書館的日子裡,霍默意外結識了一個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他也是一個太空迷,兩個别人眼中的“異類”成為了好朋友,他們一起研究理論知識,一起制作火箭模型,一起試飛。
雖然經曆了無數次失敗,但熱愛并沒有讓他們放棄努力。
他們分析失敗的原因,努力想盡辦法改進,為此找到了更耐熱的鋼,甚至不惜去撬廢棄的鐵軌作為材料……
終于,火箭試飛成功,遙不可及的夢想實作了。
就這樣,一步又一步,因為熱愛而堅守夢想的男孩,在自己的努力下,最後成為了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師。
真正的熱愛,從不會因為努力而瞻前顧後,也不害怕失敗而成為别人的笑談。
因為他們永遠知道,自己努力是為了什麼,要什麼;他們也享受整個過程,成功不過是旅途中的一種收獲而已。
真正努力的人,他們從來不會感到焦慮,相反,他們隻會按着自己的節奏,堅持不懈地,一步一步努力去靠近目标。
當一個人因為熱愛而努力,所有努力,将會變得毫不費力。
03
換種思維,再努力
心理學家發現,人和人之間的差别主要在于思維的差别。
因為思維模式不同,人生走向不同,成功or失敗,隐藏在思維轉換間。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誰能夠随随便便成功。
努力的價值不該被否定,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更要注重孩子的思維培養。
當孩子學會用看破問題的角度看世界,很多問題,也便迎刃而解。
換種思維再努力!這三個心理學思維效應,家長請一定要知悉:
1)飛輪效應
“磨蹭”是孩子身上的通病,起床磨蹭、洗漱磨蹭、吃飯磨蹭、出門磨蹭、寫作業磨蹭……
孩子催不動,家長要清楚原因。
磨蹭的背後其實是“懈怠”問題,即孩子在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之前,拒絕下一個動作的心理。
這種心态背後潛藏着“飛輪效應”,推動孩子進步,就好比推動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樣。
在一開始,你必須花上很大力氣,一圈一圈反複推,直到飛輪達到某一臨界點,重力和沖力就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飛輪也便自己轉動起來。
對應在孩子身上也是同理,家長既要讓孩子明白熬過開始,就會漸入佳境的事實;同時,家長自己也要做好耐心等待的準備。
當孩子進步慢的時候,當孩子出現倒退的時候,請與孩子一起堅定投入努力,相信終會有推動飛輪的那一瞬間。
2)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源自心理學家詹姆斯與好友卡爾森教授之間的一個有趣打賭。
詹姆斯預言卡爾森很快就會養上一隻鳥,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他送了一個精美的鳥籠給好友。
從此,但凡有朋友到家拜訪,他們都會問卡爾森:什麼時候繼續養鳥。迫于無奈,卡爾森隻好買一隻鳥回家。
因為一隻鳥籠,是以養了一隻鳥,這就是“鳥籠效應”。
家長合理運用“鳥籠效應”,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譬如:
送一個花盆,讓孩子愛上養花;
帶孩子參加一場鋼琴演奏會後,讓孩子愛上鋼琴;
和孩子一起看英語卡通片,讓孩子愛上學英語……
給孩子一個“鳥籠”,激發孩子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鳥籠效應”相比“苦口婆心”的說教,猶如給了孩子一個自己探索“世界”的機會。
3)毛毛蟲效應
這是源于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過的一個實驗:将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圈放在花盆邊緣,然後在不遠處撒一些松葉作為食物。
實驗發現,毛毛蟲夜以繼日繞着盆轉圈,卻不懂改變方向爬向食物,最終精疲力竭,相繼死亡。
當孩子付出很多,卻收獲很少,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檢視問題:孩子是不是成為了那條毛毛蟲?
在盲從的心态下,看到别人做什麼,自己就做什麼,盲目跟風,結果收效甚微。
努力需要堅持,努力也需要時不時調整方向,做更有價值的努力
04
台灣作家龍應台曾經在書中對自己的孩子說: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将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
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努力有什麼用?
當孩子問起這個問題時,為人父母,請一定要告訴他這個世界的真相,那就是:你有多熱愛和堅持,世界就會回報給你多少自由和尊重。
這就是努力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