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粕減量替代意義何在?這場研讨會說清楚了

作者:大河财立方
【大河财立方 記者 徐兵】

5月的南陽,正是麥浪滾滾的時節。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季節裡,南陽于5月16日舉辦了一場重要的學術盛會——2024年動物營養與飼料應用技術研讨會。

豆粕減量替代意義何在?這場研讨會說清楚了

本次研讨會由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營養分會主辦,牧原集團承辦,并得到了牧原實驗室和南陽市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河南省生豬綠色健康養殖重點實驗室的協辦支援。大會的主題是“培育新質生産力 推動綠色可持續”,旨在聚焦動物營養與飼料技術的最新應用,推動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研讨會上,與會的優秀學者、專家和業界技術精英們圍繞四大主題展開深入研讨,分别是低豆日糧應用、産業洞察、新質生産力和食品安全。通過這些讨論,期望能夠促進行業内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為動物營養與飼料領域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豆粕減量替代意義何在?這場研讨會說清楚了

【緻辭環節】

豆粕減量替代是飼料行業的一次技術革命

在緻辭環節,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營養學分會副理事長、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愛科表示,目前,飼料養殖業不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且蘊含新質生産力的高品質發展機遇,動物營養與飼料行業的技術創新與穩健發展,對于確定國家糧食安全、有力推動農業可持續進步,均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

在此次研讨會上,牧原股份副總裁褚柯以“培育新質生産力,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發表了緻辭。褚柯首先強調了推動低豆日糧技術應用的重要性。她指出,近年來養殖業在降低豆粕添加比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豆粕添加比例已從5年前的17.3%降至13%。這一變化不僅有助于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更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褚柯還提到,低豆日糧在理論上可以進一步降低,但目前受經濟效益限制,還不能廣泛應用于商業生産。然而,她相信随着獨幕喜劇種氨基酸、高蛋白玉米、菌體蛋白等非正常蛋白原料的研發創新,技術創新将進一步推動豆粕的減量替代。

據了解,牧原股份長期以來緻力于低豆日糧的研究,與西湖大學合作,研發合成生物技術,聚焦豆粕減量替代。2024年4月,公司生豬養殖完全成本為14.8元/kg,成本的下降主要來自生産成績改善及飼料成本下降。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飼料獸藥處處長胡赓在緻辭時表示,豆粕減量替代是飼料行業的一次技術革命,是一項科學性、系統性工程,需要多學科、多體系的高位嫁接和交叉融合。近年來,在農業農村部的關心指導下,河南緻力于飼料行業提效、開源、調結構,積極推進減量替代四大行動,推動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産業加速疊代更新,新技術、新産品、新工藝不斷湧現。以牧原集團為代表的一批企業勇于先行探索,推動了低豆粕日糧應用方面的技術進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低豆日糧應用】

多家企業積極推動低豆粕日糧應用

近年來,按照農業農村部部署,在飼料養殖行業實施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大力推廣低蛋白日糧技術,取得了明顯成效。

中國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飼料飼草處處長黃慶生在《合力推動養殖節糧行動,促進行業高品質發展》的報告中,強調了畜牧業節糧的緊迫性。他指出,在《飼用豆粕減量替代三年行動方案》的推動下,2023年畜牧業的豆粕用量占比已降至13%,較2022年下降了1.5個百分點。然而,飼用原料中仍有45%的蛋白原料依賴進口,是以推行養殖節糧行動勢在必行。

在此期間,多家企業積極推動低豆粕日糧的應用,并取得了顯著成果。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階畜牧師劉松柏分享了殭屍電腦低蛋白多氨基酸平衡日糧的研究進展,提及了淨能體系、可消化氨基酸體系等關鍵技術,為低蛋白日糧的推廣提供了基礎。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飼料研究院院長周桂蓮在報告中詳細闡述了豆粕減量的關鍵技術路徑,包括飼料原料營養價值資料庫的建構和新型豆粕替代原料的開發等。雙胞胎集團飼料研發部營養主任何歡則分享了該集團在低蛋白日糧技術體系下的實踐,通過探索豬淨能需要量、淨能賴氨酸平衡等模式,成功将豬料豆粕用量從17.1%降至6.9%。

揚翔在豆粕減量替代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揚翔飼料事業部營養研究中心副總監王俊文提供了一套整體營養解決方案,通過多項技術結合,成功降低了5%—6%的豆粕用量。全球領先的嘉吉動物營養公司也分享了他們的低蛋白日糧應用經驗,通過建立原料營養價值評價體系和精準營養體系,實作了豆粕的減量替代。

最後,牧原股份氨基酸應用研發負責人楊亞敏強調了行業節糧節豆的重要性,并表示牧原一直緻力于推動低豆粕日糧的應用。她提到,盡管各企業在具體做法上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的低豆日糧技術路徑都涉及多個體系的建構和最适營養需要的持續探索,以提高應用性能和效率,降低成本。

【産業洞察】

飼用豆粕的減量替代空間是巨大的

在全球大豆市場的大背景下,供應情況逐漸趨向寬松,國内豆粕價格已從2023年9月的近5000元/噸降低至目前的3400元/噸。盡管如此,由于天氣變化莫測,2024/2025年度的大豆産量仍充滿不确定性。

例如,五一假期的巴西洪水已引發市場波動,未來幾個月美國天氣對大豆種植的影響也備受關注。同時,2024年美國大選可能帶來的貿易政策變化,也為市場增添了不确定性。在這一系列變數中,尋找替代豆粕以擷取相對的确定性優勢,無疑是需要進一步探索的方向。這是中糧期貨武漢營業部總經理姚晖在《全球大豆供需分析及展望》中分享的觀點。

另一方面,國内油脂需求的未來變化可能會對國内大豆及其他油料結構産生影響。多元化的油料和油脂結構為飼料養殖企業提供了更多的配方選擇空間。

國家糧油資訊中心進階經濟師、決策服務處處長王遼衛在《大豆油脂消費趨勢》報告中表示,自2000年以來,大陸肉禽蛋奶産量的持續增長,推動了飼料工業的快速發展。作為主要的蛋白原料,豆粕的消費需求大幅增加。然而,在國内生産增長緩慢的背景下,大豆進口量持續攀升。2023年,大陸進口大豆9941萬噸,而國内生産的大豆為2080萬噸。在滿足41%的豆油消費需求下,每年需要7935.48萬噸大豆。

由此可見,飼用豆粕的減量替代空間是巨大的。

在全球大豆供應趨于寬松但産量仍存在不确定性的情況下,尋找替代豆粕以擷取确定性優勢,以及應對國内油脂需求變化對大豆和其他油料結構的影響,是目前我們需要關注的重要方向。

【新質生産力】

專家熱議低豆日糧的新技術、新工藝

在下午的大會上,主要探讨了“達成低豆日糧的新技術、新工藝”,聚焦于新質生産力。

首先,河南省玉米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李玉玲教授分享了《玉米品種營養品質狀況及高效利用》的報告。她指出,玉米作為高産之王,增産潛力巨大。通過深入研究和應用玉米産業鍊的技術,我們将持續提高其品質和效率,進而努力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

接着,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的薛敏專家作了《新型蛋白原料制造及精準飼料加工參數資料庫》主題報告。報告中探讨了多種新型蛋白原料的特性和加工技術,增強了對這些新蛋白原料的了解。盡管目前利用一碳化合物合成菌體蛋白的成本相對較高并且産能有限,但我們期望通過加大産業化推廣來推動豆粕的減量替代。

西湖大學的聶夢真博士帶來了《獨幕喜劇種氨基酸研發進展與展望》的報告。報告中,聶博士展示了獨幕喜劇種氨基酸,特别是苯丙氨酸的研發成果。通過技術優化,其代謝反應步驟已從15步大幅縮短至4步,理論轉化率達到了100%,進而降低了約40%的生産成本。我們期待這一技術創新能為整個産業帶來深遠的變革。

另外,關于雜糧雜粕的應用也受到了廣泛關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的王微微網誌士分享了《生物發酵技術在糧油飼料資源開發中的應用》的報告。她強調了糧油飼料資源開發中新型技術,尤其是生物發酵技術的重要性,并認為其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關鍵。高蛋白谷物品種培育、獨幕喜劇種氨基酸研發、雜糧雜粕替代以及微生物蛋白開發,這些都是行業實作低豆粕日糧的核心技術路徑。這些新質生産力将很快在行業中得到廣泛應用,進一步降低大陸養殖業的豆粕使用量,進而減少對大豆進口的依賴,真正確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食品安全】

原料的把控是關鍵環節

食品安全不僅是企業的生命線,同時也是企業穩健經營和持續盈利的基石。在防範風險方面,它發揮着如避風港般的作用。合法合規的經營行為,無疑為企業提供了穩健的底線和盈利的持久保障。

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李俊博士,作為飼料加工與品質安全創新團隊的研究員,通過視訊詳細闡述了《飼料品質安全風險預警與防控對策》。他明确指出,飼料品質的管理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這需要我們的持續關注和努力。

飼料品質安全中,原料的把控是一個關鍵環節。青島蔚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動物營養首席科學家郭吉原,在其《飼料原料品質評價案例分析》的報告中,系統地講解了如何全面評價原料。他提出,評價原料需要從多個次元進行,包括原料的價值、來源、工藝流程、核心品質名額,以及驗收和檢測方法。這要求采購、營養、品管、飼料加工等多個部門緊密合作,以確定最終産品能達到既定的标準。

另一方面,快速且精準的檢測技術是控制原料品質的重要手段。華測檢測動物營養與健康項目技術支援負責人隋莉,分享了《近紅外應用技術的難點和解決方案》。她提到,近紅外技術在飼料行業已經得到了成熟穩定的應用,為行業提供了快速評價原料的技術支援。

見習編輯:李文玉 | 審校:陳筱娟 | 稽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