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男友一點也不關心疫情,還說我過度焦慮

男友一點也不關心疫情,還說我過度焦慮

最近的微網誌和朋友圈,幾乎被不怎麼好的消息占據了。看到這些令人沮喪的新聞,會發現個體的災難時刻都在發生。

替他人的境況感到着急和難過的同時,也會擔心自己說不定哪天會面臨同樣的困難,整個人難免變得焦慮不安。卻還是控制不住不停地刷,越刷越焦慮,一邊焦慮一邊繼續刷,陷入一個死循環裡。

之前因為“如何看待壞消息,怎麼與壞消息共處”這件事,跟男朋友意見不統一吵過一架。給他發了一些新聞想讨論一下,他說沒怎麼關注,并表達了不太想關注的意思。

我有點生氣地責問他,為什麼不去關注呢。

他的回答是“關注了又怎麼樣,我又改變不了什麼,隻會因為自己的無能更難受”。

男友一點也不關心疫情,還說我過度焦慮

當時我的看法是,事情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為你不去關注就沒有發生過。假裝看不見的行為在我看來無非就是掩耳盜鈴的表現,也是一種沒有同理心的自私心态。

但實際上,人類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有限的。當我接收的壞資訊足夠多,我的情緒也會同步瀕臨極限,什麼事兒都沒心情做,影響到了生活和工作。

試着去做過自己能做的努力,發現其實難以解決問題,也無法讓事情得到好轉,最後會被一種巨大的無力感包圍。

尤其是最近随着事态越來越嚴重,這種心态達到了頂點,一到半夜躺在床上就開始難受,伴随着呼吸不順暢、心髒鈍痛的生理反應,我意識到不良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是會給身體帶來真實的不适的。

男友一點也不關心疫情,還說我過度焦慮

網際網路讓資訊傳播更便捷的同時,如今也會因為資訊過載導緻人們産生一些心理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作「政治性抑郁(political depression)」,它不僅僅隻是一種隐喻層面的症候,它是符合美國心理學會(APA)的抑郁症标準。

查閱資料的時候看到有文章說到,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浏覽社交媒體超過三小時的青少年,患焦慮和抑郁的心理問題風險要比其他人高出60%。這種抑郁中,就有可能包含着政治性抑郁。

“政治性抑郁的表現是個體會覺得自己失去了對于命運的掌控。在大部分時間裡,持續感到情緒煩躁或低落,并有悲傷、空虛或絕望的想法和感受。”

我想說的是,這不矯情,不是杞人憂天,更不是作為看客的瞎操心。這十分正常,是每一個具有同理心的人都會産生的情緒。

男友一點也不關心疫情,還說我過度焦慮

或許當下每個人都存在各種不同層面和程度的痛苦,但在很多事件裡,我們能做的太有限了,每個人、每件事都去共情是共情不過來的,頻繁浏覽資訊隻會平添痛苦而已。

依我的經驗看,情緒不穩定時,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切斷大部分資訊源。做一時半會兒鴕鳥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逃避雖然可恥,但因為壞消息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就沒必要了。

把自己和世界的連接配接暫時斷掉,跳脫當下的環境,出來幹點别的,找找被其他事物刺激的感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擷取能量的管道,拿辣辣來說吧,如果經常看她微網誌的朋友會發現她近期沉迷于攀岩,一下班就泡在岩館裡,周末還跟朋友約着去野攀,她說開始愛上攀岩就是因為上網太痛苦了。

她本身是個恐高的人,之前走天橋往下看都會心跳加速,她說向上攀爬的過程中腎上腺素飙升就會短暫忘記那些糟心的事,運動過後身體産生内啡肽也會使人開心。

男友一點也不關心疫情,還說我過度焦慮

緩解焦慮的好方法是去關注一些完全不相幹的東西,身邊有的朋友不開心了就去逛淘寶、看小紅書,或者刷抖音看帥哥美女,通過美好的事物和美麗的臉龐獲得一點能量,膚淺但快樂。

還有朋友在最近選擇了折疊群聊,關閉朋友圈,盡量不去看手機,在家看看紙質書。抱着毛茸茸的小動物,對着植物說說話,甚至是自言自語都會得到治愈。

現在的天氣很适合出門散步慢走,一個人吃完飯遛遛彎兒吹吹風,心情也會好很多。

這位朋友最近還迷上了看風景紀錄片和旅行vlog,假裝自己在雲旅遊。聽播客也是不錯的選擇,做運動或者收拾房間的時候放着,很容易進入他們談論的世界裡,時間會過得飛快。

對于我來說情緒變差會靠一些奶頭樂疏散心情,看搞笑綜藝或者不動腦子的甜劇,再打打遊戲,躲進精神桃花源裡稍微恢複一下,等到血回滿了再說。

男友一點也不關心疫情,還說我過度焦慮

面對壞消息我們當然不該視而不見,以上這些不是說不去關注、停止發聲,隻是不要過度焦慮了,一直被它們占據也是一種消耗。

多關注自己,好好吃飯,按時睡覺,認真工作。鍛煉身體,保持好心情。先過好自己的生活,維持好内心的秩序,才有可能幫到别人啊。

插圖 / 《美好的世界》

頭圖 / 阿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